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坏人得志,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某些时期,那些无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往往比那些遵守规则、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表现得更“出色”。

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VS司马氏就是这种情况:

身在强大的魏国、无视君臣之道、玩弄权术登峰造极的司马氏家族权势滔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个个显得像人中龙凤;

而身在弱小蜀汉,且循规蹈矩、恪守君臣之道的诸葛家族最终沦为了输家,为国战死的诸葛瞻父子甚至被人视为“草包”。

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在现代的马路上,有一类车主不遵守规则、习惯于加塞/闯红灯,因此从来不迟到;而那些老老实实排队的车主,却经常被堵在路上。我们能因此说前者聪明机智、后者是傻子吗?

当然不能。司马家族与诸葛家族的不同境遇就是这种情况,这属于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悲哀

诸葛瞻被人视为志大才疏,也许是因为他输给了邓艾。

公元263年,曹魏发起了对蜀汉政权的全面进攻,钟会与姜维在正面相持之际,邓艾帅奇兵偷渡阴平,突袭江油,蜀国守将马邈投降。获此消息,时任蜀汉行都护卫将军兼平尚书事的诸葛瞻率诸军前来抵御。

诸葛瞻抵达涪县后按兵不前,尚书郎黄崇劝他离开城池、占据险要,把邓艾堵在平原之外,但诸葛瞻犹豫再三没有采纳。

这就给了邓艾长驱直入的机会。在获悉前锋被击败后,诸葛瞻退守绵竹;随后邓艾写信劝降,诸葛瞻大怒,杀掉使者、率军与对方决战。

起初魏军处于下风,邓艾之子邓忠甚至打起了退堂鼓;随后在邓艾的胁迫下,无路可退的魏军拿出了玩命的架势,这才获得了胜利。诸葛瞻当场战死,他的儿子诸葛尚叹息:“我们父子蒙受国家重恩,没有早点杀了黄皓,致使国败民亡,活着还有什么用!”随后也冲入敌阵、慷慨赴死。

如果以此就断言诸葛瞻是个“志大才疏的草包”,显然有失公允。

正史中对诸葛瞻的记载不多,不过在他八岁时,诸葛亮就曾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里提过:““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天资聪慧,再加上有诸葛亮这样出色的父亲教导,成年后的诸葛瞻自然不会差,史书称他擅长书画、记忆力惊人。

才思敏捷的诸葛瞻深受蜀汉军民的喜爱,再加上人们怀念诸葛亮,更是把这份尊重转移到了他的身上;以至于每当朝廷颁布了好的措施后,即使跟诸葛瞻没啥关系,人们也纷纷把这功劳算成他的。久而久之,诸葛瞻名声远播,远远超过了他的真实才能。

但这只能说明说明蜀汉百姓对诸葛家族发自内心的爱戴,诸葛瞻本人压根没有一丝一毫“志大才疏”的苗头。

诸葛瞻的为人如何,其实不难推测,看他的父亲就知道了。

诸葛亮在世时,终其一生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严于律己、公平公正,他看人用人,向来注重品德超过才能。依靠这种为人处事风格,他给蜀汉留下了一份政治遗产:朝廷的军政人才中,忠厚稳重者居多,狡猾激进者罕见。

由此也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蜀汉朝廷极少出现那种觊觎权力、以下犯上的野心家,大多是忠君体国之辈;

但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除了外来的姜维外,其他文武大都是循规蹈矩、缺乏进取精神的厚道人。因此,这也让国力原本就远远处于下风的蜀汉彻底失去了逆袭的可能。

而从诸葛瞻父子身上,我们就能发现上述影子:面对突然袭击的邓艾,诸葛瞻采取了保守的思路;而当形势危急、无力回天时,父子俩却也毫不畏惧地从容就义、战死沙场。

其实从诸葛尚临时前的叹息,我们就能看出他们与司马氏父子的区别。

诸葛尚自责自己家没能除掉黄皓,导致国家败亡。但在实际上,当时的蜀汉政权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公元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其后一步步越发肆无忌惮,让一向四平八稳的蜀汉政治日益败坏。公元262年,考虑姜维连年北伐,劳师动众却收效甚微,黄皓试图夺取他的权力;姜维得知后,抢先上书刘禅、请求处死黄皓,但未被采纳;刘禅还表示黄皓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而已,不值得姜维如此生气,其后甚至还让黄皓向姜维谢罪。

此后,姜维担心在朝中被黄皓构陷,于是前去沓中屯田。第二年,在探知钟会将大举进攻时,姜维曾上书朝廷、请求早做准备,但刘禅轻信黄皓之言,没有当回事,导致满朝文武也都被蒙在鼓里,这才让曹魏军队顺利得手。

诸葛尚临死前的自责,指的就是这件事。从理论上来说,诸葛父子想要除掉黄皓,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像姜维那样,劝说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不过他们不是诸葛亮,刘禅不可能听从;

第二,设计、做局陷害黄皓,让他在刘禅面前失宠。但这种阴谋、权术之类的套路他们显然干不来;

第三、直接动手清君侧,杀掉黄皓及其党羽。严格来说,这属于政变,蜀汉政权没人干的出这种事。

但这种难题,若是放在司马氏父子那里压根不叫事。杀掉皇帝的宠臣算什么?人家司马昭能直接派人当众砍死当朝皇帝曹髦!也就是凭借这种无视规则伦理、不屑君臣准备的作风,司马氏才能一步步大权在握,最终篡夺了曹魏江山。

那么,我们能据此认为司马昭是“人中龙虎”、诸葛瞻是“草包”吗?答案不消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的得志,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得位不正,注定了西晋会在历史上留下耻辱的一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心怀敬畏、恪守封建道德伦理的诸葛家族,虽然没能改变蜀汉政权的命运,仍配得上后世敬仰。

显然,诸葛家族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