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鑒: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三)
【連載】
文明互鑒: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二)
第三部分是介绍欧洲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尤其侧重于汉学的研究。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羊皮裱装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该书主要撰写者利玛窦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这部著作属于第一手资料,成为欧洲研究中国的基础。
简单介绍这位利玛窦。155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马塞莱塔,家族是当地望族,父亲是一名医生,曾经做过教皇国的市长、省长,而作为长子的利窦玛被父亲给予很大期望,希望将来也能在政界有一番成就,在16岁时利窦玛就被父亲送到罗马学习法律。
在罗马的利窦玛经常出入耶稣会院,在那里他得知一个叫做沙勿略的传教士,徒步十万里,走遍印度、东南亚、日本传教,但最终止步于处于大明时期的中国,孤独的病死在广东上川岛。利窦玛为此吸引和感动,于是19岁时违背父亲的意愿,开始了他献身一生的天主教事业。1610年利玛窦于北京逝世,享年58岁,墓碑在阜成门外北京市委党校宽大的绿色庭院中央。
▲利窦玛墓碑 | 图片来自网络
1480年的意大利文献《曼德维尔游记》算是另一种西洋“摇篮本”。该书是西方“游记汉学”的又一代表著作,却是欧洲中世纪的一部想象游记,因作者从未到过东方,全部内容取材于《世界镜鉴》《东游录》《马可·波罗游记》等。有意思的是,该书十分畅销,在当时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马可·波罗游记》。大概欧洲人对中国想象成“遍地是黄金”的天堂深信不疑。
在18、19世纪,各类关于中国官话与方言的教材、字典也大量成书。1742年五卷本《中国官话》,由法国汉学家傅尔蒙和华人黄嘉略合作撰写,其中详细介绍了汉语的发音与音调、各类汉语词性及句法。《中国官话》为早期西方本土汉学家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国汉学家与华人合作对汉语语法的一次研究尝试,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提到这部著作,有必要提及距今两三百年的中文木活字,这套中文木活字从法国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摄政时代(18世纪上半叶)开始铸刻,直至19世纪初完成,字数多达十几万个。傅尔蒙与黄嘉略合编的《中国官话》采用的正是这套木活字,1813年为拿破仑编撰的《汉法拉字典》也是。该套木活字目前为法国国家印刷局收藏。
1687年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出版了《中国贤哲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一书,中文标题为《西文四书直解》(实际只有三书,尚缺《孟子》)。它是十七世纪欧洲介绍孔子及其著述的最完备的书籍。此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几名欧洲耶稣会士多年工作的结晶,其中出力最大的尚有殷铎泽、郭纳爵、鲁日满和恩理格。书中的孔子图片成为孔子最早形象的蓝本。
▲图片来自網絡
《中国新图志》初版为1655年的阿姆斯特版,是卫匡国的又一拉丁文著作。该书用西式方法绘撰了明代疆域总图,同时也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地理著述。全书内有17幅地图,中国总图一幅,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湘广、江西、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一幅,此外,含日本地图一幅。
1735年的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被认为是西方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有“欧洲中国热的圣经”之称。全书较之前任何一部有关中国的著作都更为全面与翔实,犹如一部中国百科。是依据27名来华传教士的报道、回忆录、书信、著作等整理编纂而成,书中记叙了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的地理、历史、自然、农业、风俗、社会等信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