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平常心看日本·川合先生 2024-08-04 15:04:32 川合先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尤其是从大学教授的身份来看,他和我们对日本大学教授的联想很少相符之处。长长的头发,西装总敞着,很少打领带,说起话来眉飞色舞,那风度实在不太像是教授,倒颇像是艺术家。我第一眼看到他,就有这种感觉,说不出为什么。后来看到音乐杂志上一张小泽征尔指挥时的照片,才猛省,原来他的发型和表情很有点像小泽征尔。就为他的发型和装束,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就颇为滑稽。那是1997年1月16日,我由北京飞往大阪,川合先生驱车到关西机场来迎接。我们只是通信,没见过面,他怕我认不出他来,事先寄下两张近照。不想我启程时照片还没收到,到了关西机场只好凭着感觉找。本来我倒是看过他在中唐文学会上的一个中景,但走到接机大厅,四顾并没有那照片上模样的人。大厅里暖气很热,我满头是汗,便脱下棉衣,守着行李车顾盼寻觅。当时我穿牛仔裤、运动鞋,大概是一副老学生模样。始终没有人过来搭话,只有个裹着件黄色风衣,长发覆颈,五十岁上下的男子坐椅子上等人,他不时看看我,我也不时看看他,显然都不像是各自的目标。眼看大厅里人已散尽,再没有像川合先生的人了,我走向那个男子,他也起身迎过来,我试探地问你是不是在等中国来的人,他问你是不是蒋寅先生,那情形真可以套句唐诗:对面相看不相识,试问客从何处来?当时双方的好笑可以想见。日后得知,他寄给我的照片正是穿那件黄风衣的,为了让我好认,他硬是忍着热没敢脱。川合先生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喜欢谈天,喜欢钓鱼,喜欢音乐,他的客厅、书房和研究室都有音响,我每次到他研究室,音响都放着古典音乐,而开车时则放流行歌曲,常是若干年前流行的歌手,像中岛美雪、五轮真弓、松任谷由实之类。我喜欢五轮真弓就是从坐他的车开始的。川合先生性格爽朗,没有老师的架子,所以学生都喜欢跟他接近,有什么心事也爱找他说。在中唐文学会里,他是发起人之一,年龄、地位也最高,自然会处于领袖位置,但他的言谈举止根本看不到一点领袖和长者的派头,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每逢读书会,他就开着他那辆子弹头面包车,把我带到聚会的京都女子大学。散会时就带上顺道的朋友和学生,听着流行歌曲,开车回家。日本的大学教授都很忙,不光课多,还要担任不少教务工作,做研究得挤时间,相比中国教授,那是够紧张的。但川合先生从来就好整以暇,给人游刃有余的感觉,课没少上,论文没少写,还少不了各种应酬,他都应付自如。他实在是个很干练的人,这从他的洒脱不拘的外表有时看不出来。川合先生的学问就像他的为人,洒脱而通达。他治学不像一般日本学者喜欢守着一个问题挖深井,他的知识面和兴趣都非常宽,善于思考和把握问题。他的论著涉及的面相当广,既有《隋书经籍志详考》(与兴膳先生合著)那样的传统学术研究,也有《中国的自传文学》那样独开生面的探索。他丰富的文学史知识——西方的和东方的——使他能从一些细微的地方联想到许多相关的问题,并作出综合性的分析。他的中唐文学研究能从广阔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史背景中把握具体问题,使具体问题的阐释达到不寻常的深度,而那些个案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反过来又充实了他对中唐文学的宏观认识,这样不断地反复和互相渗透,他对中唐文学的把握就越来越全面而深入。当他将自己的基本看法浓缩在《文学的变容——中唐文学的特质》这篇短文里发表时,我们就获得一些新鲜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专著《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所收的二十二篇论文,都能抓住文学表现的核心,深入阐述作家作品的艺术心理和艺术特征,体现了日本新一代学者的学术特点。他将中国学者视中唐为古代诗史转折点的看法推广到整个古代精神史和文学史,认为中唐在古代文人精神和意识的许多方面都有特别的意义,于是在《中国的自传文学》中,首先就文人的自我意识问题对上述看法作了初步的阐述。这部著作出版后在日本学术界广受好评,友人蔡毅的中译本也已问世,他高瞻远瞩的视野和独到的文本解读,让中国学者对许多名作产生新的看法。和川合先生交谈,很容易为他的艺术感觉和悟性所吸引。他对理论思考的重视和对学术潮流的敏感,在日本学者中是很少见的。他和松本肇教授合编的《中唐文学的视角》体现了日本新一代学者的崭新学术品格,那就是多层次、多视角地审视文学现象,并加以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全面认识。前几年,川合先生曾主持过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观念的合作研究项目,这个选题也是站在学科前沿的,与中国大陆的“文学史学”遥相呼应。陈寅恪先生曾在《陈垣燉煌劫余录序》里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川合先生正是一位“预流”的学者,他对学术潮流的敏感,使他的研究总是站在学术的前沿。要说川合先生的学术研究,特点是很多的,但在日本学者中显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当初让松本肇强烈地感觉到的一种独特的个性——一种坚定地将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来把握的眼光,他认为这是迄今在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中不曾看到的,它让人体会到一种论“文学”的快乐。的确,我读日本学者的论文也感到,他们经常在清理问题周围的材料方面花费很多篇幅,而正式进入问题时,往往刚触及问题核心便草草收束,给人序幕刚拉开就匆匆落幕的印象。当然,这也许与外国人对文学语言的微妙之处难以把握有关。