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女人69年前敦煌朝圣,他拍下了我们不曾看到的敦煌

来源:环球旅行

(ID:viphuanqiu)

来源:背包旅行   微信号:vipilvxing

说起敦煌

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莫高窟

如今游人如织,闻名于世

可谁又知道69年前它的模样呢

若不是一个叫艾琳·文森特的美国女人

离开家,独自上路

在敦煌莫高窟逗留10天

一共拍摄了168幅黑白照片

把我们不曾看到的敦煌凝固在胶片中

我们恐怕也没有时光机

能够看到它以前的模样

艾琳和丈夫

到过亚洲的许多地方旅行

1948年他们来到中国

并定居在北京

起初,艾琳对敦煌的向往

是在大学期间

20岁时在一个暑期夏令营接触到

巴慎思1935年敦煌之行的相关知识

短暂的三个月,听完之后

便对千佛洞魂牵梦绕

后来她在自己的书里写过: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一定都有一个毕生一定要走一遭的地方。”

对于艾琳来说

敦煌便是那个地方

29岁的艾琳已经是两个女孩儿的妈妈

但她毅然启程

踏上了探寻“东方卢浮宫”的旅程

心里的那个远方

你不去它总在召唤着你

直到你鼓起勇气寻踪而至

才能够明白这旅程对你的意义

当时的交通并没有这么便利

艾琳到达敦煌

可换乘了不少交通工具呢

她先是在甘肃兰州下了飞机

当时中国的西北大地

还是大片荒漠或简陋的农田

紧接着,艾琳挤上了一辆卡车

在颠簸的西北土地之上

寻找着梦里的地方

中途又换成了一次卡车

却在离莫高窟20公里时抛锚了

后来,她找了一位当地的向导

骑骆驼走完了剩下的路程

也算是感受了当时大西北的特色了

走过了千山万水

当敦煌莫高窟终于在黄沙之中出现

艾琳热泪盈眶

她停在莫高窟外

眺望了它很久

就这样静静地坐着

观望着

像是和一位许久未见的朋友

互相诉说着彼此的故事

一路走来

艾琳遇见了刘氏的一个大家庭

男士长衫配圆礼帽

女士大褂,烫头

是当时最流行的装扮

西北的农民
在自己的屋前
忙着农事
一派安详与和谐

艾琳见到了开发中的玉门油田

工人们在紧锣密鼓的工作着

寺庙的主持得知艾琳特为敦煌而来

热情地迎接了她

送她鸡蛋和茶叶作为礼物

这里便是她梦想中的天堂

悬崖上的九层佛龛

莫高窟的入口

是兰州培黎学校的学生

来进行考察

艾琳相机里的敦煌

没有绚丽的色彩

却是一种最初的模样

第98窟西墙

艾琳经常在这里

一驻足就是几个小时

生怕错过了其中的魅力

第159窟西墙

第254窟壁画,飞天绕佛头起舞

这里的一切珍宝都处在尘封中

显得沧桑而神秘

甚至像深穴中的木乃伊

第283窟西墙

第250窟神龛

285窟壁画描述骑兵战斗的景象

第400窟壁画

第217窟藻井

第390窟北墙

在艾琳的照片里

镜头多次对准壁画中的女神

无数次的受到震撼

当艾琳回到北京

她将自己拍摄的照片

给了丈夫约翰·文森特看

约翰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

被敦煌之美震撼

决定要亲自到敦煌去

同年秋天,他与艾琳一起造访敦煌

并拍摄下的第一批成规模的敦煌彩色照片

共有164张,包括49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

约翰·文森特拍摄的敦煌影像

这一双夫妻对敦煌的影像记录

最终分别作为《神圣的绿洲·敦煌千佛洞》

《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两本书籍在美国出版

艾琳拍摄的敦煌影像

现在,我们想要观赏莫高窟

需要一个月订票

一般只能看8-10个窟

如果没有预定

可以买应急票

但只能看4个窟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窟都看一遍

里面不允许拍照

不允许大声喧哗

为的是这瑰宝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

图片来自国际敦煌项目 IDP

每一张照片都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

敦煌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魅力

通过这对夫妻的影像

被永久流传

莫高窟最初的模样

也终会被我们记住

环球旅行(ID:viphuanqiu),每天分享原创旅行攻略,沿途风景、人物故事,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再忙也别忘记陪身边的人一起去旅行。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