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哲学:论汤感中那些不可描述的……

我很早就指出了“一道茶的汤感体验中,由可描述与不可描述两部分构成。”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却也一直萦绕心头……

“如何划分两者的比例?”

“导致不可描述的原因是表达描述能力不够?还是感知体验能力不足?或别的什么?”

“是否需要将不可描述部分转化为可描述部分?”

“既然不可描述,那又如何明确不可描述部分的内容呢?”

……

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我所思考的这些问题基本都可以被归类为“意识层面”的问题,—— 基于语言文字进行的概念定义与抽象逻辑的理论与实践,—— 它的基础是语言,所以它也是人具备了语言能力之后的产物。但它最终成为了人类文明世界的主导力量。

而在语言能力建立之前的体验则大部分积淀在了“潜意识层面”,—— 这里是本能、情绪、感受统治的原始世界,因为有太多内容不能为意识层面所直接接受,故需要通过隐晦、象征、神秘的方式来进行隐喻性的表达。这也使其具有了不可描述的特点。但它恰恰是“意识层面”背后的主导力量。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汤感中不可描述部分应该对应于人类的“潜意识层面”,—— 指向的就是那些基于本能的情绪与感受。它本来就不需要一个精确的概念定义与逻辑推导,甚至与之相悖,—— 你要努力抛开语言与文字,去充分体验,不描述、不定义,至少不奢望精准描述与定义,—— 这才是汤感体验中不可描述部分的正确打开方式。

潜意识的内容具有情境性、经验性的特点,有时甚至于非常之具象。这种情况下,语言、文字都会显得特别无力。

再描述一下意识层面与潜意识层面之间的关系,—— 意识层面就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个山尖(可见部分),而水面之下,则是那浩瀚无尽的潜意识(不可见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追求汤感体验中不可描述部分大于可描述部分的茶品之原因,—— 因为它符合人类的意识构架。

另外,幼儿是要到了四、五岁才能具备用语言准确表达、描述的能力,而在此之前则主要是在搭建自己的个体潜意识层面(相对于'集体潜意识’而言)。随着语言能力的产生,意识层面的搭建则变成了主导,潜意识层面的搭建则退到了意识层面背后,暗中进行。

说了这么多,举个例子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英文歌曲进入中国,大部分人在还听不懂英文的情况下就已经被打动了!抒情的柔美、哀怨,乡村的自由、温暖,摇滚的激情、奔放,你是完全能够在乐曲中充分的感受到的(虽然你听不懂歌词)。你在曲调的不断重复下深深地沉浸在某种特定的情绪体验中。这就是基于潜意识层面的体验。

更有甚者,当你有一天学会了英语,再回去听那些当初打动过你的歌曲,反倒是没有那么大的感动了。因为它的文字内容很有可能还没你自我产生的意象情景饱满、鲜活,具有感染力呢。更重要一点,乐曲唤起的是你自我的真实经验,而歌词内容则大多是别人的故事,感受自然不同。

所以,我可以尝试着回答开篇的那几个问题——

如何划分汤感体验中可描述与不可描述部分的比例?

答:既然是“汤感体验”,其决定性因素的就是两方面:茶汤自身的品质与体验者自身的感知能力。所以,我们要将其中一个指标设置为定量,再来评价另一项。

比如,同一道茶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知深度,不同的感知深度所获得的感知量当然也就有了天壤之别;同一个人,同一状态下感受不同的茶款,不同茶款所表达出的体验内容也就具有了横向对比的意义。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汤感中所谓的可描述部分与不可描述部分的比例划分,首先是基于个人体验的,在此基础上再去看是否存在共识。不存在一个一致的感知深度。

所以,既然是感性认知领域,汤感体验中的可描述与不可描述部分的比例则很难量化的。我们可以说谁占优势、占主导、或二者平衡;抑或哪部分的愉悦感更强,负面气息很少等等。

导致不可描述的原因是表达描述能力不够?还是感知体验能力不足?或别的什么?

答:两个原因都有,但都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也有两个:一、不可描述部分给予你的往往是一种真切情景的代入感,信息量极大,很难被充分描述;二、不可描述部分的核心是“体验”而非“描述”。

是否需要将不可描述部分转化为可描述部分?

答:当然可以!但首先需要你具有极强的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

所谓佛法中那“妙不可言”的部分么,不是有很多人也在尝试着去描述、去解读么,但他也一定明白自己的“认知局限”,难以究竟的。

为啥说“禅茶一味”呢,二者同理么。

所以说将汤感体验中的不可描述部分转化为可描述部分,是要看此人的资质的,但就算资质再高也终难尽言之。但这也恰恰是茶的魅力所在,—— 汤感啥感觉都能说出来看到话,那还喝个啥劲儿么!

