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良解密《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
把《十七帖》中的《积雪凝寒》的三井本和上图本进行比较,并从中有选择地进行临习。上面已经分析了,无论三井本还是上图本都是临本,但对于学习者而言,三井本的笔法易见,可以轻松地把握笔法间的组合,用笔的线路等,不过,三井本感觉“偏锋”较多,笔致发扁,易造成初学者临习的《十七帖》与王羲之的草书气息不相一致;而上图本比较浑厚,比较符合王羲之的精神面貌,是对三井本“偏锋”感觉的一种有效补充。为此,在临习时应该两者兼顾。
在这几个字中,下面还有几个“打圈”的地方,它们都是需要重新起笔的地方。当然,我们现在是从剖析字帖的角度来说是的,在王羲之具体的书写中有时会这样,有时就不会这样,随意性较大。由于时间的久远,后人仅仅是为了学象王羲之而用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方法。不过,我们在观察三进本以及《书谱》等后人是字帖时,发现这种重新起笔的“接”法处处可见(后文有专门解说)。为了达到这种“接”的效果来满足字帖的需求,下面再举出“足下问耳”四字的书写顺序和步骤(如图)。
们为什么要注重“三井”本重要原因之一,而“上图”本仅仅作为对书写气息出现偏差时的一种调整和参照。这是时时要加以警惕的,假如对这种感觉把握得较好,书写也较为熟练时,还可以把这种参照提升到《远宦帖》的感觉。这样就可以以《远宦帖》的趣味来贯穿临习《十七帖》的全过程(如下图)。
另外,在对上图四个字“足下问耳”的解说图中的右半部分是一个完整的书写过程。尽管是参照“三井”本来书写的,但是已经加强了对线条的厚实度,所以与“三井”本的意味稍有不同(如下图)
对于这两个版本的比较,还可举例,作更多的畅想、更深的解读(如图《游目帖》。
在上图的“圈阅”处,不仅体现了不同版本在转折处的不同用笔,也反映了他们所参照的“母本”间的较大差异。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临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性来确立自己心目中的《十七帖》的形象。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前几章对《十七帖》版本的分析中得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十七帖》,不过是,我们的笔法是否是较为纯正的“王氏”家法,我们的结构处理、章法合成是否符合魏晋人基本的审美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临习才能有更为深刻且自由的再现和表达,才能在“出帖”中少了几分矜持,才能为自己在基本掌握“王室”家法后逍遥放达的书写提供一种精神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