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德:手织“长城”的人

手工世家

在还未见到本故事的主人公之前,记者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香港商人,做了一辈子的地毯生意,临了快退休了,老人家总想收藏一块纯正的手织挂毯,也算是为自己和子孙们留个念想儿。几经周折,老人家听说有个“长城地毯”,非常的有名气,便千方百计地托人联系。没想到的是,当这位老商人总算打听到这种地毯的产地是在赤峰时,却听到了一个他最不想听到的消息:“恐怕很难再买到了!”

这可真是个坏消息,但故事的结尾是圆满的,这位香港老商人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块“长城挂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李沛德,今年虚岁六十一,属兔,现在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沛德毯艺有限公司”。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冬日,七拐八缠地走进了一座二层小楼,这里就是李沛德的制毯车间了。

一把瓜子,两杯淡茶,记者和李沛德对坐在一张圆桌前,慢条斯理地聊了起来——

李沛德出生在一个手工业者的大家庭,老一辈是从山东挑着担子带着工具来到老哈达街谋生的。“父亲是个木匠,老爷爷和叔叔都是手工织毯的传统匠人。”李沛德说:“那时候织出来的地毯或挂毯主要是卖给寺院或有钱人家,像咱们这样的小门小户只是给人家织,自己是用不起的。”

1958年全国实行“公私合营”,李沛德的父亲进了木器厂。当时,老哈达街上的毡匠铺子、织毯作坊和针织厂也进行了“三厂合一”, 李沛德的老爷爷和叔叔也因此成了国家正式的技术工人。

“我初中毕业后参军四年,退伍后也到地毯厂当了一名煮染工,那是1973年,我23岁。照这样说,我们家可是个织毯世家了喽。”李沛德端起那杯淡茶,轻轻地抿了一小口,沉浸在了一段回忆中,那是一段令人振奋的记忆。

曾经辉煌

“我们那个厂子最辉煌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最辉煌时总厂内三千多人,厂内还有技工学校,学生一千多人,外面的加工分厂就有六十三个,总人数达到一万三千多人……”说到这里,李沛德显得有些激动。

据李沛德介绍,1967年前后,国家开展了一次“工业产品献礼”运动,当时的赤峰市还叫昭乌达盟,自然也要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最终的评比结果下来了,昭乌达盟的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手织挂毯榜上有名,上报给了党中央,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国宝”,还给予了“能否再复制几幅”的指示。在接下来的尼克松访华时,“长城”挂毯又被作为国礼送给了这位美国总统。一时间,“长城挂毯”闻名海内外,赤峰的长城地毯厂也就声名大振了。

转制创业(小标)

谈兴之所至,李沛德站起身来,说是要领记者到他的加工车间去看看。走进这座小二楼的一处异常宽大的房子,只见七八个工人坐成一排,他们正在织造的就是那幅著名的《百仙图》。

《百仙图》挂毯长六米,宽三米,充分表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的一百三十多个人物构思巧妙,既有神话中的,诸如济公、王母娘娘,又有历史人物,诸如林则徐等,还有文学名著中的猪八戒、林黛玉,真可谓亦实亦虚,也神也幻啊。

“织这样一幅挂毯大约要多长时间?”记者问。

“因为这是全手工的,七八个熟练工人要用一年时间才能织成,所有的色线就有上万种……”李沛德答。

李沛德进到长城地毯厂后就和老师傅们学起了煮染,这个行当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据说仅织一只眼睛的色线就要上百种不同的着色。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煮染工,丰富的经验和对化学、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同等重要。

“你是用了多长时间才精通这个行当的?”记者问。

“我从进厂一直学到离开这个厂子。”回答得挺谦虚。

其实,李沛德曾经是长城地毯厂的化验室主任。但此时的长城地毯厂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因为当时还缺乏商标意识,“长城”被外地人抢注,使产品销路大受影响。2003年,手工织毯受机织毯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成本高、机构臃肿的这个手织地毯厂不得不转制,最后倒闭。

和当时的很多下岗工人一样,李沛德在经历了短暂的迷茫之后,又开始重新创业。

不愁销路

“我的创业之初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因为这个行业主要是需要一定的技术,而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现成的。”记者原本想听听李沛德如何痛述创业之艰,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如此的轻描淡写。

在沛德毯艺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内,记者看到很多产品展示架都是空的。

“我现在织出的毯子根本不愁卖,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的。”李沛德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种手工织成的毯子很受欢迎,在财政部、审计署都挂有我这里织出的毯子。二连浩特建市五十周年时,咱们赤峰市送去的贺礼就是我们织的《长城》挂毯,乌海市建市三十周年时,咱们赤峰市又送去了我们织成的《黄河》……”

据了解,现在,沛德毯艺有限公司的手工织毯还被多个博物馆或个人收藏,比如辽宁省博物馆就收藏有一幅长五米,宽两米半的挂毯,那是李沛德为朝阳市市志精心设计和织造的,再比如前面提到的《百仙图》、《长城》等题材的挂毯或地毯也已经被香港、深圳或内蒙的收藏家所收藏。

“今后有什么打算?”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俗的问题。

“我这辈子就干这个了,我女儿也会织,但她嫌这活儿太累,现在开旅店了。”李沛德的回答仍然是轻描淡写。

但记者在事后了解到,李沛德总是这样低调,他为了把这个厂子办好,不仅进行了工艺上的创新,还在喀旗旺业甸乡三家村建有五百亩的天然染料基地,那里种出的柴胡开的是小黄花,紫草开出的是小蓝花,藏红花开出的是红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