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立命之本!一张有深意的方子,肠道通了,睡觉香了,杂病没了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藏象生理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看到本文的题目,你可能会想——
古人云,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但是,“肠为立命之本”,这个话,谁说的?
我告诉你啊,是我说的。
我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危言耸听。
这是我近些年学习、钻研后的结论。
来,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依然是我昨天给你介绍过的江西老辈中医人,肖俊逸先生。
我不是说过吗?肖老有一个雅号,叫做“肖大黄”。下面这个故事,就和肖老应用大黄的经验,息息相关。
话说有这么一次,肖老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啊,曾经有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失眠非常严重,经常彻夜不合眼。整个人精神烦躁,多次想自杀。
其实,除了睡不了觉,此人还有别的一系列毛病。
第一个,两条腿萎软,没有劲儿,几乎连路都走不了。
第二个,只要把眼睛一闭上,好家伙,宗筋处立即大欲兴发,每隔四五天就自遗一次。
第三个,即便是白天,宗筋之处也是非常刺痒,只要用手一抓挠,立刻自遗。
第四个,就是尿频。他时常感觉尿道刺痒。一旦刺痒,就必须排尿,尿后淋漓不尽。
第五个,腹胀,吃不下饭,经常放屁,大便虽然不是很干燥,但是想排出来却非常艰难。粪便颜色发黑,看上去像大酱似的,味道特别臭。
你说说,这么些情况,汇聚在一个人身上,他得多难受?他想自杀,这毫不奇怪。
当时,肖老给他诊脉,发现脉象细微,但是仔细重按下去,发现脉滑数。至于说舌象如何,医案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肖老又看了看患者之前用过的方子,基本上都是温补剂,人参、党参、黄芪之类,能用多少用多少。
这也难怪啊,患者下肢痿弱乏力,脉象偏细,头晕失眠,还动不动自遗,这不是典型的虚证表现吗?
那既然如此,患者为何用起来无效,相反病情越来越重?
肖老觉得,这里一定出现了本质上的偏差、错误。
于是,他经过自己琢磨,书方一首。但见——
黄芩9克,黄连9克,黄柏9克,淮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莲子心5克,通补丸5克(吞服)。
这里头的通补丸,是肖老自己配置的丸药,里头由百分之八十的大黄,以及百分之二十的厚朴、枳实、藿香。
就这样,这方子前后服用50多剂,其中略有加减。到最后,患者居然诸证悉平,夜里睡眠安好,尿道舒畅,自遗现象消失。
这是肖老非常有名的一张医案,集中代表了“肖大黄”的学术特点。
这里头到底什么道理呢?说起来也简单。
你记住,这个患者的问题,就是肠道不通导致的。
你看,此人大便溏,如黑酱一般,排泄费劲,伴随腹胀、失气,这是典型的肠道湿热所致的便秘啊。
肠道湿热便秘,里头的热邪就泄不出来。
邪热上扰神明,患者必然睡不好觉。
湿热之邪一旦弥漫到下焦宗筋,必然引起瘙痒、多欲、自遗。
因为肠道不通,阳明之气受阻,所以患者纳谷不香,水谷精微难于转化为气血,于是下肢失养,导致痿弱,难于行动。
气血不足,脉道鼓动乏力,所以脉象细弱。
但是,患者肠道本为湿热所困,所以你重按下去,患者的脉是有滑数的。滑数脉,一般主有热,有湿。
说白了,这一切,都是肠道湿热阻滞、浊邪难清所致。患者的所谓失眠,就是肠道病变引起的神经衰弱。
这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从前的中医看不到?这就和不同的人,对疾病的理解不同有关系。肖老特别重视肠道通畅对全身健康的意义,故而他第一个就把目光,注视在肠道的问题上来。
正因如此,肖老才用了上头我说过的那张方子。咱们再看一遍——
黄芩9克,黄连9克,黄柏9克,淮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莲子心5克,通补丸5克(吞服)。
这里头,有大队清热利湿之品,比如黄芩、黄连、黄柏、薏苡仁、莲子心。通补丸,由大黄、厚朴、枳实、藿香组成,用意也在于清利肠道,泻热通便。尤其是大黄的应用,尤为关键。为了防止清利湿热之品伤正,所以加入山药健养脾胃。
就这样,等肠道通畅了,湿热浊邪得以排泄,心神才会安定,下焦才不为邪火所扰,气血才得以正常地生化。整个人的状态,才会得以慢慢扭转。
以上,就是故事的全部内容了。
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就用我在本文标题上的话来概括:肠,乃是立命之本!
不是这样吗?你看上头的患者,因为一个肠道不通,生出了多少麻烦事儿?可以说,这是杂病蜂起啊。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这些乱七八糟的杂病,找到肠道不通这个症结,对医者来说就是考验了。
肠道,古人讲,必须“以通为用”。肠道通畅,气机升降才会顺畅。如果说人是一根管子,那肠道就是管子中的核心通道。它要是堵了,就会带来湿邪、热邪、气机郁滞、邪火逆乱,以至于三焦之内,杂乱无章,乌烟瘴气。我们人体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病来。
所以我说,咱们为了保健,务必要保持肠道的通畅。饮食上,一定要注意清淡,多吃粗纤维,保持健身习惯,促进肠道蠕动。肠为立命之本啊。肠子是通的,我们的身体就通了。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