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与思维发展的策略研究》调查分析
一、 调查目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动手操作”式学习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理验。通过探索这种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乐于探究” 的新的学习方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精确统计后,进行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到教师对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模糊,盲目性比较大。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不浓,投入不够,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只是片面追求课堂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并不是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结果是学生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师达不到教学目的。
2.在课堂中落实“动手操作”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对如何组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经验,未能完成角色的转换,还是以老面孔出现,因此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合作不够充分甚至有些匮乏,大多数学生不敢大胆提出个人意见,即使提出个人意见盲目性也比较大,还有近25%的学生从来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
3.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据调查,尽管五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数,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4.在大多数课堂里学生无法事先了解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相关信息,所以小组活动显得盲目和仓促的,造成多数学生在其过程中只是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从而也失去了对小组活动的兴趣。因此,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合作起来。
通过对调查问卷情况的反馈分析,个人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师生对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教师对如何组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经验。尤其是教师的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的实际需要。问卷中少数学生认为合作学习轻松好玩,而不懂它真正的意义却在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力。
2.重视形式,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自主探索、实质的合作。通过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是合作学习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相互得不到启发。例如在《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只是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自主探索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
3.教师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的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技巧,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师生之间缺少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不能积极参与并引领学生“学”的全过程。没有针对性、有个性的评价,致使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不浓。
4.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者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因为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黑板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讲;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有的小组成员不够友好,不会倾听和分享,甚至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是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开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尽可能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准备。动手操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整体状况及特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其次是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最后针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对合作内容有针对性的讨论,丰富讨论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2.科学分组。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其次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最后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
3.培养习惯。首先让学生学会大胆表达。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敢说的良好习惯。其次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是对发言者的尊重。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适时引导。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善于启发、巧妙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诊断与处理问题,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
5.讲究实效。动手操作、小学生合作学习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注重其实效性,合作学习要有价值,避免造成摆样子、走过场、赶时髦的现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
6.激励评价。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可以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形式,也可以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这样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强化集体荣誉感。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并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即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小主人,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好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让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为培养和提高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