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鲁北走过 2007-06-06 20:47:40

现在,写下这个题目我想起郑愁予的诗,鲁北也有美丽寂寞的花,可惜我只是太匆匆的过客。我要说的是几年前所见的鲁北,要说的是比较现实的感触。

汽车在德州-滨州一线运行,商河县城大概可以算做中点,东边是惠民属滨州市,西边是临邑属德州市。这三个县正可以代表三种发展模式。

走马观花地看,一个县城给人印象最直接的当然是它的楼房、建筑。这一方面应该说临邑县抓得最紧,也许一个县城先天的地理优势是不能改变的,但是长期的合理规划也能起到决定性的补充,在临邑站这个位置看,有六条油路呈辐射状通向远方。路的交汇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大转盘,中间树起一座高高的方碑座儿,座上立着一头金牛塑像,共约有三、四层楼高吧,与周围的楼群遥相呼应,当年我带儿子几次到临邑,老远就指给他看,这金牛确实起到了标志作用。
  惠民县城的沿线建筑则相对旧一些,车站(在城南)附近的楼房也很高,四、五层但看起来颜色有些土,这也许暗示它当年曾一度较发达;惠城也有个大转盘,在城东,与车站相距很远,一方面说明它城镇面积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规划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惠城路两边的树木,高大整齐,很有些气度。

商河县车站在城南一个十字街的东边路南,给人的感觉好象要藏起来一样,沿线建筑多平房,比较凌乱,也比较脏。


 动态地、深入地看一下呢?当年因父亲的病,我几次往惠城北部的地区医院去,那里的交通便利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脚蹬三轮和摩托三轮都有,价格比较公道,据说管理保护也到位(客车一般不让进城),逐渐成为一大产业。也许因为有孙子故里的远古遗风,惠城里面的建筑样式也都象我的第一印象——比较老气、古式,沿车站往北的这条林荫大道笔直平坦地通下去,两边的几条大街分别建成各种市场,让人看了觉得严整、传统。孙子故里公园在城中,仿古新建的,气度与孙子的声威还有些差距。

临邑的三轮车也不少,但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县郊车,通往各乡镇的都有,而且都在县城里转一个圈子,站牌也标注得很翔实,上车一元,基本上想到哪里都能达到。相对而言,临邑县城里面布局要松散一些;县委前面的广场很值得看一看。
 商河县的三轮车不幸我没有实际坐过,尽管那些车主曾经很“热情”地拉扯过我,而我承受不了那份热情。不知道现在公交车怎么样了,当时到几个乡镇的都有,车型多种多样,透着农民自发的质朴。商河县城里面的优点也许就在“简单”两个字:两个十字街,沿街是风格不甚统一的二、三层商业楼,平平淡淡地排开,简单得就像一个大村镇。


 有意思的是沿着这一线商河、惠民县都设置有乡镇政府驻地,而临邑县则可以说没有。
  商河县的设置最密,公路以西南-东北方向出城,依次排着三个乡镇,而差不多的路程惠民那边是两个。有乡镇就有乡镇规划的问题,那几年小城镇建设正喊得火热,商河这边每个乡镇都盖了几处小小楼房,多数好象是酒家,再就是行政职能部门。反正每个乡镇都你争我赶地盖了。
  惠民这边则不同,猛看好象咱们国家有东西部一样,这儿“穷乡”、“富乡”差别很大,有的大张旗鼓地建设,有的则是偃旗息鼓。后来我听车上知情的乘客说这是县里统一规划的,为了集中力量办得大一些。
  临邑县的乡镇呢,那年我们春节去临师,为了换车跟公交到过下面一个叫XX的乡镇驻地,说实话,太破旧,根本没有“乡镇”的样子,就象生产队大场院,但同时我也就理解了它的县城为什么能建得那么气势,毕竟一个县的财力有限,他们把粉都抹到一个地方去了。
  最后,忽然想到那年春节前后走过鲁北的情景。年前在惠民车站看到有两张桌子支在大门口,上面铺满红纸幅,是卖春联的,好多刚下车的人围着,随点随写,忙得很呢。春节后上路,见沿线临邑县许多农家大门上都贴着大红春联;商河县几乎见不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