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曾有慢性疲劳·免疫功能失调综合征( CFIDS)、慢性EB病合征
毒病(CEBV)、肌痛性脑脊髓炎(ME)、雅皮士感冒等名称。 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将本病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指具有明显发作期限的慢性疲劳表现,不是持续用力的结果,也不因休息后明显缓解,表现为在工作、教育、社交或个人活动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下降,同时伴有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咽痛、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痛、肌痛、无红肿的多关节疼痛、类型新或程度加重的头痛、不能解乏的睡眠与运动后疲劳持续超过24小时等,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除外其他可以解释慢性疲劳的临床情况的一类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病率为l0%—20%,在科技、新闻、广告、演艺、出租车等行业中高达50%0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虚劳”、“心悸”、“不寐”、“郁证”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1)主症情绪抑郁,疲倦乏力,胁肋疼痛,纳呆;舌淡红,脉弦。
(2)处方柴胡12g,白术、茯苓、郁金各9g,当归、远志各6g,薄荷、生甘草各3g,生麦芽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o
2.肝郁化火
(1)主症 疲乏无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胁痛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如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处方柴胡24g,黄芩、沙参、白芍各12g,丹皮、山栀各9g,珍珠母15g,生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3.心神失养
(1)主症疲倦乏力,气短懒言,情绪抑郁,胆怯易惊,喜悲伤欲哭;舌淡,苔薄,脉沉细。
(2)处方浮小麦30-120g,炙甘草6~12g,大枣10g,桂枝6g,煅龙骨15-30g,酸枣仁9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4.阴火内炽
(1)主症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发热,口不欲饮;舌淡红,苔薄,脉虚弱。
(2)处方生晒参(另炖)、炒白术各10g,生黄芪、威灵仙、仙鹤草各15g,当归、银柴胡各12g,陈皮、升麻各3g,生甘草5g,黄芩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5.心脾两虚
(1)主症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失眠多梦,健忘,纳呆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
(2)处方党参、酸枣仁、龙眼肉各12g,白术、茯苓各10g,炙甘草、当归、远志各6g,木香3g,浮小麦3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6.湿毒内阻
(1)主症神疲嗜卧,不思饮食,食不知味,耳鸣,肢体困重,关节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2)处方南沙参、生黄芪、白芍各15g,广陈皮、广木香各3g,制半夏、泽泻、羌活、独活各9g,白术、柴胡各12g,黄连、防风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7.气虚毒恋
(1)主症 身热头痛,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四肢困倦,身重疼痛,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苔薄腻,脉虚软。
(2)处方黄芪12g,人参(另炖)、苍术、白术、麦冬、葛根、泽泻、黄柏各9g,五味子、陈皮各6g,升麻、甘草各3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8.肝肾两虚
(1)主症神疲乏力,健忘多寐,肌肉抽搐,肢体酸痛,经少经闭,面色暗黑;舌质瘦,脉细弱。
(2)处方枸杞子、生地、熟地、茯苓、丹皮各12g,白菊花、山萸肉各10g,泽泻9g,怀山药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9.阴虚风动
