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用来“通阳气”的经方!缓解关节疼,四肢凉,后背冷!

本文理论依据:《仲景临床方剂学》

今天这篇文说,我继续给你讲张仲景的一些经方。

了解这些,不仅仅是了解中医文化,更是可以了解如何用纯正的中医思维,来理解我们身上的疾病。

我给你讲《伤寒论》里面的一张方子,叫做附子汤。怎么回事呢?先听我给你讲故事。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男性30岁。这人平时就身体不强壮,爱得病,瘦瘦的。有一回,他感冒了,有点咳嗽。用药之后,很快就好转了。但是整个人精神头始终上不来,还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关节有些疼,说不出的难受,后背还发凉,脊梁骨似乎也有酸疼。怎么回事啊?他觉得这就是感冒带的,寻思休息一段就好了。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一拖延,就是十来天,身体根本不见好转,后背凉,四肢疼,精神不振,比以前还怕冷。他感觉不对,打电话给懂医的亲友。亲友也说不出来什么,建议他看中医吧。

于是,这个人就转投中医了。医家也是一位经方大家,为避免广告嫌疑,我这里略去名字。医家这么一看,发现舌苔无苔,面色苍白,脉象也沉细,后背四肢酸楚、疼痛、发凉,当即就遣了一张小方子:炮附子9克,白术12克,党参9克,酒炒白芍6克,茯苓9克。水煎服。其中炮附子必须先煎,具体的听药师指导。

结果,患者服用1剂之后,浑身不适大大缓解。3剂之后,怕冷、后背凉,四肢不温疼痛的现象完全消失。

这个医案,我在看到以后,一直收藏起来,反复揣摩、仔细体会。可以说,它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太大了。我想拿出来和各位读者分享。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是阳虚寒湿所致的痹症。什么意思啊?你看他,四肢关节疼痛,这就是痹症的一个体现。但是这个痹症,背后有原因,就是内有阳虚,兼有寒湿。他本身是有阳虚的问题在的。阳气虚弱,再加上寒湿,这就寒上加寒,阳气根本鼓舞不起来了。手脚发凉、怕冷、后背发凉,脉沉,舌淡少苔等,这都是寒象。寒湿之邪阻遏经络,所以患者就疼,浑身疼。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所以手脚凉。督脉为阳气之海,循行于后背。而今肾阳虚弱,又外感寒湿,内外交困,督脉空虚,故而后背发凉。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四个字“阳虚寒湿”。

那怎么办啊?散寒除湿。上文提到的配伍,其实就化自张仲景《伤寒论》里的附子汤。原方基本配伍是炮附子18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临证,是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加减变化的。其中,炮附子温阳散寒、鼓舞阳气通行十二经脉。人参辅佐附子鼓舞真元。茯苓、白术除湿,白芍养血止痛。这是最基本的方义理解。

也许有人会说了,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年代,民不聊生,阳虚寒湿之症可能较多。放到今天,它还有现实意义吗?我告诉你,有的。有很多老年人,尤其是类风湿、风湿病的老年患者,以及一些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患者,辩证属阳虚寒湿。对他们来说,妙用仲景经方化裁,就是很好的选择。

好了。这样一个古老的通行阳气的经方,就给您科普到这里。我希望读者朋友读懂其中真意以后,能对自己以及身边的身体有病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向中医师咨询,请他们来帮助辩证应用。我坚信,古老而又神圣的中医学,对我们现代人依然是有价值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