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风——闲摇古扇话小史

三伏仲夏,被冷落已久的扇子,又成了我们须臾不肯释手的爱物。插电制冷的冰爽,比起动摇满怀的清冽,终究还是略欠自然之妙。蜷身摇椅之中的你,倒也不妨追溯千年的青史风流,瑟瑟畅想一番古人搅动炎凉的潇洒。

单从字形上看,最早的扇应该为鸟羽所制,根据《古今注》的说法,虞舜时期就曾作五明扇,包含了广开门户求贤的寓意。实用角度上说,大中型鸟类的飞羽是最合适的选择,长度和韧度都能满足需要。更关键的是,羽毛不轻不重更省力,末梢带有一定弧度能更好兜风。同时扇子还有体现尊卑的礼仪功能,《周礼》中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

帝王背后的羽扇,也精心裁制成长圆形扇面。

众多的扇子围绕周身,体现了核心人物的尊贵,增强了一份不可轻易为外人所见的神秘感,唐代天宝年间进一步规范化,制订了索扇制度。尊贵人物无需亲自扇风,因为配备了专门的掌扇人,通常左右成对,称之为仗扇或障扇——既有仪仗感,又能提供遮蔽。华贵的鸟羽仍是第一选择,相传周昭王时,外国进贡了一种叫做丹鹊的珍禽,这种鸟过阵子就会掉落羽毛,把这些落羽收拾起来,可制成一把奇丽的羽扇,名为鹊扇。

但细细考究起来扇字出现的时间较晚,更早使用的是同属羽部的翣(shà)字,有人从字形推测意思就是婢妾执羽致风的意思,或许有一定道理。与翣字读音雷同的还有箑字,两者意义相同但材质各异,竹制的箑可能出现稍晚,但从考古现状来看,现存最古的扇子均为竹制。竹扇面用极薄的竹篾或细竹丝编成,通常为圆形——篾疑秋蝉翼,圆取望舒影,也有各种多边形的,班固写过七言诗《竹扇赋》——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

这种厨刀形的竹便面,从战汉一直流行到魏晋以后。

我们所熟知的的羽扇和竹扇,大多扇柄设在中间,但至少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单边的竹扇,有个特别的名字称为便面。现代文博界多形容为厨刀或长斧状,扇面也为竹篾编织,往往带有边框,有些与扇柄连接处有透空狭缝。如果大家留心老版《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开头出现的督邮用的就是这种便面,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另外东邻日本也模仿过这种式样,在一些大河剧中经常可见。

现代人从力学角度出发,认为单边扇用起来不大顺手,其实便面都是官长随身携带,动作幅度不会很大,更多地倒是拿来遮羞以免尴尬,这也正是便面两字的真实涵义。当然到了后来扇柄中置,左右对称的扇子更为普遍,通常统称为团扇,考究些的在扇柄和扇面衔接处还带有扇托,有鸡心形、元宝形、蝙蝠形等多种。从明清开始出现了各种工艺扇,采用戗金、镶嵌金银的扇柄,其末端带扇头,多镶嵌珍贵宝石坠以流苏,起到调节重心的作用。

团扇包边工艺非常复杂考究,需要嫩竹熏烤才能拗出各种外廓造型。

魏晋以后团扇成了婚礼上的必备工具,当时流行一种'却扇’的礼仪,也就是新娘用扇子掩面遮羞,至少这样给了新郎一点期待和惊喜(也可能是惊吓)。据说这一风俗来自于北朝,但后来风靡全国,诸多南朝诗人都曾写过却扇诗,但真正由结婚当事人写的却扇诗反而很少。直至唐代却扇诗仍是一大主题,比较有名的比如李商隐的《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即便平素闲居,团扇也是闺阁小姐表达含蓄心思的重要手段,题字作画以遣闷怀,闲抛懒掷以传私情,总之无所不可。画扇名家很早就有,宋孝武帝赠给何戢一把名家顾景秀所绘的蝉雀扇,引起了当时多位名家的艳羡,齐高帝得到后大喜过望,让人重谢何戢。说到扇上题字,世人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书圣王羲之,只不过羲之题扇并非为了风雅而是助贫;非但写字还画小人,其子王献之就曾为权臣桓温在扇上题字,画上了一头乌牸驳牛。

根据晋书的记载,王羲之所题的应该是六角扇。

其实不止王羲之,宋代苏轼在钱塘为官时,也有这样的雅善之举——某扇子店欠债二万被诉于县,苏轼得悉店主扇子滞销,无钱偿还,便讨来二十把素白绢团扇,题诗作画让其以每把千钱的价钱出售,解决其燃眉之急。个人作品大卖当然开森,如果头像被人大量复制在圈里疯传,那就更是人生巅峰。陆游有一次发现,苏州当地卖的扇子上,都是他英俊的面庞,兴奋地给朋友写诗显摆——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为了便于扇动,后来团扇外部往往带有外框,《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男主人手持的就是木框短柄扇,而各类材质的团扇中,最为清秀端雅的自然非绢扇和罗扇莫属,通常也统称为纨扇。精细的绢适合描绘花鸟、仕女,宋代皇家画院中许多作品,就是以纨扇的方式保存下来的。不过绢扇工艺比普通竹扇更为复杂,要考虑兜风顺手,扇框上端往往需要内弯,这在工艺上就有相当难度,尤其是细竹框要这样处理非常容易弄断。