(l)主症神疲乏力,肢体搐搦,肌肉掣痛,头晕目眩,耳鸣腰痛;舌红,脉弦细。
(2)处方生地、熟地、鹿角胶、仙灵脾各10g,石斛、山萸肉、麦冬、生菖蒲、生黄芪、当归、仙茅各12g,五味子6g,薄荷、肉桂各3g,远志、肉苁蓉各9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二)名医经验
1.刁本恕诊治经验
(1)先取中州 刁老认为,本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可引起多个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在一方一法难以求其全的复杂证候下,更应首重脾胃,以滋化源。病在脾胃,纯虚证少见,多虚实夹杂。脾虚气弱,遵“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当由甘温之品补中益气。用大剂量黄芪(60-100g)同红参须为主药,既能补充下焦元气,使生机旺盛,又能补充脾气,使谷气充盈,真元可望逐渐恢复。配当归益气生血,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焦山植、建曲、二芽、紫苏梗、藿香醒脾和胃。如此融数法于一体,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脾虚,纳运障碍,难以运化水津,津凝为湿,湿热内生,遂呈咽喉疼痛、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此时若以甘温益气为主,可致湿热停留于体内而不断耗伤正气,当用三仁汤加减以苦辛淡渗,运脾除湿,待湿热稍去,再投补脾之品。刁老调治脾胃,不论虚实,喜加白蔻,其性温而不燥,理气温中,燥湿散寒,消食和胃,功效显著而全面,能兼顾到脾胃病的各方面。
(2)调补心肾刁老治疗本病善调补心肾,使用平剂,以纠正虚衰,缓图根治。一般不用附片、肉桂等气质雄烈之品,避免耗伤精血。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常补气、养血、补阳、滋阴综合运用,以偏重不同而用某法为主。治心以太子参益心气,酸枣仁、柏子仁养心血,麦冬、五味子滋心阴,丹参活心血,使心之气血得补,心神得养,则睡眠得安,记忆渐复。治肾用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温补肾阳,枸杞子、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填精补髓,如此阴阳互生,肾精充足,可化生气血以濡养心神,髓海得充,筋骨得养,则疲劳渐安。刁老指出,心居上焦,肾居下焦,须相互交济、协调,方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养心补肾诸品中,应配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交济阴阳,才能使处方灵活,不致呆板。对补肾不应、精血亏损甚者,崇“补肾不如补脾”之说,以八珍汤加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
柔剂阳药,通奇经之滞,用血肉有情之品栽培体内精血,即叶桂所谓“盖病久入络,气血消耗,正经病久,延及奇经,犹如河渠先枯,潮泽将竭o"
( 3)以食为养刁老认为,食疗能扶正固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治未病’’之功。本病治疗周期较长,显效较慢,不易坚持,以药食结合为主的食疗方法不仅能提高汤药的疗效,且可发挥缓补作用,药力持久,易于耐受。刁老重视“人与天地相参”的理论,指出治疗应顺应天时,在农历节气,尤其是二至、二分、四立等具有明显四时标志的节气前1天给予食治,能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达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之效。在食疗药物的选择原则上,仍以脾为重,以胃为本,心脾肾同治,运脾生津与益气养血为大法。常用黄芪、当归、杜仲、枸杞子、太子参、北沙参、酸枣仁、山茱萸、无花果、文仙果、山楂等同食物炖服。在食物的选择上,注重以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进行全身调补,临证据其所偏而选加。配猪腰补肾壮腰,配鸭肫、瘦肉健脾养胃,配猪心养血安神,配猪脑填精补髓口
(4)钟罩温灸刁老认为,运用灸法治疗有益气温阳、补虚防衰、调理脏腑功效,和内治配合,能提高疗效。使用时将自制或市售传统灸条点燃,固定于灸罩上,再置于临床辨证所选择经穴上进行温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主穴为百会、四神聪;关元、气海;肾俞、命门。.各选取l组,交替使用,可促进心脾肾等脏腑功能的恢复。
2.李德新诊治经验
