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思维与认知-读《暗时间》
我接触到刘未鹏已经比较晚了,印象中是在2016年左右开始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然后从网上找到了他的博客“Mind Hacks|思维改变生活(http://mindhacks.cn/)”。此后便一直将他的博客链接放在了我的书签里,时常打开看一看。虽然他的更新很少,但即使每次随便看一篇,都有很多收获,前几年我的心理学相关书单,有一些都是来自他的“豆列”。这几年看的书,很大一部分是跟着采铜和二爷,大体上仍然属于认知这个派系,基本上也算一脉相承了。
由他的博客汇总而成的书《暗时间》,我很早就买了,放在书架上一直没读。前段时间查找系统思维方面的资料,随手拿起了,结果就是读来不忍放下,看书与看博客还是稍有不同,博客更像单独的个体,而书更像一个整体,随便翻到哪一章、哪一页,都可以随时读起来。
很多书你可能只想看某几章,其他章节要么不是你想看的内容,要么写得比较晦涩,或者没有延续性。但《暗时间》完全没有这些问题,整本书都在谈“人的思维”,引用了大量专业书籍的科学结论。
全书一共三篇。
第一篇“暗时间”,说的是如何利用个人的“思维时间”去专注地、长期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二篇讲“思维改变生活”,以“逃出你的肖申克”为主题,讲述我们每个人容易遇到的思维陷阱以及如何避免等内容;
第三篇是“跟波利亚学解题”,从数学出题、解题的角度来阐述人的认知系统缺陷并提出思考。
说起“认知偏见”,主要是说偏离规范或理性判断的系统模式,通常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中进行研究。我在维基百科上收藏了一个“认知偏见列表”(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决策、信念和行为偏见
锚定效应:在做出决策时倾向于过于依赖或“依赖”某项特征或一条信息的趋势(通常是有关该主题的第一条信息)
注意偏见:反复出现的想法会影响感知的趋势
邓宁-克鲁格效应:非熟练人员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专家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购买后合理化:通过理性的论据说服自己的趋势,即购买物有所值
社会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倾向于过分强调基于人格的对他人行为的解释,而又不强调情境对同一行为的影响和力量
权威偏见:倾向于将权威人物的观点(与其内容无关)赋予更高的准确性,并受到该观点的影响更大
组外同质性偏见:个人认为自己的小组成员比其他小组的成员具有更多的多样性
共享信息偏差:这被称为小组成员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讨论所有成员已经熟悉的信息(即共享信息)的趋势,而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讨论只有一些成员知道的信息(即非共享信息)的趋势
记忆错误和偏见
怪异效应:比起普通材料,更容易记住离奇的材料
自我中心偏见:以自我服务的方式回顾过去,例如,记住自己的考试成绩比以前更好,或者记得抓到的鱼比实际成绩大
峰端法则:人们似乎不是在感知体验的总和,而是在体验达到顶峰时(例如,愉悦或不愉快)以及体验如何结束的平均值
聚光灯效果:高估他人注意到您的外表或行为的趋势
之所以罗列这些认知偏差,想说的就是我们的思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惯性和盲区。我们无法有效地区分理性和感性,遇到问题会下意思地条件反射而不是深思熟虑。
《暗时间》整本书就是在介绍这类思维缺陷和认知问题,刘未鹏结合自己的各种学习和体验,没有说教,也没有告诉你必须采取什么行动。仅仅是让我们意识到思维可能存在这些问题,前人研究中采取了哪些可行的办法以及他对待这些问题的方式。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现实中,我们犯相同错误的情况罄竹难书。从进化角度来说,我们的大脑从条件反射到情感驱动,再到高级认知,这个过程很漫长。遇到问题的时候,反射和情感模块往往会占据上风,理性大脑会退居幕后,我们很多时候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信息时代的远古人。
那如何尽量避免我们情绪化思考、机械式行动呢?《暗时间》给我的启示就是需要不断地去给大脑学习新的知识(心理学、认知、跨学科),并努力了解知识背后的本质,去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维缺陷和盲点,时常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思考方式,通过这些不间断地练习和总结,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