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质,你读懂哪些?
著名演员黄渤谈成名前后,说到:“以前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小心机啊,各种什么的。去了以后也结不出账来,谁搭理你啊?但现在(成名了),身边全是好人,每一张都是洋溢的笑脸。黄老师黄老师,你累不累,休息一会儿。黄老师,你要吃什么,喝什么,我给你拿点什么?黄老师,你太辛苦了。”
想必,这就是人性。揭开温情脉脉的面纱,为你解密人性的本质。那么,人性有哪些本质呢?比如,趋利避害,趋炎附势,喜新厌旧,嫌贫爱富,等等。
一、趋利避害
地震来了,火山爆发,没有哪个人原地不动,坐以待毙,连动物都懂得仓皇脱逃,逃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保住性命。人也不例外,“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危险来了,出于本能,大家都想着逃命。这是很正常的求生现象。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曹操的老窝许都,遭人放火,曹操于教场立红旗于左、白旗于右,下令曰:“耿纪、韦晃等造反,放火焚许都,汝等亦有出救火者,亦有闭门不出者。如曾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下;如不曾救火者,可立于白旗下。”众官自思救火者必无罪,于是多奔红旗之下。结果,曹操教尽拿立于红旗下者,众官皆言无罪。操曰:“汝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尽命牵出漳河边斩之,其立于白旗下者,尽皆赏赐,仍令还许都。当时,立于红旗旁边的官员远远多于白旗旁边的,大家都出于求生的本能,想不到,弄巧成拙。
二、趋炎附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不只是一种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规律。一个人飞黄腾达,功成名就,每天门庭若市,络绎不绝;一个人贫困潦倒,每天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是不是这种现象?
农村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诗:“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人穷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你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攀九重天,有酒有肉多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胜者为王败者寇,只重衣冠不重人。”
这首俗语,读起来句句在理。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给一个势利眼的茶楼老板写过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所写这副独特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店老板对“穷人”的鄙视,还有,对有身份的人的高攀。这也同时从侧面反映了贫穷、落后会受到鄙视的客观事实,同时也鞭策大家,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做别人眼中有身份的人。
三、喜新厌旧
衣服破了,换掉;家俬旧了,换掉;房子老了,换掉……每个人都心中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情结,这很正常的,追求新鲜,淘汰落后,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相信,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年代,大家更乐意过一种崭新、鲜亮、有品质的生活。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中追求无数次的“喜新厌旧”,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途径,是正常并且普遍的。
正是人们有了“喜新厌旧”的思维方式,这个社会才会在新旧交替中前进,不断地向前发展;才会在厌旧之后改造或创造出为大家所喜的“新”来,也才有了所谓的“新时代”。
在感情上也是如此,“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红楼梦》的“好了歌”提到“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很正常的,没可能人家年纪轻轻的,就为你守活寡,尤其是现代人。有人说:“男人失去健康,老婆会成为别人的新娘;女人失去健康,老公会重新妆点洞房。”说得也有道理,旧事物不行了,新事物就会补充进来,名正言顺取代它。
四、嫌贫爱富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每个人心中都存在嫌贫爱富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相信,没有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也没有富人终日混迹于穷人的朋友圈里,更没有人渴望一生贫穷、生活在社会底层。
社会还是比较现实的,对富裕的向往和憧憬,对贫困的鄙夷和唾弃,也符合社会进化的方向,与动植物的趋光性一样,无可厚非。
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不太好,说白了就是嫌贫爱富。那时流行一种民俗,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各家各户都把衣物拿出来晒晒,让紫外线消消毒,但这习俗慢慢却变了味,成了富人炫富显摆的节日。王公贵族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跟开床上用品和服装展销会似的,这使得穷人们都不太好意思把旧衣物作为陪衬晾出来……
人性有缺点,也有劣根性,那么,有没有跨越人性的人?当然有。自古以来,舍生取义、大公无私、淡泊名利、毫不利己的人还是有的,但愿我们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