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治疗面部神经炎症合集
1.施今墨医案——风寒袭络
王某某,男,20岁。
春节外出,寒风劲冽,返家后即感周身酸楚,当夜即恶寒发热,次晨盥洗时,水经口角自流,始见口眼均向右侧喎斜。现症除口眼仍斜外,时作寒热,畏风,大使二日未行,小便短赤,食欲欠佳。舌苔薄白,六脉浮紧。前曾服小续命汤治之,风寒稍解,而肌肉拘紧之症,尚未消除。
〔辨证〕《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此中风之证。
〔治法〕祛风活络。
〔方药〕羌活4.5g,僵蚕4.5g,钩藤12g,独活4.5g,全蝎6g,地龙10g,炒蒲黄10g,天麻4.5g,桑叶10g,防风4.5g,石菖蒲6g,刺蒺藜15g,桔梗4.5g。
一诊:服一剂,寒热均除,口眼喎斜,稍觉松缓,前方去桑叶、蒲黄,加川芎4.5g、当归10g。
三诊:药服四剂,口眼喎斜已见好转,右腮微肿。
〔方药〕全蝎6g,天麻4.5g,僵蚕4.5g,钩藤12g,刺蒺藜10g,鹿角15g,地龙10g,蒲公英15g(酒炒),山慈菇10g,菖蒲6g,川芎4.5g。(鲁兆鳞,杨思澍,王新佩.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13)
2.孔庆玺医案——风中经络
顾某,女,30岁,工人。1984年1月20日就诊。
患者睡午觉醒来,突发口眼喎斜之症。面色苍白,口不渴饮,饮食睡眠如常,小便清长,大便微干,脉沉细弦,舌苔薄白,香质黄。
〔辨证〕风中经络。
〔治法〕祛风除痰,通络散寒。
〔方药〕白附子60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30g,全蝎2条,蜈蚣2条,甘草3g。
服一剂后患侧面部有蚁行感,跳动,续服8剂则康复。
〔按语〕面神经麻痹,常由风寒痰湿流滞经络所致,常以此方祛风除痰,散寒通络而收效。本方对寒证疗效较好,而对热证及寒热错杂之证,疗效则不甚理想。(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
3.陆银华医案——风寒袭络
边某某,男,32岁,军人。1963年5月14日初诊。
三天前早晨出操回来,发现口角向右侧喎斜,左眼不能闭合,言语不便,左口角流口水,左侧面肌麻木,脉弦紧,苔薄白。
〔辨证〕风寒袭络。
〔治法〕祛风通络逐邪。
〔方药〕川羌活、防风、荆芥穗、蝉蜕各6g,天麻、川芎、白僵蚕、藁本各9g,全蝎、露蜂房、白附子各3g,蜈蚣3条。5剂。
针刺: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配刺人中。针刺后口角喎斜即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就诊两次,服药10剂,针刺2次,外敷药3次,口角喎斜已纠正,左眼能闭合,唯左侧面肌略感麻木,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作善后治疗。(鲁兆鳞,杨思澍,王新佩.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14)
4.王永炎医案——内外风邪相引
崔某,女,19岁。
素常月经后错,色黑有块,本月延期半月未至,头晕口苦,心烦易急,躁汗频多。午睡贪凉,临近窗口,突受外风,发为右侧口眼喎斜。前服防风通圣丸及牵正散加减约一周未见明显效果。舌苔薄白,舌质偏红,脉细弦稍数。
〔辨证〕肝经郁热,邪势外蒸,以汗出受风,外邪引动内风。
〔治法〕清肝熄风,活血通络。
〔方药〕夏枯草15g,钩藤30g,菊花10g,黄芩10g,乌梢蛇6g,地龙10g,赤白芍各10g,川红花10g,鸡血藤15g,川牛膝15g,水蛭6g。
服药3剂明显好转,服药至9剂而愈。
