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利益稳不住的人,画饼可以稳住。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景皇帝三年 前154年十月,梁王来朝。时上未置太子,与梁王宴饮,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詹事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婴。婴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梁王以此益骄。【译文】十月,梁王来京朝见。当时皇上没有立太子,有一次与梁王宴饮,刘启从容不迫地说:“我死之后,哥把皇位传给你。”梁王推迟拒绝了,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中很高兴,太后也是这么想的。詹事窦婴捧着酒敬刘启说:“天下,是高祖打下的,父子相传,是大汉的制度,皇上怎么能传给梁王!”太后因此憎恶窦婴。于是窦婴以病辞职;太后开除了窦婴出入皇宫的资格,不许他进宫请安。梁王因此更加骄横。【解析】一、人物关系文帝四子,老大刘启、老二刘武、老三刘参、幺儿刘胜。老大老二是窦太后所生,老三老四是其他嫔妃所生。老三老四死的早,当是时,文帝四子,只剩下刘启刘武哥俩了。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儿,跟刘启刘武算是表兄弟。二、关于刘启从本心看,大一统王朝,在有儿子的情况下,传位给弟弟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别跟我提赵匡胤。一般来讲,皇帝凡是在有儿子的情况下,说传位给弟弟,大概率是违心话。从结果来看,刘启最终也没有传位给弟弟刘武。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刘启根本没有这个打算,为什么又要说这种违心话?要知道,名与器不可假人,乱授名分,极易引起权力秩序的混乱。刘启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皇位就好比市场上的兔子,名分就好比钱,本来只有一个人买得起,其他人钱不够,都买不起,大家都服,也就相安无事。现在,刘启主动降低了兔子的售价,买得起的人多了,有名分的人多了,大家都有名分,怎么办?那就要拼智谋和暴力了,一旦沦落到需要抢的地步,就容易引发口角斗殴、强买强卖、甚至是欺行霸市的黑社会;因为兔子只有一只,皇位只有一个,而买得起的人都想买,那怎么办,只有剥夺其他人的购买资格了。权力的继承,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容易引发内耗,各方角力之下,容易把摊子打翻,这就是立太子必立长的逻辑,因为长子只有一个,不容置疑。但立长也有致命的弊端,那就是从继承人的素质上来看,大概率是一蟹不如一蟹,就算偶尔出一个雄主,那也只是一个浪花而已,无法改变长子继承制的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三、关于刘武刘武相当皇帝吗?肯定想。既然想,为什么又要推辞拒绝?我想他还是怕。怕刘恒是在刺探自己的真实想法;怕真实想法暴露了,会带来麻烦;怕刘恒为了让太子顺利继位,以及继位以后没有麻烦,怕他在死之前把自己带走。四、关于窦婴自诸吕之乱、薄昭杀使后,重用外戚已经成为了汉初忌讳。按照这个惯例,身为外戚的窦婴,恐怕难以受到皇帝的重用。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儿,想要获得重用,就必须开除自己外戚的身份。当此之时,就是窦婴和外戚划清界限的好机会。一方面,窦婴可以和窦太后和刘武做切割;另一方面,窦婴可以借机站队刘启。窦婴这是在赌,赌刘启可以因此提拔重用自己。对于心怀大志的人来说,怀才不遇和死亡无异,窦婴愿意赌,从后续发展来看,在这个赌局中,他赢了。总结:总的来看,刘启之所以说百年之后立刘武为王,主要还是在画大饼。从时代背景来看,景帝和晁错这时已经在布局削藩了。而削藩,首先必须拉拢的就是刘武这个强藩。一旦削藩开始,如果藩王和刘武达成协议,推翻刘启之后立刘武为帝,刘启的削藩也就没有胜算了。这个时候,承诺立刘武为帝,就可以稳住刘武的心,诸侯叛乱时,刘武已经得到了刘启的承诺,自然也就不会和诸侯王沆瀣一气。毕竟稳住局面就有机会能得到的东西,何必违背忠孝,兄弟相残,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谋反。这也是窦婴虽然站队刘启,刘启却不保他的原因,因为一旦保窦婴,就意味着刘启承诺立刘武为帝的诺言,实际上是虚言,为了团结自己的兄弟,刘启也就只好暂时牺牲窦婴了。但是,刘启不会忘记窦婴的这一次站队,只要景帝能削藩成功,窦婴的崛起,不可阻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