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孤独的思考者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父亲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罗丹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年幼的罗丹是个害羞的穷学生,因看不清楚黑板上的数字而讨厌数学,可他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4岁的他在学校里不停地绘图,尤其喜欢临摹法国十八世纪画家的作品。罗丹曾对自己的朋友说:“我所能回忆起的关于少年时的情景只有绘画。母亲光顾的那家杂货店经常用那些从图册上撕下来的纸页做成袋子来装梅子,我喜欢描摹上面的图案,它们是我最初的模特。”青涩的少年时代,见证了罗丹精湛技艺与非凡绘画才能的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同学,而是他的勤奋。罗丹的启蒙教师荷拉斯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不必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正是这番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他不得不转到雕塑班,却从此爱上了雕塑。于是勒考克介绍罗丹跟随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椰学习,这段经历为罗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76年,罗丹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尊裸体青年像,题名为《青铜时代》,雕像表现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后,从自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象征人类的黎明或人类的觉醒。不想这件作品问世时,竟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批评家说这个塑像是从模特身上翻制出来的模型。为了澄清事实,罗丹从真人身上再翻制一个模型,两相比较后方真相大白。
罗丹接连三次投考巴黎美术学院都以失败告终,或许正是因此,他的余生都对学院派传统艺术贫瘠的内容和造作的姿态极度反感。1858-1862年间,罗丹为一些建筑承包商、餐厅老板,以及在拿破仑三世统治期间负责巴黎城翻新工作的建筑师充当水泥匠和雕刻工。回忆起那段日子,罗丹感慨说:“我也认为那是相当低级的工作,不过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不得不从这些开发项目中学习经验。”凭借着不断积累的技术与经验,他以新古典主义的方式为父亲塑造了一尊半身像(1860年),它是现存最早的罗丹作品。
两年后,25岁的姐姐猝然逝世,罗丹为此沉痛不已,他在修道院寻求安慰当起了修道士。23岁的罗丹为院长神父塑造了一座半身像,由此展现了超凡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正是这位神父发掘出罗丹的天赋,建议他离开修道院去证明自己的才能。于是,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其帮助下开始自学雕塑,成为装饰艺术联合会的成员,勒考克、德拉克罗瓦、安格尔、大仲马以及戈蒂耶也同属这个协会。在那里,他还遇见了著名雕塑家卡尔波。在完成斯特拉斯堡哥特风格作品的创作之后,罗丹返回巴黎。
罗丹的自雕像
1876年,《青铜时代》展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有人甚至怀疑这是用真实人体翻制的雕像。罗丹由此感到了震撼,他开始思考作品的表现问题,极端近似意味着毫无新意,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他注重光在雕塑表面的表现,将自己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容入作品之中,令雕塑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向观者传达出远远超过视觉感受的思想内容。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后来的作品开始拥有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在精神,显现着丰富的情感。这也是他之所以被喻为“浪漫主义雕塑大师”的原因。
《地狱之门》
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艰巨任务。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光。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折磨自己的形象。这当中,有雄健的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
《地狱之门》的门顶上塑造了这一尊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
