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写意精神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民族气派塑造
《地中海的宁静》油画 81x99cm 2007年 罗尔纯
写意精神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民族气派塑造
文:王根
一、写意精神是艺术审美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追求精神需求
从人类在原始社会留下的岩画可以看到,绘画主要是记录功能,原始人很想把事物描绘得更清晰,只是不懂得塑造关系,只能用线条来描绘客观实物,通过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音乐家会通过旋律将其感触传达给人们。诗人会通过诗句将其感触传达给人们。而一位画家,则必然需要运用最能突显其独特天赋的载体一一色彩和线条。这就是画家为什么绘画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绘画创作是他们感触传达的需求。也正是这种所谓的需求得以孕育出精湛的艺术。”
中国的绘画起源于岩画,中国的文字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用绘画记录生活的表述方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现在的人们看到原始象形的写意文字和绘画的抽象、简约、秀美时,大可不必惊叹,因为中国的写意与欧洲的抽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美术的雏形:岩画
2、写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工笔画,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种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写意与“写实”相对。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最初起源于绘画,兴起于北宋,要求在形象之中有所蕴涵和寄寓,让“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段。成为中国艺术审美重心自觉转向主体性的标志。大写意早在唐代就有以泼墨著称的画家王洽,到了南宋出现了写意画大家梁楷,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相对大写意而然也出现了小写意这个画种。
《松鹿图》国画 (清)八大山人
3、 画家对中国画当代写意创作不断尝试
与其说今人提倡写意画风,不如说是在倡导表现主义的艺术趣味。表现主义绘画来源于西方20世纪画家个性化的解放。中国画家将中国画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而已,比如台湾画家赵无极的作品,有西方审美趣味。由于中西方审美的差异,中国人普遍对表现主义作品觉得丑陋不太欣赏。也有画家借助油画素描技法来表现,这种方式也失去了国画“意境”的特点。
《«5.7.62»》油画 1962年作 58.4 x 91.4 cm 赵无极(台湾)
二、中国美术的民族性与西方审美观对比
1、中国人的审美源于崇尚自然
中国人崇尚大自然,形成了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等一些祭祀活动形成中国的文化。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抽象绘画艺术是中国画家最初的表现形式,讲究“似与不似之间”。比如,一条直线,人们可以理解为上面是天空,下面是大地;天空部分画圆圈就是太阳,画曲线就是白云,地面部分画曲线就是河流、大海。再比如,桌子上画个圆可以理解为一个桔子,很多园连在一起就是葡萄。西方人就不这样理解,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很直观,认为圆就是圆、直线就直是线、曲线就是曲线,对物体表现效果要求直观相似。
敦煌莫高窟《飞天》(西魏-285窟)
2、西方人的审美更注重客观现实
西方人认识事物的直观性表现在,所有物体都是由“块和面”的组合构成的。这种绘画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光”是一切物体的源泉,有光才有了一切,比如一个球体,在美术教学中可分为“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线、阴影、高光”的基础造型理论。西方的古典主义油画一直用这个理论追求客观的真实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等一批代表画家。
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出现了巨人的时代,巨人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完美,从肉体一直到精神。瓦萨里在总结当时那些大师们的成就时说,完美意味着“接近真理”,“正是不断模仿最美的对象才能产生最完善的美,把那最美的对象聚集在一起:美的手、头、身、腿,以创造一个最美的形象。”
在文艺复兴后期,审美经验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风格主义”的出现。泛指一切艺术,且明显带有贬义,指单纯模仿大师的手法,和矫揉造作、形式主义、颓废堕落联系在起。但佛里德兰德认为,这无非是反对文艺复兴前期“古典主义”的一种倾向,绝非简单的重复或造作。
《蒙娜丽莎》油画 1503-1506年 达·芬奇
3、西方印象派的出现改变了世界艺术格局
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80年代,反对因循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它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地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派绘画是画家从描写客观对象向画家主观意识释放的分水岭。“从人类的角度看,画家所获得的个性解放无疑实现了时代伟大的跨越;但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似乎受益无多”印象派以后越来越多的风格流派作品走向绘画艺术的前台。