(l)病因病机李老认为,本病多由思虑劳累过度,损伤脾胃,耗伤阴血,肝脾肾三脏亏虚所致。与长期工作紧张,竞争压力大,生活琐事影响及长时间疲劳状态有关,属中医学虚损范畴。因脾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的营养靠脾胃的运化吸收,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若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布,营养不足,以致肌肉萎缩,四肢倦怠无力。肝主筋,肢体的运动有赖于筋的收缩和弛张,肝血足,筋得所养,则对肢体运动的耐受力较强,而不易感觉到疲劳。反之,肝血虚,筋失所养,则对肢体运动的耐受力下降,易于疲劳。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肾精充足,则髓有所生,骨得所养,肢体强劲有力。如肾中精气虚衰,则骨髓随之不足,骨失所养,出现肢体无力,腰膝酸软。然肝血、肾精均有赖于脾气的滋生,脾气健运,饮食精微充足,精血生化有源,则肝肾有所藏。故本病的病机是以肝脾肾三脏亏虚为主,尤以脾胃虚弱为关键。
(2)治法方药李老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确立了以补益脾胃为主,兼以滋补肝肾的治疗大法。其临证常用黄芪15~25g,黄精15~20g,二药相伍,一阳一阴,阴阳相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收健脾胃、促运化、敛脾精之功;党参、白术各15g,山药15—20g补中益气健脾;脾虚必夹湿滞,故用扁豆、莲子各10^ 15g,茯苓10-20g,陈皮5~15g理气健脾祛湿;生地黄10 -15g,熟地黄、当归各10—20g养血滋阴;枸杞子、桑葚子、菟丝子各15—20g滋补肝肾。
(3)随症加减如兼见头晕头痛者,加菊花、丹参各20g,蔓荆子、白芷、川芎各10g以清肝热、活血通络止痛;心悸者,加龙骨20g,五味子、麦冬各15g等以养心镇静安神;失眠者,加酸枣仁、茯苓各15g,夜交藤20g,柏子仁109等以养血安神;心胸烦闷,舌红脉弦者,加香附、佛手各15g,全瓜蒌15~20g,枳壳10g等以疏肝解郁;胁肋胀满疼痛者,加川檬子15~20g,延胡索10~15g,香附15g等以疏肝理气止痛;胁肋隐隐作痛,舌质淡红无苔者,加沙参15g,川楝子、麦冬各15~20g等以养阴柔肝止痛;手足心烦热者,加牡丹皮15g,栀子、地骨皮各10-15g,知母、黄柏各10g等以清热除烦;不思饮食者,加麦芽10-20g,鸡内金5~lOg,焦山楂15g等以运脾消积开胃。
3.刘启庭诊治经验
(1)气阴两虚、五脏俱损型 多见于心脑烦劳过度,精神过度紧张、忧虑、急躁,加之烟酒无度,嗜食肥甘厚味,久则五脏积劳,正气受损,阴阳俱伤。症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疲乏,嗜卧,气短懒言,记忆力减退,办事无信心,头脑昏沉,食欲时好时差,大便不畅,小便清长;舌质红,苔白,脉缓。治宜益气养阴,调和营卫,平衡阴阳。药用黄芪、黄精、白芍、茯苓、桂枝、百合、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小麦、大枣、炙甘草。心虚气短甚者,加西洋参、莲子;胆虚惊悸者,加石菖蒲、远志;心烦不宁,睡眠不佳者,加酸枣仁、珍珠母、莲子芯。
(2)阳虚湿阻、脾肾亏损型此型多为工作繁忙,忧思过度,加之饮食肥甘,烟酒无度,色欲失常,过饮浓茶、咖啡、饮料,久之湿郁困脾,损阳伤肾,运化失职,气化无权。症见身体疲乏重着,精神萎靡不振,心情压抑,对任何事情无兴趣,头晕昏胀,口淡无味,食欲
差,食则恶心,胸腹痞满,大便稀,夜尿频,男子滑精、早泄或阳痿,女子带下清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质暗红,苔白或稍黄黏腻,脉滑或缓。治宜益气助阳,化湿醒脾。药用茯苓、桂枝、焦白术、黄芪、山萸肉、仙灵脾、片姜黄、石菖蒲、郁金、砂仁、生姜。便溏者,加炮姜、肉桂;上腹痞满,恶心呕吐者,加半夏、川厚朴、旋覆花;女子带下清白者,加芡实、金樱子、炮姜、杜仲;男子滑精、阳痿者,加韭菜子、仙茅。
(3)肝肾阴虚、心肝火旺型多因工作忙乱,操劳过度,事不遂心,躁怒伤肝,烦劳损心,以致阴精暗耗,心肝火旺。症见身体疲乏,精神倦怠,情绪焦躁,遇事易怒,心烦意乱,头痛耳鸣,失眠多梦,口干口苦,渴欲饮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白或黄欠润,脉细数或弦。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平肝。药用生地、玄参、麦冬、莲子芯、枸杞子、茯苓、石菖蒲、女贞子、酸枣仁、珍珠母、甘草。烦躁者,加黄连;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耳鸣目赤者,加龙胆草、生栀子。
刘老强调,本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找出病因,从心理、环境、饮食几方面综合调整,生活要规律,饮食宜清淡,适当参加娱乐和体育活动。也可配合药膳治疗,如甘草小麦大枣粥、莲子糯米粥、莲子芯冰糖饮等,都有益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4.邓沂诊治经验
(l)病因病机邓老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为禀赋薄弱、体质不强、邪气乘虚而入,饮食不节;郁怒不畅、情志不遂及烦劳过度,致使脾胃虚损,中气不足,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伤阴,从而出现气阴两虚_、气机郁阻的一系列症状表现。因此,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是其发病之本。
