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误诊、误治

中医的误诊、误治大多不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很多人不愿面对这样的现实,但误诊、误治却事实存在,正是中医学的复杂性和相对模糊性,在临床实践中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从根源解决误诊、误治,必须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辨证论治入手,治病求本。

【关键词】误诊误治;治病求本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医精诚》)这是医者追求的目标与境界,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事与愿违,药不达效,究其根源,是医者误诊、误治、失治导致的结果。中医临床中的误诊、误治大多不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往往被人们所乎视,不能高度重视,也是不愿被医者承认的现实。中医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误诊、误治的总结。各家医案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以诫后人。如《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有相当多的条文论述了误诊、误治引起的变病及后果,并提出了警言。如“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疮家,虽有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等等[1]。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正是因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经历了五千年的继承与发展,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是核心。辨证是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辨证思维。把四诊所得的资料,在八纲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抓住疾病的本质,然后判断出其证候及疾病。辨证的方法很多,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论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出现了“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等等。这些说起来很容易,但临床实践中却非常复杂。中医的辨证论治虽然具有先进性、优越性,但不象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治疗那样,让医生和病人一目了然、非常清晰,医生说得清楚、病人看得明白。中医的辨证论治对医生来说相对清晰,好象也不尽然;但对病人来说相对模糊,气血亏虚,病人能理解;厥阴病,病人盲然。这也表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对模糊性。正是中医学的复杂性和相对模糊性,在临床实践中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寓意草》) 这精辟地指出要先辨证、辨病然后议药索方,不识病,药无所投。

《蒲辅周医案》记载“风寒挟饮误用寒凉案”[2]:患者,男,8个半月。因感冒咳嗽2周,发热4天,于1961年4月17日住某院,入院前2周,咳嗽痰多,至10天突然高热不退,伴有呕吐夹痰奶等,纳差,大便黄色粘稠,日1~2次,精神萎靡,时而烦躁,入院后即用中药桑菊饮、葛根芩连汤加味、安宫牛黄散以及竹叶石膏汤等均无效,于4月21日邀请会诊。体温38℃~40℃,无汗,呕吐,下利,每日平均10次,呼吸不畅,喉间痰阻,喘促膈动,面色苍白,胸腹微满,脉虚,舌红无苔。此属表邪郁闭,痰饮阻肺,正为邪遏之候,治宜辛温开闭,涤痰逐饮。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射干2.1g,麻黄1.5g,细辛1.5g,五味子30粒,干姜0.9g,紫菀2.4g,法半夏3g,大枣4枚,进2剂后体温由40℃降到正常,烦躁渐息,惟咳不喘,喉间痰减,呼吸较畅,面色渐荣,手足心润,胸腹不满,下利亦减,脉缓,舌红少苔,郁闭已开,肺气未复,宜益气化痰为治,方宗生脉散加味,处方:沙参6g,麦冬6g,五味子20粒,紫菀2.4g,法半夏3g,枇杷叶9g,生姜2片。大枣2枚,进2剂后咳止,一切正常,观察4天痊愈出院。本病属于外寒内饮之证,误投以辛凉、苦寒之品,病不解也,蒲老辨证求因,抓住疾病的本质,予以温肺开闭,涤痰化饮之法,2剂热退痰蠲。

谈及中医的误诊、误治很多人不愿接受,会拿出许多理论据理力争或自圆其说。但是误诊、误治却事实存在,只是没有被足够的重视。中医辨证方法具有多样性、多重性,其方、药的应用具有不规范性、个人经验性,这些都可能是发生误诊、误治的因素。虽然误诊、误治没有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没有被提出质疑,但对于医生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延误病情、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这是医生的悲哀。从祖国医学发展来说,阻碍了其发展。

从根源解决误诊、误治,必须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辨证论治入手,治病求本。辨证论治是从证和病着眼,抓住主症,治病求本,对疾病进行周密分析,确立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重视疾病的“本”,又兼顾疾病的“标”;从整体观出发,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正确地运用理、法、方、药,以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从而杜绝、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临床实践中要高度重视误诊误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保障人民的健康,推动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0)

相关推荐

  • 黄开泰:辨症求机各司其属

    ​辨症求机各司其属 四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 经文: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 ...

  • 魏华凤 | 中医能让每一个人都找到人生的平衡

    原创 YW_ry219 晔问仁医 2016-07-05 二 一 八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 魏华凤 中医能让每一个人 都找到人生的 ...

  • 中医误诊误治原因及对策[中医误诊误治原因及对策]

    本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分析了中医误诊误治原因,并提出了有效地防范措施,力求从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变失误为正确,使片面的认识接近全面,促进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治疗水准的提高.本书第一章至第五章着重介绍中医 ...

  • 中医误诊误治常见四个原因

    中医误诊误治常见四个原因 中医误诊常见的四个原因--  中医临床误诊误治并非少见,如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为后车之鉴,无疑是有意义的.笔者通过对古今一些误诊病案的分析,对引起误诊的思维方法,提出以下 ...

  • 中医误诊误治(46)暑温误用温燥案

    暑温误用温燥案 郑某,男,30岁.6月间患署温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 如劈,热势盛则人事不知,发病已1天,曾延中西医溶涪,有谓系疟疾,有谓系恶性疟疾,或用凉药,或用温药,不但无效,而并发呃逆,日夜不止 ...

  • 中医误诊误治(45)暑温误用攻下案

    暑温误用攻下案 患者李肉仙,33岁.病因:初感里温.误投下·剂,致暑 热内陷.症候:身热汗出,四肢厥冷,大便泄泻,腹中疼痛, 烦躁不安,口渴不止,舌呈灰黑.焦干无津,脉数无力,精神 倦怠,嗜睡澹语.诊 ...

  • 中医误诊误治(65)便闭误用通下案

    --老入大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余与备急丸而身苦, 廚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见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3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后大便 ...

  • 头晕门诊诊断难,教你“5招”避开误诊误治

    头晕/眩晕是神经科门诊患者非常常见的主诉,而目前在该领域的病因诊断上却存在着很大的混乱,以致大量患者被误诊误治. 头晕/眩晕与病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图1),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包括前庭周围性.精神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三七:微信网络咨询疾病诊疗,误诊误治要赔钱?所有医生及其朋友千万要注意!.分析情感能力

    分析自己情感的能力. 咨询过程中,不断引起情感反应,满意.紧张.焦虑.失望.困惑.厌倦.厌恶.克制.幸福.傲慢.得意.受挫.惊喜.好奇.愤怒等 随时意识到,并控制调节好这些情绪反应,要做到超然解脱. ...

  • 鲍艳举---误诊误治“悟”经方

    摘要: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虽然我开的方子没有效,但患者还是会来复诊,对于这样的机会,我往往格外珍惜,因为误案往往是我们临床突破的很好机遇. 各位同仁,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误诊误治'悟 ...

  • 带状疱疹的误诊误治,「实例 经验」汇总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病毒首先侵犯的是神经,所以约60~70%的患者先有神经痛症状,然后才出现皮疹.而就在这3-5天的"时间差"里,带状疱疹被误诊的就很 ...

  • 杜志刚教授:头晕门诊诊断难,教你“5招”避开误诊误治

    杜志刚教授:头晕门诊诊断难,教你"5招"避开误诊误治 神经时讯2021-02-24 13:36:44 头晕/眩晕是神经科门诊患者非常常见的主诉,而目前在该领域的病因诊断上却存在着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