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250年,他们后代如今在哪里?

1771年1月5日,渥巴锡率部众17万人踏上回归祖国之路,沿途战胜了追袭阻拦的沙俄军队,于6月胜利回到祖国,并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在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中竖有《土尔扈特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它是祖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之一。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脱离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离开俄国,整个部族都将将沦为沙皇的奴隶,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卫拉特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抵达伊犁河畔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

最后乾隆做出了判断:既然土尔扈特部前来归顺,就该接纳,而不能因为害怕发生事端而拒绝他们。所以决定对土尔扈特部接纳安置。

在土尔扈特部刚刚到达伊犁时,俄罗斯就通过外交手段交涉清政府,要求其不能接受土尔扈特部进入国境,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谁知俄国沙皇又提出了交涉,威胁乾隆若是不将土尔扈特部交出来就不惜发动战争,乾隆皇帝听到俄罗斯的这种话语勃然大怒,立即回复:“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安置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

不久,渥巴锡随伊昌阿到伊犁会见参赞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帝的旨意,让渥巴锡等人在秋高气爽时节前往避暑山庄面见乾隆皇帝,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的敕书。

乾隆的敕书是用满文和一种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写成的。这份敕书充分表达了乾隆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不久,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自察哈尔旗来到避暑山庄。

1771年10月,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的法会。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然而作为东归壮举的领袖渥巴锡却因为积劳成疾,返回祖国不久就身染疟疾,于公元1775年病逝,年仅33岁。临终叮嘱部族民众勤于生产,安守本分,毋生事端。

土尔扈特全族东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中华各族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牧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及《满文录副奏折》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最后确定的游牧地为“渥巴锡所领之地”,也称旧土尔扈特,分东西南北四路,设四个盟,各任命了盟长,舍楞所领之地,称新土尔扈特,舍楞为盟长;还有和硕特恭格部,下设四个旗,恭格为盟长。

渥巴锡所领的南路土尔扈特人后代生活在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硕县一带。

和静县、和硕县汉朝时属于焉耆国,地处天山中段南麓,是新疆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如今南疆铁路纵穿南北,国道216、217、218以及省道206、301、305、321等线路从境内穿过。在和静县城的满汗王府就是土尔扈特部第二十七世汗王满楚克扎布的居所。

东、西、北三路的土尔扈特后代生活在乌苏,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富蕴县、青河县以及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地。

而未能和渥巴锡汗一起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如今生活在高加索山脉北边的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境内,成为卡尔梅克人。他们原本生活在伏尔加河沿岸,但在大部队东归之后,留下的这些备受哥萨克和沙俄人的欺压,最终迁移到埃利斯塔一带。

埃利斯塔是欧洲唯一的佛教城市,被称为欧洲小拉萨,就是因为土尔扈特人信奉佛教。二战期间,卡尔梅克人因被怀疑和德国有牵连,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58年平反后才迁回并恢复卡尔梅克共和国。

(0)

相关推荐

  •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之路:一万多里路,到达时骨瘦如柴、衣衫褴褛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起源和演进过程中,都充满着各种各样曲折的路径,都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平淡如水,或壮丽如歌. 在200多年前,有一支流落在外的少数民族举族东归故土的故事,这就是史上有名 ...

  • 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简介 土尔扈特是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四卫拉特之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 ...

  • 土尔扈特部东归与《土尔扈特部归顺图》

    陈金梅 李莉 清乾隆三十六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族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历经千难万险,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到大清帝国.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并赏赐了渥巴锡等人,同时作画以示纪念.朝阳博物馆收藏的<土 ...

  • 17万土尔扈特人东归回中国,那些留在俄罗斯的后来怎么样了?

    中国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好,但是过去的中国并不是这个样子.清朝时期,北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常常与汉族人发动战乱,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饱受苦楚.其中准葛尔部势力很大,一些小部落和少数民族长时间被 ...

  • 土尔扈特人东归

    "始逆命而终徕服,谓之归降:弗加征而自臣属,谓之归顺."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却鲜少提及民族之内的不用部落.然而来自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算是其中一个"小小" ...

  • 沙陀人为什么拼死也要回到唐朝?悲壮堪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路

    胡人 沙陀人曾经是北方非常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唐亡后,中原先后兴起五个政权,被称为五代,其中三个政权为沙陀人所建.三个朝代统治北方28年,加上偏居一隅的北汉,沙陀人建立的国家长达57年,但是沙陀政权因 ...

  • 一把腰刀见证土尔扈特的东归壮举 作者:陶晓姗

    . 一把腰刀见证土尔扈特的东归壮举 作者:陶晓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31日 12版) .   民族团结.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一直以来是演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主题.因种种历史原因 ...

  • 一把腰刀见证土尔扈特的东归壮举

    民族团结.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一直以来是演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主题.因种种历史原因,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中华儿女流散于海外异域,在融入当地生活的同时,他们还在努力地保持传统民族文化,在内心中保留着一份对故土 ...

  • 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到大清到底是为了什么?

    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在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为了反抗沙俄的统治,所以才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次的回归,对我国民族融合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也是蒙古人的一项史诗般壮举.但是 ...

  • 尼斯湖水怪之谜解开,遗传学家采集250处水样,如今确认水怪真身

    尼斯湖水怪的真相 虽然1933年5月2日第一次拍摄到了尼斯湖水怪的照片,但尼斯湖水怪的传说已经流传了1500多年.实际上,尼斯湖水怪的真相在去年就已经解开.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遗传学家尼尔戈梅尔在去年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