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个忽略型的父母?如果是,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面对坏情绪
有很多父母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对孩子漠视的忽略型父母。
但是,很多家长说,不对啊,我明明总是陪着我的孩子,他一哭我就很难受,我会赶紧跑过去,抱着他哄起来。而且还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高兴起来,怎么说我是忽略型的父母呢?
那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表现吗:
1、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忽略孩子当下的感受;
2、出现不好的情绪,第一反应是让孩子的“坏情绪”赶紧消失;
3、对孩子想跟我们说的话,总是没有太大的耐心和兴趣去倾听;
4、总害怕自己的情绪会失控,往往因此很焦虑;
5、把“坏情绪”看得很不好,觉得这是大问题;
6、缺乏感知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能力。(不会共情)
......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我们总是刻意回避负面情绪,害怕面对又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会选择视而不见,转移孩子注意力或者只想让他开心起来,但最关键的问题,却忽略了:不懂、不愿面对孩子的坏情绪,并且接纳它。
有这样想法也很正常,因为坏情绪的确带来的不是好的感觉,但我们面对坏情绪的做法,却是选择了逃避与忽略,孩子也会受你的影响,面对坏情绪只会逃避,却不懂得如何面对。
伊里诺大学的南希.麦克尔韦恩博士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遭遇情绪挫折所给予的反应不同,就会对孩子在社交与情绪方面的成长起关键性影响。
他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给55个幼儿园的孩子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以试验孩子们是否有对“情绪上的了解”,是否能弄懂“混杂的情绪”这个概念。
第二个则是给52个4岁的孩子,与好朋友玩20分钟后,再给两个人一件他们都想玩的玩具,观察看他们如何“处理有限资源”的问题。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和坏情绪,给予高度的支持,这个孩子反而会既缺乏“情绪上的了解”,又容易与小伙伴争抢玩具。
反之,父母支持得较少,孩子反而有机会自己来处理,从而获得成长。
什么意思呢?过度地重视孩子的情绪表现,特别是见不得孩子哭闹发脾气的父母,反而会让孩子的情商下降,不懂得了解别人的情绪,更只会纵容自己来得到想要的东西。
这种家长表现出来的“一哭就抱、一闹就妥协、一生气就哄”的做法,反而影响了孩子情商与处理情绪能力的发展。
更重要的,父母的这种见不得孩子坏情绪的做法,却实实在在的忽略了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让他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
要提升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面对坏情绪的能力,我们这么做:
一、教孩子认识情绪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会说“开心、生气”,就算是懂情绪了,实则不然。
我们都知道,描述情绪的词有多少?单单一个开心,就有很丰富的词汇来表达。
所以,我们要从情绪的准确表达和描述上,告诉要怎么说。
比如,我喜欢你宝贝!我很爱你宝贝,我发自内心地想要拥抱你孩子,等等。
这个过程里,父母可以多听、多看、多与孩子讨论与描述。孩子对情绪认识得越仔细,他就越能了解更多的情绪状态。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
触发孩子大哭大闹的,往往是我们的不接纳,一旦我们开口“不行,不可以,不准”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孩子的需求,从而引起孩子情绪上的反应。
实际上,我们往往可以以退为进,先接纳,再共情,最后完美地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非要买超市里的一个玩具,妈妈可以抱着孩子,安抚他说:“你是不是很想买这个玩具?”
孩子哭着点头:“我就喜欢这只恐龙!”
妈妈又说:“是的,这只恐龙真的很好看,妈妈知道你很喜欢买恐龙,只要可以,妈妈是会买给你的。可是这次妈妈的购物清单上没有列,咱们暂时不能买,这样,你去跟小恐龙说再见,以后有机会的话,咱们再来买,好吗?”
孩子听妈妈说完,止住了哭声,去跟恐龙玩具告别,就和妈妈一起离开了。
三、学会处理情绪
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坏情绪,如何面对,这就是孩子和妈妈共同的困扰。
相信我,孩子更希望自己能摆脱这些坏情绪,但他不知道怎么做,而我们家长擅长的是讲道理,却发现讲的道理孩子听得似懂非懂,真碰到却不懂怎么做。
这时候,我们可以找处理情绪的绘本,来帮助孩子。
好情商与学会处理坏情绪有关!培养高情商,从认识与面对坏情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