关于《思想者》同《地狱之门》的关系,罗丹在1904年发表过声明:“关于《思想者》有一段故事,在以往的日子里,我整天酝酿着《地狱之门》的构思。在一扇门前,但丁坐在岩石上,正在思考着他的诗句。在他的背后有《神曲》中所有的角色。消瘦的苦行者但丁同一切脱离,无任何目的。而我由于最初灵感的启发,联想到另一个思想者,一个裸体的男人也坐在岩石上,脚蜷缩在下面,拳头托着他的下颚,他正在梦想。”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思想者》可以说是罗丹自己的化身,他的深奥思想由于他创造的杰作而显示出来。在《地狱之门》中,思想者也是被打入地狱的人。在《思想者》的脚下完全可以写上这样的文字:“我思索着,因而我被打入地狱。”这个全身都在思考的裸体巨人,成为这个“万恶世界”的目击者和痛苦的思想者,他居于《地狱之门》的顶上。罗丹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种看法的人,裸体是具有丰富意义的。他以身体和头脑同时沉入永不停息的冥想。
《加莱义民》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群像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取用这一题材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这对受欲望之火燃烧的恋人被放在“地狱之门”中,表达了那永无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人的罪恶由不可克服的欲望而来,而欲望是由于人类对光明与欢乐的追求而来,因此人类的欲望就是罪恶的深渊,人类的欢乐就是导向罪恶的途径,而人类的痛苦就是注定不可抗拒的,永无完结的。
卡米尔
罗丹有一个美丽的学生与助手卡米尔·克洛岱尔。她从19岁就进入罗丹的工作室,成了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之间的爱情与烦恼深深地折磨着艺术家与克洛岱尔本人。克洛岱尔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女雕刻家。
年轻时期的卡米尔和年轻时的罗丹
罗丹与她相爱期间,创作了以“永恒”为主题的一系列雕塑作品,《永恒的春天》与《永恒的偶像》就是其中两件代表作。这些作品也是罗丹与克洛岱尔爱情生活的反映。据罗丹的助手德博瓦回忆:罗丹让裸体模特儿躺在躺椅上进行雕塑。一次,他走近卡米尔·克洛岱尔的裸体跟前,跪下并以虔诚的姿态吻着她的腹部。这件作品尽管不是表现他与克洛岱尔的情爱生活,但是艺术家一定从自身的体验中受到了启迪,表达了他崇拜女性美的象征性激情。
《永恒的春天》
《永恒的偶像》
在他俩热恋的1885至1896年的十多年间,罗丹创造出非常出色的作品,许多人认为,罗丹把生命最大的热情给了卡米儿。 卡米儿虽然聪明、漂亮、年轻,但仍不是罗丹之妻Rose Beuret的对手,最后卡米儿决定离开罗丹,卡米尔永远无法从离开罗丹的伤痛中复原, 42岁就疯了,罗丹虽然最终与终身伴侣Rose Beuret成婚,但18天后,Rose Beuret就过世了,这时也是罗丹生命之旅的最后一年。罗丹过世后葬于妻子Rose Beuret身边,但他坚持罗丹博物馆一定要有一部分展示卡米儿的作品。如今该馆藏有15件卡蜜儿作品,希望卡米儿的才华能为后世所见。
卡米尔的作品
对于罗丹所创作的有关男女情爱的作品,过去人们有更多的误会。罗丹自己也认为人们存在着“人性”与“兽性”的矛盾,因而构成了人间种种悲喜剧,有的人甚至不能自拔于“情欲”,他把这一些也归之于罪恶与痛苦的根源。在创作这类题材的雕像时,罗丹做过不少异性或同性的裸体雕像,并相互纠缠在一起,尽管有人责备他的作品是替“色情”或“不道德行为”张目。其实罗丹意在传达一种带有悲悯的人性的展示,揭示人生除了被利禄所惑之外,生活中伴随着的情欲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或不幸,谁也无法避免,但个人追求的途径却截然不同。通过有形的人体雕像,把人间转瞬即逝的情感之火,物化为一种凝固的崇拜物,它们所孕育的生命洪流便是一种“永恒的存在”。罗丹以更加坦荡、纯真的爱情形式来表现,强调了男女裸体的追求青春与欢乐的爱情生活,毫无猥琐与卑下的情调。这一类创作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刻洞察的艺术家才敢于完美地去表现。在这一点上,罗丹是充满信心的,他曾公开表示:“假如真理不该毁灭,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在古典主义时期锤炼出强劲双手的罗丹冲破束缚迈入现实主义的阵营,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雕塑的大门。他的一生却饱受攻击和嘲讽,《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巴尔扎克》……这些创造性作品的诞生却成为学院派抨击的对象。共186个形体的巨形雕塑《地狱之门》的设计也受到官方的百般阻挠,罗丹历时37年,直到逝世也没有完成此作品。然而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罗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生的苦苦思索如明灯般指引着后继者们踏入现代雕塑艺术的殿堂。《地狱之门》上的《思想者》和《吻》如今已被放大而独立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
上帝之手—罗丹博物馆
孤独的思考者 罗丹
来源:融润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