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赏析 | 喻皓定塔
原文
吴越王钱俶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层,钱即登之,患②其塔动。
匠师③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④之妻,赂⑤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⑥,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⑦钉板上下弥⑧束,六幕⑨相联如胠箧⑩。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⑪其精练⑫。
注释
- 钱俶(chù):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君。
- 患:担忧,忧虑。
- 匠师:主管工匠的官员。
- 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的建筑工匠。
- 赂:赠送财物。贿赂在古代叫“赇(qiú)”。
- 讫(qì):完毕。
- 盖:因为,由于。
- 弥:更加,越发。
- 六幕: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 胠箧(qū qiè):原指撬开箱子,此处指箱子。
- 伏:同“服”。
- 精练:精研熟悉。
译文
吴越王钱俶在杭州的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就登上了木塔,对塔的晃动感到忧虑。
匠师说:“还没有铺设瓦片,上面轻,所以才会晃动。”
于是在木塔上铺设瓦片,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有办法了,匠师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个容易,只要每一层铺上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匠师按照他说的去做,木塔就稳定了。因为钉上木板以后,上下各层更加紧密连接,六个面互相连接就像箱子一样,人踩在木板上,六面板相互支撑,自然就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对于建筑技艺的精通。
文言知识
说“患”:“患”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担忧,忧虑”。如上文中的“患其塔动”。又如,《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指“祸害,灾难”。如《世说新语·自新》:“为乡里所患”。又如,成语“有备无患”。
- 指“病,生病”。如“患子”意思是“病人”。
文化常识
吴越钱氏家族
吴越钱氏家族是指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开创者钱镠(liú)及其后裔。
这个家族被称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钱镠
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统一了吴越两浙以后,保境安民,重视农桑,发展贸易,功绩显著。
北宋刚建立时,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钱镠的孙子钱弘俶(后改名钱俶),为了保护老百姓,决定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
北宋时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钱”姓能排在第二位,可见当时老百姓的拥戴。
钱镠的后代人才辈出,尤其是近现代,更是人才爆发。
如钱穆、钱复、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其琛……
钱氏后裔为何能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镠曾经立有家训,在临终前还给子孙留下了“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遗嘱。
应该是这些家训和遗嘱,在激励着世世代代的钱氏后人。
人物故事
喻皓,是五代吴越国时有名的建筑工匠,祖居浙东,擅长造塔。
喻皓出身卑微,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善于向别人学习,因此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欧阳修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还在《归田录》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喻皓的故事。
喻皓造塔
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开宝寺木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能工巧匠,喻皓则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历经数年,开宝寺木塔建成了,这是当时最精巧的一座建筑物。
可是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
喻皓向大家解释道:“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
可见喻皓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够设计得如此细致周密,是很了不起的。
可惜的是,这座塔在后来的一次火灾中被烧毁,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出处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启发与借鉴
喻皓虽然没有亲临木塔现场,但依然能够准确地给出解决晃动的方法,可见他对木结构的特点和受力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喻皓能取得这样高的造诣,与他平时刻苦钻研、勤于思索是分不开的。据说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还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结构的形状,考虑如何进行总结。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不论任何行业,想要有所成就,天赋固然重要,而勤奋刻苦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