(2)常用方药黄芪20g,党参15g,白术、茯神、当归、郁金、陈皮、升麻、柴胡、白芍、桂枝、炙甘草各10g,大枣6枚,麦冬、五味子各1290夜卧不安、失眠多梦者,加川芎12g,酸枣仁30g,夜交藤15g养心安神;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菊花各12g平肝活血止痛;耳鸣者,加磁石、石决明各30g潜镇,通窍;腰酸困痛者,加续断、桑寄生、狗脊各20g壮阳健肾;大便干而不爽者,去桂枝,加枳实、槟榔各10g行气通便导游;纳呆食少者,加砂仁或炒麦芽、神曲各15g醒脾开胃,消食导滞;反复感冒者,在用黄芪和白术的基础上加防风12g益气固卫实表。
(3)治疗经验邓老深得李东垣脾胃学说精髓,认为形体劳倦财脾病,抓住慢性疲劳综合征脾失健运之根本。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取其调补脾胃,生阳益气;辅以气阴双补的生脉散和化气调阴阳的桂枝汤辨证加减治疗。特别是郁金的妙用:一则可直折横逆之肝气及上亢之肝阳,使肝不犯脾,以利脾气的恢复,并使肝阳不亢,以利阴虚的滋养;二则可行气解郁而止肌肉、腰背、胸胁之痛;三则可解郁开窍清心,疗心烦易怒、心悸失眠。同时指出,应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调节、心理调节等进行正确指导。
5.阎虹诊治经验
(l)辨证分型①脾气不足:长期不明原因的疲劳,精神萎靡,纳谷不香,食后腹胀,大便溏,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②肝气郁结:疲劳,精神萎靡,情志抑郁,胸闷,胁胀,时欲叹息,口苦,舌淡苔白,脉弦.③心血不足:疲劳,精神萎靡,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兼心阴不足者可兼见心烦,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④肾气不足:疲劳,精神萎靡,腰痛或腰酸,膝软无力,动则气喘,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兼肾阳虚者可兼见畏寒肢冷,五更泄,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⑤痰浊内阻:疲劳,精神萎靡,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不舒,或躯体肥胖,或嗜睡,苔薄腻,脉濡。若日久化为痰热,可见噩梦纷纭,舌红,苔黄腻,偶可咯出少量黄黏痰。⑥风热未清:疲劳,精神萎靡,周身酸楚不适,咽痛,轻微颈或腋淋巴结肿大或疼痛,低热,舌边尖红。
(2)治疗方法取主穴百会、内关、足三里。脾气不足加中脘、三阴交;肝气郁结加风池、合谷、太冲;心血不足加神门、三阴交,兼心阴虚者用阴郄代替神门;肾气不足加关元、气海、太溪;痰浊内阻加三阴交、丰隆,兼痰热者加内庭;风热未清加曲池、合谷。腹胀腹
痛加梁门;腹泻便溏加天枢;噩梦纷纭加隐白、厉兑;盗汗加阴郄;梅核气或咽痛加廉泉;周身酸痛加申脉、后溪;偏头痛加率谷透太阳;月经不调或阳痿加三阴交、关元;过敏者神阙加拔火罐。采用32号一次性无菌毫针,视病人体质及腧穴位置分别使用1.5寸或1.0寸针。穴位局部以75%乙醇常规消毒,均采用平补平泻法。肾阳虚者关元、气海加用温针灸。留针20分钟,中间不行针。
(三)内服效验方
1.仙人饮
(1)处方仙鹤草30g,党参或太子参15g,黄芪24g,百合20g,柴胡、大枣各10g,砂仁、甘草各6g.睡眠欠佳者,加炒酸枣仁、夜交藤;心悸、气短者,加生脉饮;纳呆、腹胀者,加石菖蒲、焦三仙、苏梗;上肢乏力者,加桑枝;下肢乏力者,加牛膝;咽喉干或痛者,加桔梗、金果榄。本方有益气养阴,健脾疏肝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2.芪玉饮
(l)处方黄芪、浮小麦各30g,玉竹、太子参各20g,黄精、夜交藤、合欢皮、百合、郁金、茯苓各15g,陈皮、法半夏、酸枣仁、砂仁、紫苏叶各10g,大枣5枚,炙甘草5g。本方有益气调养,健脾通络之功。
(2)方法每天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
3.虚劳汤
(1)处方黄芪、酸枣仁各30g,党参、熟地、枸杞子各15g,柴胡6g,当归、白术各9g,白芍、茯苓各12g,甘草3g.本方有健牌益肾,舒筋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4周。
4.参芪汤
(1)处方黄芪、沙参各30g,红参、百合、柴胡、郁金、陈皮、当归、白术、白芍各10g,甘草5g。本方有疏肝健脾,理气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续30天为1个疗程。
5.调神汤
(1)处方人参129,黄芪、酸枣仁、花生叶各30g,当归20g,白术、茯苓、甘草、白芍、柴胡、香附、郁金、合欢皮各10g,远志6g。气郁化火者,加龙胆草、大黄各12g,黄芩、栀子、丹皮各IOg;阴虚火旺者,加生地20g,知母、黄柏各lOg;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30g.本方有益气活血,舒筋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
