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 书法名家故事知多少系列之三 几代帝王与书法
微课堂 书法名家故事知多少系列之三几代帝王与书法来源 / 今日头条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唛牛 2019-04-04中国书法从产生到现在的几千年中,历代帝王不仅以其或统治需要或个人喜好影响着书法艺术发展的走向,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流传下来。历代帝皇中,喜欢书法的不在少数,甚至也有在书法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下面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古代帝王的书法碑拓或手迹,并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或许可以让你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美、不一样的震撼!01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首创行书刻碑而著称于世。著名的《温泉铭》,便是其以行书入碑的代表作。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唐太宗练字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远”。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02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康熙帝书法造诣很深,一生摹写和颁赐臣下的书法作品很多。在其个人爱好的背后,康熙帝的书法活动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统治艺术。 从小喜好书法 康熙帝从小喜好书法,但真正开始练习时已是20多岁。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自信,经常作书颁赐大臣和外国使节。康熙帝学书法康熙皇帝本人从小的时候便喜欢儒学文化。从五岁开始,开始学习汉族文字和文化,开始练习书法,在认真研读儒家修身治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期间还十分刻苦的练习骑马武术和射击。文武兼修,刻苦努力,所以才能在历史上青史留名!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到:“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丢了上边的一点,尽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康熙学字数十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他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03
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是位奇特的帝王,出色之才华、刚强之性格、传奇般的政治生涯,皆令人感叹。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为改善民生,实行摊丁入亩,使中国人口的暴增。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书法总体表现畅朗娴熟,文雅遒劲,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派。观其存世墨迹,其书取法赵孟頫和董其昌。雍正行书用笔跌宕,用墨酣畅,气脉一贯,将二王的灵秀,晋唐的古朴及董其昌的逸气熔为一炉。雍正皇帝擅长汉文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最佳之作;其满文书法也很娴熟精湛。资助书生雍正帝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广结侠义。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胤禛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旁写在了左边。胤禛便问:“这个'秋’字你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胤禛比对。胤禛说:“你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呢?干嘛要在这卖字为生?”书生说:“我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只能靠卖字为生,哪敢想什么大富大贵呢!”胤禛于是慷慨解囊,说:“我这有钱,可以资助你博取个功名,到时候别忘了我就行。”书 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此时胤禛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便召其入内。胤禛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边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胤禛微笑不语。第二天,胤禛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04
爱新觉罗·弘历(1735年-1795年在位)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乾隆帝即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蠲免钱粮,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军事上多次平定西部少数民族贵族叛乱,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文化上编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时清朝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而对西方则坚持“闭关锁国”。他六下江南,大修宫殿、园林;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
乾隆自号十全老人,文武双全,对于自己诗词歌赋及绘画书法颇为得意,尤其书法,自认集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流传普遍。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执政后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稽古右文,崇儒兴学”。御赐蒲扇有一年的盛夏,乾隆微服私访至山东登州的一个小山村,那是殷老汉的老家。这天天气炎热,乾隆在一个山坡上,用扇子指了一下山脚下的一户农家,对随从的和申纪晓岚说:“你们看,那里有一户农家,咱们到那里讨碗茶喝,顺便了解一下民情。”和申纪晓岚连连说好,于是君臣三人款款进了那户农家。那小院里有三个人:男主人、女主人和一个七八岁孩子。这家人很好客,听了他们的来意,当即在院子里摆了一张木桌,让了三条凳子,沏了一壶自家产的茶。乾隆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和主人说着话。突然乾隆被藤椅上的一把大蒲扇吸引了眼球,就问这圆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女主人说:“这叫蒲扇,和你拿的扇子一样,是用来扇风的。”乾隆很惊讶:“芭蕉叶也能做扇子用?”由于好奇,乾隆收了自己的扇子,拿起那把大蒲扇,对着自己扇了起来。乾隆一边扇着风,一边欣赏着山上的美景,连连赞叹道:“嗯,这东西看起来不怎么好看,扇起来风却蛮大的嘛!不错不错,朕还是第一次用这种扇子呢!”乾隆此言一出,那两口子立马知道面前的客人居然是当今皇上了,吓得赶紧双双下跪,连连求皇上饶恕怠慢之罪。乾隆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说漏了身份,也不好再隐瞒,哈哈大笑之后说:“快快起来,快快起来!你们夫妻俩对朕和两位爱卿又是看座又是献茶,哪有怠慢之处?朕还要感谢你们呢!”两口子被乾隆搀起之后说:“草民听说当今皇上的书法高深,如果皇上一定要感谢,就请皇上在手中的这把蒲扇上题个字吧!”乾隆爽朗笑道:“高深谈不上,不过在扇子上题个字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只不过这蒲扇上的褶皱太多太硬,书写起来恐怕不顺手啊!”这时,纪晓岚献出一计说:“这在蒲扇上作书确实为难,皇上不如借鉴当年岳母刺字之法,用绣针在蒲扇上刺上两个字……”乾隆觉得这办法很新鲜,于是就借用女主人的绣花针,在蒲扇上刺下了'安康’两个字,意在祝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福寿康宁……05
宋徽宗赵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是一个政治上了无建树的昏庸之君,不过他的艺术修养很高,诗词、书法、绘画都造诣颇深,堪称一代艺术巨匠。他一生爱书如命,收藏成癖,独创一代绝笔瘦金体,重视画院、优待画家,使得北宋的文化艺术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宋徽宗的书法吸收了薛稷和黄庭坚的优点,而又不落窠臼,能够在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造出笔势飘逸,轻盈,但不纤细软弱,而是有如金石一般瘦劲,有骨气。有人称赞道:“笔势飘逸,如冲霄鹤影,高迈不凡;掠水燕翎,轻盈无迹,瘦劲而不纤,端整而不板”,形象地说出了瘦金体的特色。他独创的“瘦金体”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被后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书法门类而传承效仿。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在北题壁徽宗在世之时,其书法作品便广受朝野喜爱,人人都以得到一卷一轴作品为荣。据《宣和画谱》记载,有一天徽宗驾临秘书省,心情不错,便突发奇想,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来,凡是公卿臣子,都赐画一轴,行草书一纸。结果众人受宠若惊,蜂拥而上,“皆断佩折巾以争先”。看着这帮臣子不顾斯文地争夺自己的作品,徽宗心中自然飘飘然,便一个人在旁边哈哈大笑。公元1135年,南宋初年,在距现今哈尔滨市区东北230公里的五国城,53岁的宋徽宗赵佶在饱受八年屈辱后与世长辞。等到他的儿子,同为阶下囚的宋钦宗赵桓发现时,其父的尸体已经冻得像又冷又硬的馒头。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亡国之君,一代帝王赵佶终于自食恶果。八年前,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宋朝皇孙三代,嫔妃宫女,史料记载1.4万多人成了金兵俘虏,被用牛车押往了金国都城会宁府。在身披羊皮袒露上体经历献俘仪式,被羞辱为“昏德公”“重昏侯”后,徽钦二帝又被押往了更加遥远的五国城。在押运的路上,赵佶写下了他这一生最为佳作的《在北题壁》。“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此诗一改他前半生浮华享乐的靡靡之音,将他一生中所推崇的神行并举的艺术理念演绎到了极致,可谓寒入心脾。在那一刻,赵佶该如何回味自己的帝王生涯呢?可就是这样一位对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有着极大贡献的天才,却因在政治上奢靡昏庸而沦为亡国之君。欢迎光临颐心文苑欢迎光临颐心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