〔按语〕患者素有瘀血内阻,故诊见月经后错,色黑有块;血瘀气滞,瘀久化热,引动肝火,上扰心神,干犯清窍,故头晕、口苦、心烦;外感风邪引发肝火,循经上扰,阳化风动,以致口僻不遂,故用清肝熄风,活血通络法。方中夏枯草、黄芩清肝火,钩藤、菊花另加乌梢蛇清肝熄风,地龙、赤白芍、红花、鸡血藤、川牛膝及水蛭活血通络,川牛膝尚能引血下行,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也。(董建华.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11)
5.张震医案——风邪入侵阳明
陈某某,女,28岁。1982年7月5日初诊。
产后20天突然口眼向右喎斜,左边上下唇麻痹,吃物或吐物均无感觉,大小便正常,舌苔薄,脉缓。
〔辨证〕风邪入侵阳明经。
〔治法〕祛风止痉。
〔处方〕方选牵正散加味:全蝎6g,蜈蚣3条,僵蚕5g,钩藤10g,白附子10g,生甘草5g。
二诊:每日服药1剂,3剂后症状减轻。守原方续服药3剂。病痊愈。
全蝎用活蝎效果最佳。制法:将活蝎放入锅内焙干,碾成细粉。服法:用黄酒冲服,每服1.5~3g,日服3次。(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174)
6.郭文显医案——风痰阻络;血虚风动
例1 李某某,女,17岁。1964年冬初诊。
1964年冬季去外村上学,路遇狂风,回家后忽患右面口眼喎斜,目不能合,口不能收,右面麻木不仁,其他一切正常,病后一周来就诊。脉象浮紧乏力,舌质淡无苔。
〔辨证〕风痰阻络。
〔治法〕通络活血,祛风化痰。
〔方药〕通络牵正散加减:白附子9g,僵蚕9g,全蝎9g,钩藤9g,地龙15g,天麻15g,红花9g,赤芍9g。
同时针刺承泣、迎香、下关、合谷穴。地仓透颊车穴,健侧患侧轮流刺,每日1次。针药并施治疗半月,口眼端正,病复如初。
例2 某男,10岁,学生。1965年4月某日就诊。
发病已5天,口眼向右侧喎斜,以口角为甚,左侧面部麻木,偶有口涎流出,而自己无觉,饮食稍有不便。舌苔白,脉浮。乃风邪中络,口眼喎斜。
〔辨证〕血虚风动。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拟牵正散加味:白附子8g,全蝎6g,僵蚕8g,当归8g,川芎8g,桂枝6g,防风8g,荆芥8g。
上8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日1剂,分2次服。
针刺:左地仓穴透左颊车穴,留针5分钟;左颧髎穴刺入3分,留针5分钟。
结果药服3剂,针刺1次,病即愈。
〔按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说:“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今贼风中入左侧面颊之脉络,血脉损伤,致血气运行受阻,无以濡布肌肤,肌肤失养而缓纵不收,故左侧面颊麻木不仁,口眼向右喎斜。口部喎斜,则饮食有不便,且因其收摄津液之用失常,故偶有口涎流出,而自己不觉。病无热象,故苔白。其为风邪伤络而络脉血虚,是以脉浮。(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156)
7.王宝光医案——气虚血瘀
李某,女,38岁,教师。1994年11月初诊。
患者于20天前因劳累,突感右侧面部麻木,口眼喎斜,流涎,头颈疼痛,恶寒发热。在院外经服中西药物(具体不详)及针灸治疗,现无恶寒发热,无头痛,仍全身乏力,右面肌弛缓,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15g,黄芪20g,白芍、川芎、赤芍、浮萍、丝瓜络各12g,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芷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15剂,诸症消失。
〔按语〕患病日久,邪劫必耗其气血,又药物的攻伐而气血大伤,所以恢复期当补气滋阴养血,气血充则经脉通利,则使病愈。(田立,王立琴.王宝光主任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四川中医,1996,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