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临终遗言成真?

长孙皇后临终遗言成真?

原创2021-07-22 02:33·回眸一笑沧海桑田

长孙皇后临终时交待唐太宗的话中,就明确说到不要太过于重视长孙家族。皇后害怕自己家族权力大了之后,会威胁皇权。然而,公元659年7月,显庆四年,长孙无忌以谋反案被逼自缢在黔州的家中,死后家产抄没,近支亲属被流放岭南为奴。一位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的赵国公,曾经太宗皇帝好参谋,长孙皇后的亲兄弟,官至太尉、中书门下三品,就这样死在了他生前极力支持登基的外甥李治手中。后来得到平反昭雪。

m 我们可以说高宗皇帝灭绝人伦,无情无义,我们也可以说高宗皇帝昏庸无道错杀忠良。然而,皇权之下无亲情,难道高宗皇帝就真的是一个昏君吗?难道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没有真正谋反?答案只有一个:高宗皇帝并非昏庸,他也知道长孙无忌没有谋反!

那么,答案一出,有人就要犯问了,既然没有,那么长孙无忌为什么还要以罪处死呢?我们只有回到当时的大唐王朝的政治历史背景下去寻找原因。

稍微留心研究过隋唐历史或者看过相关隋唐英雄列传的人都发现,自隋朝建国实现天下一统后,中国的高层中央权力几乎被位于陇西到长安一带的关陇政治利益集团把持,可谓是江山轮流坐。例如: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是姨妈表亲兄弟。也就是说李渊的妈与杨广的妈独孤皇后是两姐妹,他们是同系一个外祖父血缘。换句话说,当时的隋唐政权的支撑全靠关陇集团,由他们把持着政权乃至国家的正常运转。唐高宗的第一任老婆就是出自关陇望族王氏。然而,自从唐太宗当皇帝以后,就想吸取前朝教训,立志建太平盛世、丰功伟绩。于是,摆在当时大唐王朝面前,有一个严重的政治命题,要想成为执掌全国的政权中央,就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关陇集团。还没等到太宗皇帝亲手解决这个历史命题,就不幸逝世,瞬间将这个历史重担交付给了他的儿子唐高宗。

当时唐高宗即位,还面临着另外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前朝隋文帝开辟科举,结束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体制以后,当时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次重大变革和转折。正处于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发展趋势,社会中下层的庶族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渴望十分强烈,一股对政治的改革诉求日益高涨。

然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死死地捍卫着自己的既得利益,阻碍着社会上下正常流动,政治上“协天子以令诸侯”,替皇帝操心,控制政府人事任免升迁渠道,导致大量非贵族人士辛辛苦苦读书,却无法得到晋升。

同时,更不希望中央做出任何改革措施,不停地培养自己的党羽毛和势力,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官陇集团遍布朝野,形成了一团“针插不进去,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处处对抗中央,对抗皇帝。

高宗皇帝要想大刀阔斧的改革十分艰难,要想把大唐王朝建设成全国性的中央政府,要形成社会正常上下流动,那就必须改革,必须打掉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权力。这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后来,在高宗废王皇后立武皇后问题上,表面看是皇帝换老婆,其实这背后的政治意义非常大。为什么武则天封后会得到以许敬宗、来俊臣等中下等官员响应支持呢?因为武则天身份就是他们的代表,而王皇后恰恰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废王立武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这是改革图新的信号。

可是,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势力集团使劲地阻碍这次废后事件。但是,俗话说历史发展的道路曲折艰难向前的,随着武则天封后的成功,也标志着大唐王朝,当时中国,为历史,为未来选择了一位强劲、铁血地改革领袖,甚至在称帝后以血的代价促进当时中国社会上下的流动,为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盛世顶峰奠定着坚实基础!

可惜的是,长孙无忌并未看到这一点,贪恋权力,贪图势力,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三朝元老,更是当朝国舅,不一心为国,却肆无忌惮,以势压主,以势削皇权,特别是因循守旧,阻碍改革,让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皇帝,处处把持朝政,指手划脚,捍卫着关陇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一场皇权与相权的争斗,一场改革派与顽固派的角逐,一场顺历史潮流与逆历史潮流的较量迟早会在历史进程中爆发。

不仅是高宗皇帝,其实上前追溯到汉武帝的推恩令,下至清朝康熙的削三藩,其实作为帝王之术,都是忌讳地方势力做大,出现一个又一个王莽,安禄山,鳌拜等。更何况,长孙无忌还牵扯着历史发展改革的问题。

所以,长孙无忌错就错在太贪恋权力,贪图势力,与其选择以势对抗皇权,逆历史潮流而行,不如选择顺应历史,巩固皇权,抛弃关陇集团,支持当时的改革,也不至于走到晚节不保的一步。例如:当时掌握军权的李绩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最后善终。这也就正好回答了文章前面所提的疑问,为什么高宗明知他没谋反非要处死他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