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练静功40年——徐汉江先生的练功体会

我练静功四十余年,到1982年已94岁高龄,但仍然精神饱满,行动自如,视力尚佳,身体各脏腑的功能均好。我体会到,气功确实对身体能起到防老抗衰的作用。

我练的是“静式单禅内气功”,它具有收效大、 简便易行之特点。通过长期练功,我认识到要练好此功,首先要掌握四个要领与三个结合。

一、四个要领

1.姿势正确- 此功是静功的一种,如果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练功效果。姿势有倒卧式、仰卧式、坐式等多种姿势,我常采用坐式和卧式。

坐式——双目垂合,两眼微露一线之光,注视鼻尖,然后内视肚脐,舌尖轻舐上开,使口中津液保持充足。两手均屈中指,覆以拇指,再覆以食指、无名指和小指于大拇指之上,两手拳眼相对,手放于体侧,相当于腹股沟处,端正体位,盘腿而坐。盘腿时以左腿加于右腿之上,或以右腿加之于左腿之上,相互交错,但要求足底向上。

卧式— 仰卧床上,头微前俯,躯干平直,两臂自然舒伸,同时两手均屈中指,覆以拇指,再将食指、 无名指指覆于拇指之上,两拳眼向上放于身侧, 下肢自然伸展,脚跟靠拢,足尖自然分开,然后双目垂合,动作同上。

以上两种姿势,可选择使用。 一般可先练卧式,待功法熟悉掌握后,再练坐式。总之,只有按照正确的姿势练功,才能更好地入静,培育元气和调和气血。

2.调整呼吸——此功要求采用腹式呼吸,即呼气时腹部瘪下去,吸气时腹部鼓起来,每次一呼一吸都要使腹部有明显起缩运动的感觉,切不可和口鼻呼吸之气的出入混淆起

来。呼吸时不可出入有声,用力过大,而要深长匀细,用意而不用力,动作要缓慢,自如。练腹式呼吸时,中间可稍停片刻,休息一会儿,然后两练。如此有规律地反复进行运动,同时还要配合意守丹田,并和呼吸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意念集中——要注意腹部的呼吸运动,使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旧。《周易参同契》中所说的“耳自口三宝,闭塞勿发扬。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意即练功时要闭口收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意无意地意守丹田,从而达到“以动制静”、 “动中求静”的目的。

4.全身放松 姿势自如,身体放松,才能使呼 吸平稳,气机升降正常,气血流畅,使思想易于入静,集中,更好地意守丹田。反之,全身紧张,呼吸失调,则会招致杂念纷纭,影响练功的进度和效果。《周易参同契》中说“三者即关键,缓体处空房”,意即把跟、耳、口关闭之后,坐在卧室中,再把身体放松调和,保持精神和形体合一。因此,全身放松是练功的关键之一。

二、三个 结合

1.气与意结合——只有做到 “以意领气”、“意气合一” 来调整全身各驻腕的功能,才能发挥增强体质、治疗疾病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意,就是人的思想活动,即大脑的功能,“气”泛指脏腑之气与大气(空气)的综合作用。具体做法就是使意念和呼吸结合起来,使呼吸随着人的意念活动缓缓运行,真正达到以意引气、气意相随的境界,这样才易于入静,气贯全身,运行不息。

2.气与声结合-—练功时贾把运气与发声结合起来。在运气达到一定程度时,发出类似呵的声音。功夫愈深,发出的声音则愈响亮。我体会到发声后,丹田处即有热感,继而遍及周身,并能持续一段时间。此时精神更加内守,并进一步加强了意劲。关于练功中配合声法,早在《内经》中就有五脏与五音相配的记载。隋代佛教天台宗气功大师智凯在《怪习止观坐禅法要》中就把声法与五脏联系起来(嘘一肝,呵一心,丝一肺,吹一肾,呼一脾,嘻一三焦)。可见,练功配合声法治病已有悠久的历史。

3.动与静结合——练内功应与肢体的运动结合起来。我练完内功后,即做一套八段锦,把动与静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动则为阳,静则为阴,阴阳互济,相得益彰。但必须指出,练八段锦时要守住意,运好气,动作要缓慢,轻松自如。我虽已94岁,但身体诸关节至今仍然活动自如,动作灵活,走路时腰也不弯。实践证明,坚持动与静相结合的练功方法,确能大大提高练功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