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灼伤的发病原因
【病因及分类】
接触高浓度酸、碱、强氧化剂以及某些烈性农药引起皮肤灼伤,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氯醛酸、硫酸二甲酯、苯酚,水合肼、氢氧化钠,重铬酸钾、溴素等刺激性化学物质。
化学灼伤一般分为酸、碱灼伤及其他灼伤。
1.酸灼伤
高浓度的硫酸可引起Ⅲ,度灼伤,可使皮肤蛋白质凝固,有强烈的脱水作用,因此对皮肤的作用浸透很深。局部皮肤先变白而转黑,黑色的坏死组织块脱落后可形成界限明显的溃疡。硝酸是强酸又是强氧化剂,浓硝酸引起的灼伤带有黄色坏死痂。盐酸对皮肤灼伤作用较弱,一般引起Ⅱ度妁伤,表现为红斑,水肿和形成大疱。低浓度氢氟酸皮肤接触后当时无疼痛感,一般经过2~6小时后出现剧烈疼痛,高浓度氢氟酸灼伤立即发生疼痛,接触部位皮肤变白,水肿,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表面可引起大疱,疱壁紧张,破后形成溃疡,产生无菌性坏死,皮肤则呈灰白色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也可出现含有咖啡色液体的水疱,如处理不当,可损害骨膜及骨质。苯酚(石炭酸)灼伤具有全身和局部作用,是细胞原生质毒物,可引起细胞蛋白质凝固,有很大吸水性,故可很快透八细胞内引起不同程度的皮炎和灼伤,皮肤初期变白,后转为褐红色。
2,碱灼伤
低浓度的碱溶液皮肤接触后可使皮肤脂肪皂化而不引起坏死。高浓度碱液可引起Ⅲ度灼伤,对皮肤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可溶解蛋白质,使蛋白质变为碱性变性蛋白。组织蛋白分解产物具有毒性,碱灼伤引起的坏死组织软而易碎,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的分界线。坏死组织先呈白色后转为黑色,脱离后即形成溃疡,易出血,局部组织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疼痛明显。
3,其他化学物质引起的灼伤
如黄磷、对硝基氯苯、苯胺、硝基苯、四氯化碳等热料或热蒸气等引起热灼伤后,皮肤破损吸收导致全身中毒。
【发病机理】
皮肤灼伤的发病机理一般为,原发性刺激所致,使正常皮肤的屏障被破坏,皮肤角质层损伤,导致表皮、真皮以致皮肤全层灼伤。
【病理生理】
人体正常皮肤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一方面保护机体内各种器宫和组织免受外界和环境中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损伤。另一方面防止组织内部的各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分的丧失。正常皮肤的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皮肤坚韧,柔软,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正常皮肤对各种化学物质都有屏障作用,其次是皮肤表面的氢离子浓度对酸,碱有缓冲能力。但皮肤被强酸、强碱接触后,根据接触不同的浓度可使皮肤表皮、真皮发生灼伤,甚至深达皮肤全层或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