清宫旧藏以象牙编丝织成的松鹤扇。

由于绢扇所费不赀,为了端正社会风气,东晋义熙年间曾经颁布过禁令,将其与樗蒲视同一类。另外纨扇为求轻便不可避免造成扇面单薄,反而不能得其清凉,从这一点上说倒还是有些压手的蒲扇更好。但蒲葵扇终究粗蠢了些,与闺阁佳丽实不般配,自命清高的文士也不屑把持,只有放浪形骸的僧道之流才拿来逍遥快活但造纸技术获得长足进步之后,用纸作为扇面大行其道,价格甚至可以比蒲扇更低:宋哲宗向讲官赐扇,自己却用纸扇,文彦博率百官“贺人君俭德”。

纸扇有的采用油纸,有的用竹纸称之为筠纸扇,还有的是比较考究的金纸剪影贴花,叫做黛黑扇,而宋哲宗所用的肯定是最便宜的那种。这里所说的纸扇仍是团扇,绝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收放自如的折扇,因为在宋代时虽有折扇,但任何一种价格都绝不便宜。关于折扇渊源,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有些明清笔记甚至说,迟至明永乐年间,才有朝鲜国进贡松扇,明成祖命工匠仿制,中国才有自己的折扇。

早期进入中国的折扇,均采用高档纸张,松扇据说是松皮所制。

这种观点当然不值一驳,宋人张耒在诗中说的已经很清楚——清严不受橐中献,万里归来两松扇:不肯接受朝鲜方面的金钱馈赠,只是拿了两把风雅的扇子。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宋时中国的折扇,可能都是舶来品,我们并未仿造或很难达到其工艺水准,尤其是高级折扇所用的鸦青纸,仍以高丽所产为上。折扇又称撒扇或折叠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不但收放自如,且轻重适中更为趁手,或许这才是折扇到明代以后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然而折扇作为舶来之物传递着异国时尚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圈所本能排斥,明代多数南方女子尤其是名门姝丽仍用团扇。在一些道学先生眼中,只有青楼女子才手摇“撒扇”,可没想到后来渐渐普及,连良家妇女都无知学样,真真是风俗日薄!对男子则大为宽容,脑后插扇至多算是轻薄儿郎,不过到后来整个社会风气日渐萎靡,折扇成了文人随身必备的“怀袖雅物”。

明代画作中的高档纸扇店,略懂丹青的店伙计现场创作。

和团扇相比折扇的艺术表现力丝毫不逊,而且明清以后折扇扇面上题诗作画,更能展现文人个性,不乏狂放恣肆之作。倒是以丝帛蒙面的团扇,更多采用缂丝、刺绣等精细工艺,内容和手法相对拘谨,失之于繁缛流丽。当然折扇也有走奢华和媚俗路线的,比如单色扇中的金面扇,有泥金、洒金、屑金、冷金等各种做法,都显得贵气逼人。有些折扇边缘包有绫边,有的干脆就是丝帛作为扇面,江浙地区用白檀木片雕镂穿成折扇,也就是檀香扇。

古人读书写字往往无暇分出手来,何况扇久了手酸臂疼,别人代劳又往往不能如意。某次雍正皇帝午睡,结果被一旁扇扇子宫女的汗臭熏得发毛,让工匠连夜赶工了一种线传遥控风扇,皇上您还满意不?嗯,朕心甚悦,可问题是苦了那帮宫女,大热天还得站到宫外给皇帝拉绳子。到了乾隆时期采取从殿外御沟引水,带动殿内风扇转动的办法生凉,省去了宫女们的酷热煎熬,让人感受到了皇恩浩荡。

蒲扇价廉易得,算是团扇家族中的草根,但十多把吊在头顶扇风你见过吗?

如果去东南亚等地旅游,会发现在一些旅店的天花板上,绷紧一排排细绳,上边夹着一把把尖卵形的小竹扇,通过牵动细绳带动空气流通。此物印地语名叫पंकाह(读作punkah),最早的意思其实就是蒲葵或蒲葵扇(汉字蒲葵发音可能来源于此),后来有人感觉一人避暑不如满室生凉,于是就发明了这种原始手动版的吊扇,清新可爱而又节能环保。这种天竺妙扇也有用鸟羽、织物、竹木等制造的,古代有专人掌管,现在不少也改成了电动拉风。

笔者很多年前曾在沈阳故宫见过一件奇物:方方正正的围栏底座上,莞尔小童子手执一把蒲扇,随时准备为面前的主人扇凉去热。这种和西式座钟相结合的机械式风扇,采用手动发条为动力来源,或许实用价值有限,但也不失为一项有趣发明。这类物件北京故宫当然也有,当年宫廷发明的楠木架铁信风扇——四方嵌宝小台上固定着一个珐琅彩葫芦,口部伸出一根顶端带戟刃的纵轴(和葫芦结合寓意平生三级),绕轴短柄上共有四片镶箍云绢扇。