川合先生的论文不是这样,他研究韩愈文章的叙事、白居易诗的语言、李贺诗的比喻,都能抓住文学表现的核心,深入阐述作家作品的艺术心理和艺术特征,并将他们放到中唐文学的总趋势中来认识。这是真正意义的文学研究。学生们听川合先生的课,也总是从中领略到文学的魅力。蔡毅译完《中国的自传文学》,不无遗憾地对我说,川合先生的文笔如行云流水,特别灵动,译成中文绝对难以传达原文的风神。我也译过一些川合先生的论文,最近又与刘维治教授、张剑博士合作,翻译了他的《终南山的变容》,深有同感。我想读者从这部论著里能间接地感受到川合先生的性情风度。 原载《平常心看日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赞 (0) 相关推荐 学者蒋寅: 程千帆先生是如何指导我读书的 程千帆,已故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留下数十种重要著作.其遗嘱有言:"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 ... 缓之专栏·老师们 | 斯人已逝,德音未远——傅璇琮先生印象 一 在古典文学研究界,傅璇琮先生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凡是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个头不高,额头很大,有点像梁启超先生那样,一看就知道是极聪明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一年四季总是穿着简朴的 ... 读书一定要有如饥似渴的状态 | 傅刚教授谈读书经历和心得 傅杰老师主持的名家讲座「我的读书经验」 第十期(第二季 第五期) 读书一定要有如饥似渴的状态 我的读书经历和心得 主讲嘉宾 | 傅刚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 著有& ... 松浦友久:未尽其才的日本汉学家 很奇怪,每次听到前辈师长的讣闻,我总在国外.在国外的日子总是平静而悠闲的,闲静中听到不幸的消息,会有更深刻的感触和更深长的回思.2002年得知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先生病逝的消息时,我正在韩国,乍闻噩耗,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京都印象 京都这座美丽的城市,被日本国民视为"日本の颜",即日本的脸面,而在日本人意识的更深处,它被视为心灵的故乡.千百年来,这座古都以它沉静幽雅的风姿,以它朴实的人情味,连系着日本文化的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中唐文学会印象 唐代文学在中国,因为受传统评价的影响,一向只有盛唐诗独领风骚,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中唐相对来说不为人重视.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历史方式取代形而上学方式成为文学史研究的主潮,中唐文学研究才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吃刺身的讲究 近几年,在日本生活的朋友回北京,忽然发现国内的饭店也流行吃刺身了,红鳟鱼和三文鱼生吃成了宴席上的常菜.这是受日本料理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中等以上的城市纷纷开设日本料理店,夙以昂贵著称并号称在全世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日本料理的神韵 日本人一般以寿司(sushi).锄烧(sukiyaki)和天麸罗(tenpura)为日本代表性的三大料理.寿司是饭卷,锄烧即类似于北京"烤肉宛"式的烤肉,天麸罗则是将菜裹上稀面糊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京都的赏心佳处 京都是日本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众多的风景名胜散布于市区和城郊. 寺院是京都最主要的观光场所,据说京都市内和周边共有两千多所寺院,数量惊人.但京都寺院的吸引人处并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各具特色.论建筑,清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哲学小道 在国内的时候,哲学小道是个传说:到京都后,哲学小道是地图上的一条短线:后来住在马场桥边,哲学小道成了日常漫步的所在:回到北京后,哲学小道成了我魂萦梦绕的心乡,在距离不远的小巷里,一栋日本式的房子,住着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淘CD的天堂 对一个喜爱音乐的人来说,日本是淘CD的天堂.号称世界第二大唱片市场的日本,到处都可以买CD.24小时店有最热门的流行音乐上榜CD,音响店有著名的发烧片和试音碟供选,乐器店兼售各种乐器和大师的名盘,书店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博物馆和美术馆 日本是个博物馆.美术馆林立的国度.古代日本人凭着虚心好学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从中国.朝鲜等国抄录和收购了许多典籍.文物:近代日本人凭着武力和财力掠夺和购买了更多的文物和艺术品.这些得自外国的文化财产加 ... 蒋寅|平常心看日本:相扑的魅力 日本的武术或者说角斗术有柔道.空手道等多种,柔道被列为奥运会竞赛项目,最有名,但日本人自己视为"国技"的却是相扑.日本人对相扑的热爱,常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两个身材肥硕.动作笨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