魏延之“叛”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当然,许多读者朋友记得他,主要是因为小说中的魏延几次背叛旧主,以至于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三国演义》第53回)诸葛亮病逝后,魏延果然“图谋不轨”,终为马岱所杀。

史书中的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本来就是刘备的嫡系而非降将,自然也无诸葛亮一见面就要斩杀之事。小说中的魏延弃主献城倒是屡有发生。魏延先是在荆州为将,在襄阳守将蔡瑁、张允手下。刘备携百姓自樊城撤退到襄阳城下,蔡、张二人竟不让进城。这时魏延挺身而出,“抡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进城,共杀卖国之贼!’”(《三国演义》第41回)不巧魏延与文聘缠斗之际,刘备转道江陵,魏延不得已才转投长沙太守韩玄,这才有了救黄忠、斩韩玄、献长沙的故事。实际上,据《先主传》上所述刘备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那几位太守都是投降的,哪里有魏延杀韩玄一幕。小说特意杜撰了魏延两次城头倒戈的情节,不过是有意暗示其有“反骨”,为日后的“反叛”埋下伏笔。

实际上,刘备非常看重魏延,“先主(刘备)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汉中是蜀汉的门户,地理形势比荆州更重要,魏延取代张飞而守汉中,实在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同时也说明魏延确实能够堪当大任。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也说:“拔延而益德不见怨望,非君臣相信之深,何以能此。”

小说在长达五十回的篇幅中,也不吝笔墨多次描写魏延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屡建功勋。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魏延曾登帐献策:“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三国演义》第92回)值得一提的是,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并非杜撰,它源自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小说里用了这段材料,虽因诸葛亮担心魏军设伏而未用其计,但魏延骁勇善战之外亦有谋略还是见诸笔端。

当然,小说还是写到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并为此特意传锦囊密计给杨仪,并最终由马岱斩杀了魏延,但这样的情节完全是作者的任意发挥而已。本来魏延与杨仪就互不买账,诸葛亮病重时,魏延引兵在外,诸葛亮密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安排身后退兵之计,欲令魏延断后。诸葛亮病逝后,杨仪秘不发丧,并安排费祎试探魏延意图,而魏延坚持留下抗魏,双方发生龃龉,“延、仪各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如果魏延真有异心,讨伐杨仪何必表奏后主,应该直接向司马懿求援才是。《魏延传》说得明白,“原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而小说将这种将领间的“争权不和”演绎成一场叛乱,魏延于是背上“叛逆”之名,以至于敷演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