6.抗疲劳汤
(1)处方黄芪、白芍各50g,桂枝、木瓜、鸡血藤、巴戟天、七叶一枝花各15g,甘草、蒲公英、丹参各30g,当归10g,紫河车5g.肌肉疼痛明显者,加地龙、川牛膝、延胡索各15g;头痛者,加川芎20g,白芷15g;关节痛者,加灵仙25g,防风15g,透骨草40g;健忘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各15g,合欢皮50g;咽痛明显者,加山豆根、射于各15g,金银花40g.本方有抗疲,强筋,壮骨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7.新地黄汤
(l)处方怀山药、生黄芪、菟丝子各24g,熟地、淫羊藿、石斛各15g,茯苓、泽泻各12g,仙鹤草30g,山茱萸10g,大枣7枚。若气虚明显者,加生晒参15g;阴虚明显者,加炙龟板15g.本方有温肾固本,益气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早晚餐后30分钟服,4周为1个疗程。
8.新三合汤
(1)处方太子参15g,白术、茯苓、生地各10g,甘草3g,百合、合欢皮各20g,逍遥丸6g.失眠、心烦者,加川黄连、肉桂各2g;腹胀、腹痛、腹泻者,加防风5g,白芍10g;烦躁、忧郁、易激惹者,加胆南星5g,竹茹15g.本方有健脾,养心,调肝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日为1个疗程。
9.小柴胡汤
(l)处方柴胡15g,半夏、黄芩、党参、桂枝各12g,生姜、炙甘草各6g,板蓝根30g。本方有和解少阳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于早饭后及晚上睡眠前温服,服后微汗为佳,10剂为1个疗程。
10.补肝益气汤
(1)处方黄芪、仙鹤草、百合各30g,红参、山萸肉、柴胡、枳壳、陈皮、当归各10g,白术、白芍各12g.偏热者,加黄连、黄芩;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纳差者,加焦三仙;失眠、心慌者,加苦参、炒枣仁。本方有疏肝健胖,益气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11. 人参归脾汤
(1)处方人参、远志各10g,白术、茯苓、酸枣仁各20g,黄芪30g,当归12g,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咽痛,颈部淋巴结肿痛者,加山豆根20g,板兰根I5g;肌痛者,加白芍20g,川芎lOg;关节痛者,加白芍20g,怀牛膝15g;抑郁者,加佛手10g,郁金12g.本方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6天为1个疗程。
12.补中益气汤
(1)处方黄芪50g,党参、当归、白术各20g,柴胡、陈皮各15g,升麻IOg,炙甘草6g。低热不退者,加青蒿20g,鳖甲30g;咽痛较甚者,加山豆根10g,射干15g;外周淋巴结肿大明显且疼痛较甚者,加半枝莲30g,乳香、没药各lOg;头痛较甚者,加川芎15g.白芷20g;
烦躁失眠,多梦易醒者,加酸枣仁30g,黄连3g;纳差,脘腹饱胀,食欲不振较甚者,加茯苓、神曲各30g;关节疼痛较甚者,加牛膝30g,桂枝10g.本方有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次150ml,1个月为1个疗程。
13.菖连远志汤
(1)处方黄连、炙远志各6g,石菖蒲、茯苓各10g,生龙骨、生牡蛎、郁金、酸枣仁、百合各30g.梦多者,加五味子6g,夜交藤30g;头痛明显者,加桑叶10g,白蒺藜20g;汗多者,改生牡蛎为煅牡蛎,加浮小麦30g;肌肉关节疼痛者,加黄芪30g,桂枝10g.本方有养血柔肝,化痰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上、下午各1次口服。
14.血府逐瘀汤
(1)处方当归、红花、枳壳、赤芍、川芎、生地各9g,桃仁、牛膝各12g,柴胡、桔梗、甘草各6g.气血虚弱者,去桃仁、红花,加黄芪、党参、白术;肝肾不足者,加山茱萸、枸杞子、熟地、巴戟天等,或合地黄汤;烦躁易怒或抑郁者,加合欢皮、郁金;失眠心烦者,加川黄连、生龙骨、生牡蛎、肉桂等;低热咽痛者,加地骨皮、白薇、玄参;肌痛、关节痛者,加秦艽、桂枝、葛根等。本方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文火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30日为1个疗程。
15.加味补益汤
(1)处方黄芪、茯苓各30g,党参20g,白芍、何首乌、百合各15g,天麻、绞股蓝各10g,柴胡6g,半夏、五味子、炙甘草各9g.有明显外感史者,加僵蚕、蒲公英;咽痛者,加重楼、玄参;兼气滞气郁者,加郁金、青皮、陈皮;兼湿热者,加茵陈、佩兰;低热者,加黄芩、青蒿;淋巴结肿大者,加山慈姑、白花蛇舌草;睡眠差者,加龙骨、牡蛎、琥珀;肝肾阴亏者,加山茱萸、枸杞;脾肾阳虚者,加仙灵脾、菟丝子。本方有健脾益气,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
