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瞌睡真不是我的错,是PPT先动的手!
文:L
来源: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ID:xlzxecnu)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丘正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催眠梦幻联动),老师的PPT上满满得都是字,这让小丘更不想听课了。突然,老师把PPT切换到了一张图片,小丘松散的思绪收了回来。然后随着老师接二连三地放出图片,小丘逐渐开始把注意力拉回到PPT上,开始听老师讲课。
那么,为什么出现图片时,小丘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呢?
在心理学中,我们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三种: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和这个现象无关,暂且不提。有意注意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你专心于老师的讲课就是有意注意,当然专心玩手机也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由强烈的、新颖的和个人感兴趣的事物引起的,并经常是出乎意料之外、没有预期目的的,也不需要费心力去注意的。比如,上述情景中突然出现在PPT上的图片就引起了小丘的无意注意,从而把他的思绪拉回PPT上。那PPT上的文字也在不断变化,为什么没能像图片一样引起小丘的无意注意呢?(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上课不就也肯定不会走神了吗)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刺激物的特点和我们本身的状态。从刺激物的特点来说,图片这一刺激物可能有更大的篇幅或更鲜艳的颜色,与文字相比,刺激的相对强度更大,与PPT上其他事物之间的对比也更鲜明,所以比起从文字转换为文字的过程,从文字转换为图片的过程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另外,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也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比如在讲课时,老师看到底下学生窃窃私语,会突然停下或者放慢说话的速度,这也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而就我们本身的状态来说,在没有足够强烈的有意注意时,比如小丘听课本来就不太认真,并且也没有在专心地玩手机,更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那么为什么小丘更喜欢看老师PPT上的图片,而不是文字呢?
首先,这也许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图片的记忆总是好于对于字词的记忆,这种现象被称为图片优势效应(The pictorial superiority effect)。图片记忆起来更容易,导致人们长期经验积累下来,就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看图片。
早在1971年,Paivio就针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他将记忆存储的编码模式假定为言语编码和图像编码。图片通常在两种记忆存储模式中均有编码,而文字只有言语编码。而Nelson则提出了感觉-语义模型来解释,他认为除了语义编码存储之外,人们看到文字或图片时的知觉,即感觉编码也是被储存的,由于图片的视觉特征更具有区分度,所以在感觉编码中,图片明显胜出。他认为图片的记忆优势虽然可能是由感觉和语义两因素共同引起的,但感觉的贡献会更大。比如对于以下这张图片:
当我们看到这张图片时首先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个印象就是我们对图片的感觉编码,但如果是一段文字我们很少会进行感觉编码(可能是因为大块大块的文字看起来都差不多),随后我们会对图片再进行言语编码,即把图片的内容描述为“北极熊”。在感觉编码和言语编码双重加工下,我们很快把这张图片编码为(超级可爱的)“北极熊”。
另外,研究者们还发现图片存在概念加工优势,即图片比单词进行语义加工的概率更高,在实验中图片的概念加工,比学习中单词简单的概念加工能得到更好的匹配。比如,当人们对于图片和单词进行快速分类时(例如,按照内容分为有生命的事物和无生命的事物),图片的反应时会更短。另外,对于记忆主观体验的研究中,人们被要求分别记忆图片和单词后进行再次辨认,结果发现,人们对图片报告“我记得它”的次数要明显多于单词,这就是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对图片进行语义加工,从而记得更清楚。
这些实验均针对人们主动地收集某些信息,并且有意识地进行信息提取来完成记忆任务的情况下。那么在无意识情况下,图片仍然存在记忆优势吗?Jacoby和Dallas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意识的记忆和信息提取过程中,图片的知觉特征的保持也能持续更久的时间,甚至当被试已经报告不记得实验材料之后,实验用的图片仍然会让被试产生一种熟悉感,实验用的单词却不会。
但在实验中采用的图片材料均为清晰图片,如果使用模糊图片会扭转图片优势的局面(含义不明的抽象派图片会更难理解),使用单词还是汉字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以下是防杠预警:当然,本文讨论的图片和文字的范围,仅限于根据生活经验对应的图片和文字,比如一段叙述性文字对应一幅漫画、一段描述数据趋势的文字对应一张图表,而不进行违背生活经验的交叉比较。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理解图像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进行的事情。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可以理解人的表情,并且明白一些简单动作的含义,1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将看到的形状与他用嘴触碰过的形状相匹配,4个月大的婴儿在各种颜色视觉上的辨别水平就与成人相似,而5个月大的婴儿接触一张面孔照片仅仅两分钟,在两个星期后他仍可能再认该图片。在长大的过程,我们也会在生活场景中一次次地强化理解图像的技能,然而对于文字的理解是我们后天习得的,多数儿童在3岁之后才会开始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对于图片的理解,我们积累的经验更多,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我们就会更倾向于看图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视觉系统的进化要比语言系统的进化历史长的多。所谓“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词语”,与文字相比,图片也更直观,阅读文字时我们可能需要将文字想象成图像,而看图片不需要这个过程,所以对我们造成的认知负载也更小,我们也就更乐意看图片。这或许也能解释部分我们喜欢使用表情包的原因,发送者可以将情绪具象化,接收者理解情绪也变得更容易。
下次再做presentation时可以多在PPT里加一点图片(动图和视频效果更佳噢~虽然动图效果太多也会晃眼睛),这样下面的同学和老师就不会昏昏欲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