既然不可描述,那又如何明确不可描述部分的内容呢?

答:不用明确,但能概括性描述。如感受是愉悦的还是负面的,清晰强烈还是飘忽微弱。

如班章、昔归所带给你的那种澎湃的能量感,会唤醒你潜意识中原始野性的部分,至少也提醒了你自我野性的存在。所以类似风格的茶品也得到了大家的追捧。

所以,我说“茶之为茶”的核心魅力,就在于他那茶汤中的“不可描述部分”。如果你也想充分感受之、分享之的话,那就需要你好好修炼出上乘的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了。

今天就到这里……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空山随笔:核心关键 … …

空山随笔:一些被忽略的事实 … …

15公里/80分钟,平均187.5米/分钟 … …

—— 是什么让我停不下来 … …

(0)

相关推荐

  • 心理咨询师:从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解析五雷轰顶、圆满句号!

    心理咨询师:从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解析五雷轰顶、圆满句号!

  • 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

    ​[爱心]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很难再次回到过去的原生家庭,向父母索取曾经缺失的那部分,只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获得这种能力.意识疗法认为,当你需要获得这种能力,你必须学会如何去感受,用身体的 ...

  • 音乐治疗如何与各流派结合?这次终于搞懂了!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各心理流派的结合及其作用机理(一) (一) 音乐治疗与各流派之间的结合非常广泛.例如音乐的认知治疗中,来访者被歌词在音乐的背景下产生更强的认知领悟效果,而且音乐使歌词进入大脑时具有情感 ...

  • 人类的语言

    虽然还无法真正理解自我.意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现代科学也逐渐让我们从镜像中看到一些现象,有了一些理论模型和假设. 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中,提摩西·加尔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他将&q ...

  • 你的意识专注于什么,什么便会成为你的人生...

    你的意识专注于什么,什么便会成为你的人生. 意识科学告诉我们,你的现在,由你的过去思维决定,而你的未来,会由你现在思维决定. 一切本自具足,每个人内在精神世界拥有惊人的潜能,蕴涵着无尽的力量.无尽的智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汤感平衡

    汤感的呈现,必须是一个平衡的呈现.而将其中的某一两项突兀地呈现,--尤其是负面内容突兀地呈现出来,--就是失衡. 茶汤中呈味物质的丰富性及相互比例,决定了我们是要呈现"单一平衡"还 ...

  • 开汤哲学:汤感标准 V3.0

    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的发展.迭代,--正如"标准开汤理论",迭代也至少有五到六个版本了. "空山茶话"的老朋友们都知道,这个理论的最初名称叫&qu ...

  • 开汤哲学:汤感打磨

    在体验到标准汤感后,人们经常会表达这样一种感受: "这个味道我好像是喝过的,只是没这个好喝,没这个精致--" 一些茶师在看我开汤一道茶品并全程品鉴后,也原样照搬开汤一道,结果用她的 ...

  • 开汤哲学:体感与茶款品级的相关性

    遥想"铁观音时代"只讲水.香.兰韵,从没说到过体感.虽然之后的岩茶也偶有提起,但人们大都还没太在意. 直到普洱茶的出现,体感才被摆在了桌面上,而且你应该记得,是被台湾茶人拿出来摆上 ...

  • 开汤哲学:对比追求汤感的开汤思维

    在<茶,--是个半成品>那篇文章发布后,有人问我: "追求汤感表现的'标准开汤',与此前大家日常的冲泡方式以及产区惯用的冲泡方式有什么更深层的差异么?" 那么我就这个问 ...

  • 开汤美学:汤感体验中的情感溢出

    琴.诗.书.画,常附庸于茶会.然时人多不知其故,而妄自搭配.或茶前.茗间抚琴一曲,也多是那早已烂熟于市井的四六之音:或茶罢须臾,便有请来宾中的书家挥毫泼墨,美其名曰"以资纪念",但 ...

  • 开汤哲学:整体汤感

    很多人习惯从茶的理化分析数据来推断品质优劣,或者说最终滋味的品质高下.所关注的项目包括如水浸出物含量.果糖果胶含量.儿茶素含量.茶碱含量.花青素含量等等.这些数据的确能反映一定信息,但它无法实现对最终 ...

  • 关于劣质普洱汤感表现的一些说明

    如诸位所愿,已将劣质生普与劣质熟普的汤感表现成文奉上.但有些老话还是要再唠叨两句,--别嫌烦啊-- 文中所说的汤感表现都是基于标准开汤的试茶表现,而不是随意冲泡,--因为再好的茶也能被随意泡得乱七八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