16.参芪复元汤
(1)处方人参、枳壳、白术、茯苓各10g,黄芪、鸡血藤、熟地黄各12g,当归、远志、炙甘草、柴胡、白芍各9g.本方有益气养神,活络调肝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早晚两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
17.解郁疏肝汤
(l)处方黄芪30g,柴胡、陈皮、郁金、白芍、当归各10g,升麻6g.心悸怔忡,夜寐不安者,加柏子仁、远志各10g;口干烦躁者,加丹皮IOg;纳呆、便溏者,加茯苓20g,白术10g.本方有疏肝理气,柔肝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8.益脾谓肝汤
(1)处方黄芪45g,党参、大枣、炙甘草各15g,白术、当归、茯苓、青皮、陈皮各12g,熟地黄、浮小麦各30g,砂仁3g.烦躁易怒或抑郁者,加柴胡、合欢皮、郁金;失眠、心烦者,加川黄连、生龙骨、生牡蛎、肉桂等;低热、咽痛者,加地骨皮、白薇、玄参;肌痛、关节痛者,加秦艽、桂枝、葛根;肾阴虚者,加山茱萸、枸杞子;兼肾阳虚者,加鹿角胶、巴戟天。本方有益气血,调肝脾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分早晚2次温服,30日为1个疗程。
19.加昧逍遥散
(1)处方当归、茯苓、五味子各20g,柴胡12g,薄荷6g,白术、甘草、郁金、人参各10g,白芍、灵芝各15g.阴虚火旺者,用党参或太子参易人参;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2g.红花10g;胸闷重者,加青皮12g.本方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0.补气芳香散
(1)处方人参250g,黄芪550g,白芷120g,冰片80g,麝香2g,马钱子10g.本方有补益气血,芳香除湿,养心安神之功。
(2)方法以上诸药为末,装瓶密封备用。每次6g,每日3次,连服2月。
【四】中药外治方
1.中药外敷方
(1)处方当归、地龙、香附、补骨脂、延胡索各10g,没药、肉桂、川乌各6g,独活12g,黄芪20g.
(2)方法以上方药研成粗末,用蜂蜜或黄酒调成膏,外敷于患者背部、腰部,重点是各脏腑的背俞穴,并用纱布、胶布固定药物12小时以上,取药后再外敷腹部气海穴至关元穴处,并继续固定6小时左右。
2.敷脐治疗方
(1)处方黄芪30g,肉桂、五味子、马钱子各10g,茯苓、酸枣仁、巴戟天、阿胶、鸡内金各15g,熟地、人参、白芍各20g.兼肝气郁结加柴胡、香附、郁金各10g;痰湿加法夏、白芥子各10g,泽泻15g;瘀血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5g.
(2)方法将以上诸药研为细末,以70%乙醇将脐常规消毒,把药末倒入脐中,装满脐为度,外以胶布固定。每天1次换药1次,1月为1个疗程。
3.扶正祛邪贴
(1)处方 白人参、黄芪、丹参、苦参、紫草、败酱草各30g,当归、生地、熟地、郁金、茯苓、白术各15g,陈皮10g.
(2)方法 以上诸药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包装密封备用。治疗时取脐(神阙穴),贴药前温水洗净脐部,再以75%乙醇棉球擦拭。取备用药末0.3-0.5g,用2%氮酮3~5ml,调成糊状,将药糊填满脐窝,外用麝香膏严密固封。贴药后用电热机置脐上热疗20分钟,24
小时后取下,用温水洗净脐部药渣。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共治疗3个疗程。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 主要为脾经的足三里、中脘、脾俞、三阴交,心经的心俞、神门、内关,肝经的行间,任脉的气海、关元,肾经的肾俞。肝气郁结型选肝俞、膈俞、血海、内关、足三里、行间、解溪,湿毒内阻型选足三里、间使、丰隆、脾俞、章门,脾肾阳虚型选百会、关元、肾俞、复溜、足三里、百劳、心俞、膏肓俞,心脾两虚型选内关、心俞、脾俞、三阴交、气海、照海、神门、中脘。
(2)操作根据病情选取相应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针刺,辨证运用补泻手法。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电针法
(1)取穴主穴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肺俞;气虚型加足三里、百会,气血两虚型加关元、气海,气阴两虚型加三阴交、气海,气虚肝郁型加太冲、足三里,气虚夹瘀型加足三里、三阴交,肝脾不调型加太冲、阴陵泉,脾肾阳虚型加命门、大肠俞,肝肾阴虚型加太溪、太冲。
(2)操作采用苏州产华佗牌直径0.35mm一次性无菌毫针,进针得气后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采用直流电疏波,频率3次/秒,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
3.头皮针法
(1)取穴 主穴选上星透神庭,根据病情酌情加用配穴。