《日出·印象》油画 1872年 莫奈
4、中西方审美差异造成不同的绘画体系
中国画注重技法和想象空间,西方绘画表现的是直观的视觉艺术,中西方审美差异造成不同的绘画体系。无论是哪一种绘画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追求形式美,欣赏作品时的快感享受。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说:“我说的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物或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以及用尺、规和矩来用直线和圆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现在你也许懂得了。我说,这些形状的美不象别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照它们的本质就永远是绝对美的;它们所特有的快感和搔痒所产生的那种快感是毫不相同的”。
三、西方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留洋画家(1900年——1949年)
中国最早的留学法国画家是李铁夫,与当时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里程碑式人物。还有留学美国的冯钢百;留学英国的李毅士。
《音乐家》油画 67.5×56cm 1918年 李铁夫
赴欧洲的留学生徐悲鸿、李毅士、颜文樑为代表的学院派偏重写实;林风眠、吴大羽、庞薰琹、王济远、刘海粟等人,致力于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传播到中国。不管哪派,法式特点都颇为鲜明。以至于后来吴冠中在《出了象牙塔》中回忆道:“从授课方式和教学观点的角度看,当时的杭州艺专近乎是法国美术院校的中国分校。
苏州美术学校1922年建校时,师资和教学以日本为榜样、但1931年颜文樑自法国留学归国后迅速走向欧化。” 进入30年代中后期,整个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完全趋向于法国体系。通过对其油画的学习,留学生开启了中国美术教育乃至油画教育的全新格局,奠定了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基石。
《南湖》 油画 1976年 35cm×69cm 颜文樑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
这一时期对中国绘画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的“巡回展览画派”和“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60至80年代俄国最著名的画家大多属于这一派。“巡回画派”画家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艺术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他们的绘画不但讽刺俄国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在所有元素在理论层面的统一性,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逻辑性:从起型到光线,到颜色,再到构图,其教学体系为高质量、高水平的素描教学提供学习训练模式。
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中国画家在造型方面技艺有大幅度提高,主题性宣传绘画得到普及,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红、光、亮”的单一模式。
《开国大典》油画 1952年 董希文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20年(1978——2000)
被禁锢多年的艺术家思想得到释放,西方美术新潮也多样性地进入中国美术领域。“85新潮”美术既是一场视觉革命,又是一场庞杂的思想史运动,也同时承载着这一过程中所有的矛盾、悖论和冲突。这段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展开的各种思想讨论和反思也为其后艺术界各种课题的展开做出了有益的理论铺垫。
1990年代以后,中国油画进入了自主表现阶段。这期间,先后出现了伤痕美术、乡土写实、新古典主义、新具象、抽象艺术、新生代美术、政治波普、玩世写实、表现主义、艳俗艺术、写实绘画和女性绘画等不同的画派与表现方法,油画本土化被推至一个繁盛之境。
《父亲》油画 215×150cm 1980年 罗中立
四、谈民族气派塑造
1、国画的创新与油画本土化
(1)、国画创新
中国画创新从技法上看形成了一整套传统套路,离开这个套路就失去了中国画的味道,所以,国画家提倡题材创新、表现形式创新、现代科技材料创新、个人风格创新的问题。“国画艺术创新可以从多方面寻找突破口:用写实的风格把一幕幕崇高形象定格在历史的瞬间;肯下硬功夫,丰富画面表达的内容,作准确细致的刻画,努力创造形式美的极致;强化色彩表现的深广度;善于借鉴多种表现技法,寻找一个切合时代需要和现代人审美意识要求的主攻题材方向,都可以达到有新意的程度”。
《祖孙四代》 119×96.6cm 1962年 刘文西
(2)、油画本土化
自从油画引入到中国“油画本土化”这个话题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尤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更是尘嚣直上,直到2000年才告一段落,很多画家也是在默默地追求油画本土化这个目标。“当中国画家以本土文化的惯性,尤其是秉承文人画的理念而忽视素描训练、轻视色调养成时,也便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换一双东方文化的审美眼睛,油画只能是东方人用油彩画出的绘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艺术史的知识文化搭建起来并作为其鲜明材质与文化标识的油画。”所以,油画本土化这个命题,并不是一、二代人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前提是找到世界的审美共性,融入中国民族文化,“要用中国的审美观来影响世界”。
