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胶东进士林起元的生死之谜

林,是胶东地区的大姓,其中尤以文登、栖霞等地分布较多。民间因此有“文林”、“栖林”之称谓。
按照族谱的记载,“栖林”、“文林”均源自福建莆田,在宋代以不同方式迁至胶东半岛定居,此后数百年间,逐渐繁衍为当地大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在科举方面也比较突出。明清时期,两地林氏,都考取了不少进士。
本文要讲述的故事,就与一位文登林姓进士有关,他的名字叫做林起元。
(配图均为文登学广场周边场景)
林起元的事迹,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乾隆版)和《文登县志》(光绪版)中都有较长篇幅的记载。不过,由于生逢明末乱世,林起元虽然考中进士,但入仕为官的时间相当短暂,政绩并不突出。史志之所以对他着墨较多,实际上也并非看重他的仕途,而是主要关注其人生结局。一言以蔽之,林起元的生死,曾是一个历史谜题。
1、南宫知县
林起元,字斗建,明末登州府文登县人。他自幼聪慧,精于文章,长大后在科举考场上也一帆风顺。明崇祯十年,他考中丁丑科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北直隶南宫县知县。
北直隶距离京师较近,若在承平之时到此上任,既可免去长途跋涉之苦,又能获取京畿治理经验,不可谓不是“好岗位”。然而,崇祯末年,时局动荡,原来的“好岗位”也变成了“苦差事”。
崇祯十一年,关外的清军由墙子岭等地入塞,在北直、山东等处大肆掳掠,攻破大量州县,就连山东省城济南府也未能幸免,史称“戊寅之变”。
在这次战乱中,林起元所任职的南宫县,也遭受涂炭。对此,清代的《南宫县志》避讳不谈,而民国版县志直言道:
“清兵入墙子岭,连下畿南七十余县。……当时城陷之日,义士烈女死者綦众,惨劫可想而知。康熙诸志多不载是事,殆为清代讳。”
此时,距离林起元来到南宫县不过数月时间。谁也没有想到,新官刚上任,就遭逢了这样一场大劫难。
2、是生是死?
在甲申之前,明朝士大夫们总体还保持了不错的气节。清军入塞(不同于后来的入关)时,地方守臣大多拼死抵抗,与城池共存亡。而按照清光绪版《文登县志》的记载,林起元的人生结局就是“城破殉难”。
志称:“(林起元)任南宫知县,清惠著声。甫一载,城陷,夫妻卒于任。”
民国版《南宫县志》的记载大体相似,称:“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墙子岭,……知县林起元夫妇死之。”
而成书更早的雍正版《山东通志》虽然将攻破南宫县的一方讳言为李自成的农民军,但也提及林起元夫妇在城破后遇害的情况,称:“林起元母,随任禄养,崇祯末闯贼徇畿南,起元被害,氏率起元妻刘氏皆死之。”
乍得一看,这三条记载似乎可以互相印证林起元在南宫县殉难之事。不过,乾隆版《登州府志》中,却描绘了另外一种结局。该志载:
“前明丁丑进士林起元,任直隶南宫令,数月城陷,母妻遇害,起元以黄冠隐去。”
所谓“黄冠”,就是道士的代称。按照这个说法,南宫城破之后,林起元的母亲和妻子都殉难,但他本人却化为道士逃走。
这种结局初看有些不可思议,但结合其他历史资料和常识来看,却不无可能。
古人对气节相当重视,知县若在任上殉难,朝廷通常会加以追恤(追恤的依据一般是见到尸体,并且有证人描述殉难细节),县志也会收录到“忠义”当中。然而,笔者尝试查询了一下,暂时没有找到明朝对林起元的追恤,清代中期编撰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专门收录为明朝殉难的官员)中,也没有相应的记载。而同时期在庆都县(也属北直隶)殉难的另一位胶东人黄承宗(威海卫人),不仅有明朝的赠官,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也青史留名。
因此,在南宫城破之后,林起元是生是死?其实在明末及清代中前期并无定论。
3、忠义老仆
林起元虽然生死不明,但他两个儿子从死里逃生,却可以肯定。根据《文登县志》的记载,在清顺治十四年,其二子同时在原籍入学为生员。
生员一般都比较年轻。而从明崇祯十一年到清顺治十四年,中间又隔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从这一点也可以推测出,南宫城破时,林姓兄弟两人的年纪应该很小,不太可能是独自脱身,显然是有人相助。
而按照记载,这位帮助兄弟俩死里逃生的人,就是林家一位忠义的老仆。
关于此事的经过,清代中期林家后人林恭专门撰写了一篇《纪义仆存孤事》记载之。《文登县志》将文章收录在了“林起元”的生平之后,使得今人得以了解这段感人的历史细节。
这位忠义老仆叫做王守德。从文中的描述来看,他是典型的文登人性格:“有胆略,性憨直,不善伺人喜怒(但忠心耿耿)。”
王守德很早就侍奉在林起元的身边,跟随后者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一直来到南宫县任上。
崇祯十一年,南宫城将破之时,王守德本想陪伴林起元到最后。但因为担心主家绝嗣,就决定保护好林起元的两位幼子。为此,他甚至舍弃了年龄差不多的自家孩子。
史称:“老仆舍其子,独携幼主,衷戎服,于围城攒刃之中,出万死一生之计,转徙颠越,卒以归里。”
回到文登之后,由于林姓兄弟已形同孤儿,老仆又主动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职责,一直到两人入学成为生员。
老仆的忠义之举,让林姓兄弟也十分感动。他们后来给自己的后人立下规矩:“吾家老仆义存双孤,(林姓子孙)世世祀之,所以报也。”而林恭在撰写文章时也感叹:“林氏一线之仅存者,皆老仆力也,视程婴、杵臼之存赵孤何异哉!”