(2)操作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平刺透穴或透经,平补平泻留针1-2小时,可加温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梅花针法
(1)定位背部督脉。
(2)操作 背部穴位皮肤用75%的乙醇消毒,用华佗牌梅花针沿背部督脉由下至上进行叩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局部皮肤潮红有热感为佳。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5.磁圆针法
(1)定位背部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背部第一、二侧线。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以磁圆针叩击,先沿背部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背部第一、二侧线顺序叩击穴位,重点叩大椎、膏肓、命门、肝俞、胆俞,每穴叩10--20次,以皮肤微红即可。然后可根据疲劳程度,伴随症状选叩穴位气海、足三里等;如伴周身不适,颈背
腰、四肢酸痛者,可循经叩颈、背、四肢。一般治疗1次30~40分钟,每2—3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穴位埋线法
(1)取穴大椎、心俞透膈俞、脾俞透胃俞、肾俞透关元俞。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用埋线针将4cm长的O号羊肠线注入穴位,行透刺法,寻找强烈针感后注入。出针后以创可贴覆盖针眼,每15天左右埋线1次,5次为1个疗程。
7.腹针治疗法
(1)取穴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定位取穴。脐与胸剑联合之间为8寸,脐与耻骨联合之间为5寸,脐至腹侧壁的水平距离为6寸。中脘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下脘位于前正中线脐上2寸,气海位于前正中线脐下1.5寸,关元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滑肉门位于前正中线脐上1寸旁开2寸,外陵位于前正中线脐下1寸旁开2寸。
(2)操作常规皮肤消毒,选用32~34号细针,根据体形胖瘦选择针具长短,直刺,轻轻捻转,缓慢进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至地部,滑肉门、外陵中刺至人部,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病情重者可加灸神阙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8.耳压法
(1)取穴内分泌、神门、眼、心、肝、肾、皮质下、颈、胸、腰等耳穴。
(2)操作耳郭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所选穴位上,轻揉之,以使耳穴有热、胀、痛感。每日按揉3—5次,每次5分钟左右。 7天为1个疗程。
9.走罐法
(1淀位从大椎穴水平至腰骶关节水平的督脉及两侧膀胱经。
(2)操作患者裸背俯卧,从大椎穴水平至腰骶关节水平沿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先涂些润滑剂,然后用玻璃罐自上而下缓慢走推,反复5-6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丹痧点,患者背部感到发热时,结束治疗。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局部。
10.循经灸法
(1)定位背部督脉、双侧膀胱经循行线的第一侧线。
(2)操作用循经灸疗器灸背部督脉、膀胱经循行线的第一侧线(双侧),每次灸1板(每板含艾灸炷10个,每艾灸炷含纯艾绒2g),每次灸疗时间30分钟,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一疗程,一共治疗4个疗程。
(六)推拿治疗法
1.分部推拿法
(1)头部推拿 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于患者头部前方。①双手拇指左右分推额纹10次,重点揉按足太阳膀胱经攒竹、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足少阳胆经瞳子磬穴各20-30次。②揉按太阳穴区,用拇指指腹或拇、食、中指尖呈梅花状或用食、中指指腹揉按太阳穴区20-30次。③一指禅沿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向后推揉至足少阳胆经率谷,再至枕骨下缘风池穴,再从鬓角斜上至头顶百会穴,各部3次。④以百会为中心,按压奇穴左右四神聪穴20- 30次,若秃顶患者可作十字分推。⑤双手2、3、4、5指尖并拢,从眉梢处沿头部两侧后掐按至枕骨后缘风池、风府穴3~6次。⑥双手2、3、4、5指尖从眉梢处沿头部两侧向后梳理头皮3—6次。⑦双手十指尖呈梅花状,轻叩头顶、侧后枕部。
