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文馆‖郭书恺《黄河口的芦苇》赏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黄河口的芦苇 Yd书房hh校区郭书恺
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下午,我来到了黄河口,看见了成片的芦苇。它呈灰白色,没有任何味道,它既不像梅花那样有姿态,也不像桂花那样香气迷人。它酷似蒲公英,一个个细小的“针头”插在草枝里,显得格外朴实,但它看上去却比蒲公英更坚固,因为一阵清风徐来,它不会像蒲公英一样翩翩起舞,空中形成大片的“鹅毛”,而是形成了“凄凉”的芦苇荡,另外一种的美不胜收。①
你见过黄河口的芦苇吗?只要风不算大,它就像是一个稻草人,静静地立在湖边②。偶尔,几只小鸭跟着鸭妈妈,悄悄地在湖面上游来游去;鹅,也会在陆地上栖息、闲逛,悄然感受着芦苇荡带给它们的乐趣,体会着这大自然的美妙。这一切真像是一幅名家也画不出来的水墨画呀!③
你见过黄河口的芦苇吗?夕阳下的芦苇荡变成了金黄色,有些像麦田里成熟的麦穗,但比麦子更加温柔和摇曳。它看上去也没有了平日里的凄凉之感,而显得格外积极向上、热情奔放。我静静地站在夕阳下,似乎感受到了它慷慨激扬、热血澎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顽强的,是谁,也无法破灭得了的。④
你见过黄河口的芦苇吗?如果遇到雨天,芦苇就会发出一种“沙沙”的响声,它被吹弯了腰,芦苇一个接一个的连在一起,好似一只巨大的天使的翅膀。芦苇旁的河流,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被冲刷过的芦苇荡显得更加凄凉、凄惨。⑤
你见过黄河口的芦苇吗?这里是鸟儿的天堂。鸟儿们在芦苇荡里嬉戏,欢歌笑语,它们使劲拍打着芦苇,不会扇走一片叶子。芦苇也在对它们“笑”,时不时地点点头、弯下了腰,鸟儿的玩耍、嬉戏,绝不会损伤它的一丝美丽,反而因此变得更加生动、和谐。⑥
你见过黄河口的芦苇吗?黄河口的芦苇是如此的平凡,满山遍野都是。但是,平凡将变成不平凡,凄凉也将变成顽强。芦苇留给我的精神品质,我一定会铭记在心!⑦
赏析:郭书恺的文章,前面我们欣赏过《四季乐队》,现在再赏析一下这篇《黄河口上的芦苇》,对他要求要严格一些。
一、这又是一种“散文诗”的风格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内在节奏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大的错杂就会打破整体的和谐——我们早前欣赏王燕妮的诗《变》的时候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我们看看郭书恺的文理线索,是“总-分-分-分-分-总”的结构。
段①总写,交代时间(秋日(晴)下午)、地点(黄河口)、事物(芦苇),然后以对比的手法描述远的、近的芦苇景象。然后,以下四段皆以“你见过黄河口的芦苇吗?”引领,逐步写了“芦苇轻风”“芦苇夕阳”“芦苇雨天”“芦苇鸟戏”等,最后以“芦苇精神”归纳全篇,收得也很从容。
二、句说个具体问题②,“立在湖边”准确吗?是沼泽湿地,或者河汊吧?又或许是作者记录过别的湖里的芦苇景色,不小心移植到这里来了?一个高明的写手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失误。
三、段③整体定位也不准确,引领句之后就是定调的句子,明明是要写风了,可是具体的场景刻画跑题了,跟风没有关系。因为对郭书恺的期待,我们觉得这个错误有点严重。
四、段④风采恢复了,“芦苇夕阳”刻画得历历在目,同时以景写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此时此地的切身经历,诗意盎然。我们觉得这是他真的看到的。
五、段⑤只能说是作者的美好想象,因为开篇写实说的是一个下午,风和日丽。幸而作者也用了“如果”两个字点题。有声、有形、有情,也不错了。
六、段⑥水平又比上面段⑤有提升,因为这是作者的切身感受。“芦苇鸟戏”写得很活。拟人的修辞格的运用,引人入戏。
七、段⑦总的效果在前面分享了,这里说个失误:“漫山遍野”不好,全文的趋势是归结,是落实,用“漫山遍野”这个成语不准确。“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好,那是在吕梁山脉,写意也是有现实背景的;而黄河口是冲击平原,是茫荡川野、草甸,丝毫“山”的影子也没有。细微感觉不自然。
总之吧,因为对郭书恺有期待,所以要求就严。而精益求精也是每一个爱好写作的学生基本的自我约束。继续努力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