4、华山寻亲
故事讲到这里,已经相当感人,但却并没有结束。
按照乾隆版《登州府志》的说法,林起元在化为道士逃出南宫县之后,就真的出家,来到了华山修行。
过了大约三十年之后,有一位姓李的道人云游到文登,给林家带来了这样一个消息:“林起元很有可能还活着,华山中的某某道士,就像是他。”
闻此消息,林家一位儿子就带着老仆,连忙赶往华山去寻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按照李姓道人的描述,他们在华山找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道士。由于林家儿子对父亲的印象不深(城破时年纪太小),因此他就让老仆近距离仔细辨认。
见到有人长时间盯着自己看,道士有些吃惊,询问对方缘故。此时,林家儿子难以抑制,失声痛哭,说出了前因后果,希望道士能与自己相认。
然而,这位道士的回答却令林家儿子感到失望,他说自己是莱州人,姓柏。并且劝对方道:“沧桑事变如尔父者多矣,山河大地,杳杳烟云,岂寻觅可得?且尔父既去,断无归理,汝勿徒自苦也。”
道士既然这样说,而老仆因为年迈且间隔时间太长,也难以通过长相来确定之。林家儿子无奈只能就此离开。
但他终究没有放弃希望,回到山东之后,他曾专门前往莱州打听柏姓的情况,但当地人皆说不知。这一点再加上道士所说的那段话,给人的感觉是:“道士就是要找到的人,只是他看破红尘,不愿相认。”
5、结语
华山寻亲的故事,虽然与前面林起元出家为道士的情节可以前后呼应。但此事仅记载于乾隆版《登州府志》的“杂志”当中,一方面属于孤证,另一方面也有纰漏之处(将老仆的姓氏王写作了杨),因此从清代中后期开始,“林起元殉难于南宫”就成为史志中的主流观点。光绪版《文登县志》、民国版《南宫县志》均持此说。
就笔者个人分析,在母亲和妻子都殉难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作为读书人的林起元会选择化为道士独自逃走,他很有可能也一同赴死,只不过因为战火的缘故,后来没有找到遗骸。故此,是生是死,难以得出结论。明廷因而未加追恤,外界传说也由此产生。
光绪版《文登县志》说:“南宫知县林起元墓,在城北五十里冶口村(现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有冶口村)。”结合史料来推测,这座墓很有可能是衣冠冢吧。
(0)

相关推荐

  • 莱阳历史人物——宋玫

    宋玫(1605-1643).字文玉,号九青,莱阳徐格庄人(后移居城里).明南京鸿胪寺正卿宋继登第三子,少年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人称少司空,工诗善文,是莱阳历史上十分卓越的人物之一.莱阳邑难时烈殉. ...

  • 胶东古老昌阳县

    古昌阳县治(初置)在今文登宋村镇驻地附近 昌阳县今已不存,然而,它曾经是胶东历史上一个著名古县,一共存在了1096年,其存续的整个历程可分为始置(历两汉时期,共471年,治今文登宋村)和复置(历两晋. ...

  • 【长阳文征】赵永清传注

    按:民国二十五年<长阳县志>卷九<职官考>:"赵永清,河南固始县人.即用知县.光绪十一年乙酉,调帘卸事,旋调黄冈.嘉鱼.郧西等县任."而民国二十年<郑 ...

  • 彭辉 | 明通进士杨日升考略

    明通进士杨日升考略 文/彭辉 纵览明清史志,富平县流曲镇梅家庄杨氏一族,文臣武举累世辈出.明天启朝明通进士杨日升,可谓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然县志对其宦迹记载无多,以致一代名宦几近湮没.笔者通过&quo ...

  • 赣榆风情|考万历《赣榆县志》序

    考万历<赣榆县志>序 周明军 史料记载赣榆县第一部县志是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由赣榆知县樊兆程主修的<赣输县志>.县学附生唐时熙编撰初稿,教谕李一凤校正,樊兆程亲自总纂成 ...

  • 东阳老城的牌坊

    东阳老城的牌坊 吴立梅 牌坊,又名牌楼,为门楼式建筑,其功用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标志性,用来标明地名,多置于里坊入口,如葛宅园巷口的里仁坊:也有置于第宅祠堂前作门楼的,如卢宅世进士第门坊:或置于宫观寺庙 ...

  • 读志札记:唐绩光并非淳安遗录进士

    唐绩光并非淳安遗录进士 安阳乡普查佛教史料,寻访查证宝瓶庵在山下村.据该村吴氏所说,宝瓶庵为明末吴志舜所建,吴志舜曾在陕西任府太爷. 为了解吴志舜生平,笔者查阅了民国<遂安县志>,吴志舜, ...

  • 晏非:《保德州志》考补举隅

    <保德州志>考补举隅 康熙.乾隆<保德州志>作为了解保德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由于时远事湮.史料有限所致,难免出现一些记载错误以及州志范围内遗漏的史料,作为后人阅读时当小心求证.笔 ...

  • 明末许都起义与姚孙棐

    明末许都起义与姚孙棐 吴立梅 内容提要:白头军起义领袖许都才能出众,得到当时人的承认和举荐.起义后的许都在封建社会被视为乱党,正史与方志上有关其亲缘关系说法均有错误,给其身份的确定制造了障碍.许都起义 ...

  • 滑州文化网刊 | 袁营村兴龙池仙人桥碑

    枣村袁营兴龙池仙人桥碑 滑县境内历史上关帝庙众多,被县志所记载的却寥寥无几,这些遍布村野的关帝庙,不乏有规模.影响较大者.今年春,笔者与王君圣选.付君新锋共同走访老城北五里枣村乡袁营村的关帝庙,于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