笑容可掬的持扇童子,相当于清代版的家用智能机器人。

不要以为这种自动风扇迟至清代才出现,其历史之悠久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西京杂记》中就说到西汉长安城有一位巧匠叫丁缓,能“作七轮大扇,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也就是在一根轴上围绕安装多个扇叶,通过人力驱动的方式为整个房间提供凉风。南宋淳熙年间宫廷中在开阔地摆上香味浓烈的南国奇花数百盆,然后“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可惜此时这样的享受只属于极少数达官显贵。

到了明代其实风扇在一些大城市内就很普及了,《金瓶梅》里就描写道:虾须编成帘幕,鲛绡织成帐幔,茉莉结就的香球吊挂,云母床上铺着那水纹凉簟,鸳鸯珊枕,四面挠起风车来。南方的一些公共浴室也设置风轮,能让客人感受到“万花香气,随风送至”;即便中等之家,也追求这种舒适——夏日畏暑,作露帐,四面架风轮,以花竹簟卧其中。这等于是古代版的空调神器,搭配上了纯天然香薰方阵,这效果想想都觉得奢侈。

竖式飏扇示意图,可见右侧之人踩动连杆,带动桶内风扇转动。

富贵者只图自己凉快,田间劳作的农人更多关心的是庄稼收成,西汉就已出现了可用来扇粮的风扇车。稍加改良的这种风扇下方和两侧加上了板壁,使得风力更为集中,同时和舂碾结合起来使用,一人摇动风扇,一人将粮食慢慢倒入斗中,就能将较轻的糠秕杂质吹除。北宋梅尧臣和王安石在酬答诗中都写到过飏扇,梅诗中描述道“因风吹糠籺,编竹破筠箭”,还写到“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言倦”,元代《农书》中对此有细致描述,后期的风扇车箱体从方形改为圆筒形,更好的利用了空气对流的原理,祖先的智慧巧思着实令人敬佩!

本期河洛暂说到此,一个小问题:你知道古代中国,有没有附加于室顶,类似天竺吊扇的纳凉神物呢?

栏目策划:彦稠;图文编辑:疏桐

河图洛书 · 210721

(0)

相关推荐

  • 夏日无凉风,何不持扇行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 与家人一起摇着扇子在院子里纳凉的情景吗? 如今,随着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进入千家万户, 曾经风靡一时的扇子却正渐渐被人们遗忘. 扇子,古时又称&q ...

  • 闷热的梅雨季,苏州人如何优雅地消暑?

    闷热的梅雨季,你选择怎样的方式消暑?空调?冰淇淋?还是-- 一把扇,一面带着刺绣图样的绸布,一段木制或竹制的柄,这样大量生产的团扇存在于老苏州人的记忆里,一到夏天,几乎是人手一只的存在. 扇子,作为夏 ...

  • “摇风”、“凉友”之中国古扇,融实用与美学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

    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在中国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 ...

  • 群吟荟萃(122)风闲恰似昔人语,知否昔人痛与伤?

    ★覃万馥(乐文) 路 灯 守望街头光棍身,为啥这样久痴心? 长年抱柱无他意,为等家乡那个人. ★孙少权(漂亮傻瓜) 思 乡 夜来风乍起,吹梦到乡村. 常照家山月,总牵游子心. ★李德胜(石头记) 长阳 ...

  • 一辈子,与人相处,记住这三句话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只有相互信任,记住别人对你的好,才能交到朋友.如果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摩擦,就对别人记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这样的人心胸未免有点太过狭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避免不了和人 ...

  • 人这一辈子,记住三句话!

    不要相信一个无能为力的人. 不要相信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不要相信一个不能控制情绪的人. 轻易相信别人,那么伤害自己,就是自己的错,轻易讨论别人,被别人看不起,就是自己的无能,轻易诉说别人,被世人淘汰, ...

  • 聪明的人,从来不说的四句话

    怨话,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无奈的表现,让人丧失本性,有一种借钱不还的味道. 什么是怨,是扰乱人心,是耽误人生,是错过未来,没有心灵的本质,没有能力的卓越. 怨多了,说出来讨人厌,藏在心里擦不去,招人烦 ...

  • 做大事的人,往往对这两句话领悟颇深,人生越来越好

    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人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做大事的人.但一个人要想有用,本身就很难,至少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而要想这辈子能做大事,除了能力之外,还需要有高于常人的处世之道 ...

  • 中国嘉德:偶持一片石,闲刻古人名

    ▲清宁--金石篆刻艺术专场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中国嘉德 「偶持一片石,闲刻古人名」 蓄印仅数钮,论文尽两京 自蒙元.明季文人治印始,"诗书画印"即为并行 ...

  • 夜读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再有本事的人,也别说这三种话

    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 作者:民生周刊 主播:小王同学 编辑:刘璐(实习) 本文系转载,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product@china.org.cn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

  •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再有本事的人,也别说这三种话

    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 作者:民生周刊 主播:小王同学 编辑:刘璐(实习) 本文系转载,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product@china.org.cn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