《童年》油画 61x46cm,2003年 吴冠中
2、中国艺术家的选择之路异常艰难
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影响力取决于国家的影响力,一个国家强大必然会从各个领域影响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中国古代把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传播到全世界;19世纪欧洲出现“文艺复兴”影响全世界;20世纪美国现代艺术异军突起,是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21世纪将是中国崛起的世纪,中国的艺术走向何方呢?画家们不断追求个性化发展,“得到了个性解放的画家事实上却成为艺术上的迷途者。在以前时代里,穷困的艺术从业者如果实在对绘画缺乏兴趣,待他找到份有适当收入的舒服工作以后即可以结束绘画生涯。但现实却是这类人多以低级和粗野的笔调来反抗抛弃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未来的艺术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索的课题。实际上,用一句空洞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寻找人类艺术的本质即共同审美的真理,就会引起共鸣。“艺术的本质就是应该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美是作为无蔽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尽管路途艰难,在这个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美术家协会为导向的活动中心、以学院、画院为学术研究阵地,以大众画家为基础做好各项活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质。
《攻占总统府》油画 460×348cm1977年 陈逸飞 魏景山
3、民族气派塑造基础在于艺术学院教育改革
在世界艺坛上,中国画一枝独秀,但距离绘画作品领先地位相距甚远,怎样让其他国家接受这种艺术作品的形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国画专业的学生是否可以用水墨或焦墨体现北魏石窟的石膏造像还需探索,同时发扬光大传统的写意精神。从油画的角度看,一些艺术学院对专业分工在不断地探索中。油画专业从素描石膏像画起,经过写实训练然后研究表现主义绘画,我看大可不必,浪费太多时间。油画专业应该分写实专业和表现专业,写实专业就像列宾美术学院教学,在写实和主题创作上下功夫,同样能培养出世界画坛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师;表现主义绘画主要是主观性,最重要是培养学生概念性的新思维,更能创作出写意精神的精品。所以,要在学生起步阶段培养写实技艺和写意精神两个方面尖端人才,攀登世界艺术顶峰。
《小唐》油画 2007年 冷军
4、重视和发展主题性创作、留下时代记忆
绘画与时代息息相关,每一幅作品都有时代背景,都会留下历史的记忆。20世纪以来的“主题性创作”有3个活跃时期:一是1953年至1959年,文化部、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把以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为主的全国知名艺术家召集起来,专门讨论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二是“文革”时期的美术,形成了特别的语言、风格和美学体系,尤其“红光亮”“高大全”的艺术风格和形象塑造,至今仍值得研究;三是新世纪以来,艺术创作转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省。现在我们更应该,唱好主旋律,用艺术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开展主题性创作活动,为当今的时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钢水·汗水》 油画 260×168cm 1981年 广廷渤
5、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艺术家要深入生活写生,重视架上绘画、搞好主题性创作。积极开展国际艺术交流合作。各种媒体大联合、掌握舆论话语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形式法则解决自身艺术问题。我们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使中国美术新的创造通过美术评论和理论研究产生更大的社会文化意义。只要中国的艺术家,发扬传统、勇于追求、不断创新,用写意精神塑造中国当代美术的民族气派,占领世界艺术高峰的时刻就会指日可待。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12件获奖提名作品
陈新宇 (山西) 《 一声喊呐》
封治国(浙江)《 艺术的故事》
韩博 (黑龙江)《 一路向北—冬日里的红》
李善阳 (山东)《 吉祥祖国》
陆庆龙(江苏)《 格桑花开》
罗文勇 (广东) 《幸福的歌》
肖海波 (广东)《 知识的力量》
谢郴安(广东)《 和煦时光》
续合元、续鹤贤(北京市 )《为天下安宁》之二
杨世斌 (浙江)《 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
袁元 (北京市)《 敦煌女儿》
赵晓东(重庆 )《果蔬欢·百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