(2)腰背部推拿患者俯卧位,医者站立于患者侧位。①手掌从L4椎由下向上顺督脉经走向摸揉至T1椎处3~6次,以手掌发热为度。②手掌由上向下顺足太阳膀胱经走向,从肩胛内上角摸揉至L4旁3—6次,以手掌发热为度。③双手掌拿揉肩部斜方肌中部,约肩井穴处3-6次。④滚法从L4椎由下向上顺督脉经走向至T1椎3-6次;另对肺、心、肝、脾、肾俞穴位各攘100次。⑤术者横立拳,以左或右手掌第一指关节从T1至L4椎处,对骶棘肌的肌纤维走向做横向弹拨,每一拳弹拨5~10次。⑥以L2两侧肾区部背阔肌、腰骶关节为中心,左右手掌摸揉每部位各200圈,以术者掌心发热、患者皮肤不红为度。⑦点压背腰部俞穴,由上至下,从肺、心、膈、肝、胆、脾、胃至肾俞向下膀胱俞,每俞穴各按压3—6次。⑧双掌叠压棘突,从第T3棘突向下按压至S,处3—5遍;另在L5、S1处双掌叠按振颤动10-30次。⑨双手对拿揉骶棘肌,从L2至L4每处拿揉3~5次,并点按颤动带脉穴5~10次。
(3)臀部、大腿后、外侧部推拿患者俯卧位。①点按弹拨臀上皮神经、梨状肌体表投影处、居髂穴等5~10下,按弹拨时要指力柔和有力,时轻时重,轻重结合,再摸揉股骨大转子处100-200圈,以掌心发热为度。②手掌从臀横纹处沿大腿后侧足太阳膀胱经走向向下顺推到跟腱3-6次,再沿大腿外侧顺足少阳胆经走向向下直推到足踝关节3—6次。③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摸揉手法及走向次数同上,重点在胭窝、腓肠肌处。再沿大腿内侧从足内踝关节向上顺三阴经走向摸揉至大腿中部3—6次。④双手掌从上向下对拿揉大腿后侧股屈肌、小腿后侧群肌至足踝关节3—5次。⑤拇食指拿揉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足少阴肾经太溪穴、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足太阳膀胱经悬钟穴5~10次,并拇指点按承山、承筋、委中、阳陵泉、箕门、风市穴各10-30次。⑥双拳叩击放松下肢后外侧3~5遍。
(4)下肢前侧部推拿患者仰卧位。①用手掌从髂前上棘沿足阳明胃经走向顺推至踝关节前缘3—5遍,点按髀关穴IO~30次。②摸揉膝关节,先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轻摸揉髌骨体5分钟,以不痛为度,再用一指禅推法以犊鼻、外膝眼、鹤顶、阿是穴为主,以酸胀得气舒适为度,最后双掌心相对摸揉膝关节内、外侧各30~50圈,使皮肤微热为度。③从膝关节下按压足阳明胃经至踝关节3~5遍,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每穴10--30次。
2.辨证推拿法
(1)治则治疗根据中医学“虚则补之,损则益之,劳则温之’’的部皮肤发红、发热即结束治疗。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嘱治疗期间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调摄,保持乐观情绪,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3.经穴推拿法
在百会、印堂、心俞、脾俞、肾俞、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施以揉按或一指禅手法各2分钟,在风池穴施以拿法2分钟,而后在耳上和太阳等部位施以扫散法,最后在手厥阴、手少阴肘至腕部,足少阴、足太阴膝至踝部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每天1次,做5次休息
2天,15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行第二疗程。
4.足部按摩法
选取足部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头(大脑)、脑垂体、头或颈淋巴结、腹腔神经丛、脾脏、生殖腺、前列腺或子宫、淋巴结等重点反射区穴位。浴足15分钟,拭干双脚后仰卧。操作前医者双手及患者足部均需涂擦按摩膏剂。先行左足,后行右足。起始手法采用屈食指点、按和刮法,刺激肾、输尿管和膀胱反射区带,然后按一定顺序(大致按足底_+足内侧面一足外侧面.+足背顺序)按摩全足其他各反射区;再依次重复按摩额窦、头(大脑)、脑垂体、头或颈淋巴结、腹腔神经丛、足底部生殖腺、骨盆腔及足跟内外侧的前列腺或子宫和生殖腺等重点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压8~10次。各反射区所用手法、手法方向及一些单个手法持续点按时间是治疗的重点和取得疗效的关键。额窦及头或颈淋巴结用食指单勾法向前下方斜向勾点,头(大脑)、骨盆腔用屈食指垂直点按,此四区手法力度应以患者有较强胀痛感为度,持续点按时间以患者能最大耐受为度;腹腔神经丛、足底两侧之生殖腺和前列腺或子官用大鱼际(或小鱼际)行揉、擦法至发热为度;足底生殖腺可用屈曲的大拇指的指间关节桡侧面处扣刮8~10遍。最后循前法重复操作反射区带肾、输尿管和膀胱5分钟以上。术后嘱患者尽可能多饮水,以便通过尿液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每次每足操作需要时间30分钟,双足全程1小时左右。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