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卷二——脾约与积聚

五脏风寒十五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瞤瞤而短气。

1 脾中风者,即为湿热之证也。伤寒有五,湿温即是。湿郁其阳,则见发热 形如醉人,或头眩晕之义。脾位在腹,故腹中烦重,湿盛则重,湿热则烦。湿盛木郁,风气郁勃,筋脉动惕,则皮肉濡动。肺逆不降,则见短气。

五脏风寒十六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盆,洁洁状如摇者,死。

1  脾死脏者,脾之真脏脉也。己土升于离位,则清气在上,戊土降于坎中,则浊气在下,清升浊降,中气冲和,是以脉见关上,其象为缓,若浮之大坚,是胃土上壅而不降也;按之如覆盆之硬,洁洁状如摇者,是脾土之滞而不升也。

按;中气之脉在关位,其象为缓,无胃脉者,皆无缓象。

2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致于手太阴。

五脏风寒十七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1 上中下三焦,各有本部,三焦竭部者,各竭其本部之气也。

上焦清气竭则善噫,上焦受气于中焦,此是中焦不和,而不能消谷,故为噫耳。

下焦竭是肾气虚,即遗溺失便,木气下陷,其气不和,木泄频数,不能自禁。不须治,下焦受气于中焦,久而阳降气和则愈矣。久则胃降阳和,故不治也愈。

2 此寒气之伤于三焦而内寒者。内寒者,下焦之虚也,而三焦之气竭者,下焦之寒,中焦不和,而上焦善噫也,总因伤内寒,而三焦虚也。上中下三焦者,悉受下焦肾之原气也。久则肾气渐复,则能渐愈。

按;噫者,寒气客胃也,中焦不和。281页,《灵枢》有释。胃降则阳和,观旋覆花汤。

论;《难经》六十六难,肾间动气,一身之原气也,三焦者,肾中原气之别使,行于上下三焦也。

五脏风寒十八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骛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1 此三焦伤风而内热者。又在下焦,便血便溏,而分寒热也。

2 热在上焦者,风消肺津,亡津则痿,则咳而肺痿也。热在中焦者胃热也,消谷引饮,小便而数,大便必硬(麻仁丸)。热在下焦者,膀胱湿热也,518页热在下焦者,膀胱湿热,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热则淋闭不通,而木气强泄,则见尿血,血尿。

3 大肠有寒者,木气陷泄则便溏,大肠有热者,木气陷泄则便肠垢,大肠有寒热者,是木陷生热与未热之别,大肠与膀胱者,是木陷于前后之别,师言金木俱陷也。

4 小肠有寒者,肝脾湿陷,下重而便血,风气崔剥,而大便下血。小肠有热者,肛门肿结而为痔。为何小肠寒热,而病在大肠?痔者,手太阳小肠,丙火下陷也,大肠者,手阳明庚金也,五行之理,火刑其金,故小肠之寒热,皆传大肠受之。热者为痔,寒者便血,皆在大肠,《素问》小肠移热于大肠也。

按;大肠便肠垢,也为痢疾脓血。大肠寒而便血者,也当知有小肠移寒也,同为便血,而理不同也。观《四圣心源》泄利根源,痢疾根源,痔漏根源则知区别。

五脏风寒十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1 趺阳,胃脉,足趺上之冲阳也,阳盛则脉浮,血虚则脉涩,涩则肝木疏泄,而小便数也。浮涩相合,膀胱水枯,阳明土燥,则大便坚,其脾气约结而不舒,则粪如羊屎。

脾约者,小便见数,膀胱津涸,脾胃失润,胃燥约其脾阴,脾气约结,而粪粒坚硬也。

2 热在中焦,津亡则土燥,胃燥约其脾阴也。麻仁丸,润燥滑肠,清风泄热,行滞开结也。

按;本条胃约其脾者,小便数则土燥大便硬,涩脉血少,木郁疏泄,小便数泄水而膀胱津涸,脾气约结又不能生化营血,木郁又疏泄,环环相扣,皆是一理,脾气约结也。

3 此是热在中焦,则为坚者。阳明篇论,太阳阳明也。

积聚 二章

积聚二十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殸/禾)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殸/禾)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殸/禾)气。

1 病者,有积,有聚,有馨气。积者,五脏之病也,脏为阴,其性静,故终不迁移。聚者,六腑之病也,腑为阳,其性动,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此为可治。馨气者,谷气也,水谷不消,中气郁满,木气抑遏,故胁下作痛。观上卷,脏腑经络五,馨(乇)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故此为聚。此是寒伤脏腑,而成积聚也。

附;积聚者,观《四圣心源》积聚根源。本卷开头,积者,血多气少,聚者,气多血少。

论;气血之病,不过气虚与血瘀。不过气病血病,营阴卫阳互根,故气病积血,血病阻气。血脱则气陷,气虚而血寒。如张锡锡纯,大气下陷,即是血脱气陷;瘀血之病,即气先虚而血后瘀。不过气血二病。

附;积者,五脏之病,参考《难经》,五十一二三四难则知,脏积者,肝积肥气,心积伏梁,脾积痞气,肺积息贲,肾积贲豚。

论;积聚之病,又有风寒湿水之积也,例如寒积,冷结在关元,阴结之寒疝,瘕病,奔豚,水结胸胁硬,大如旋杯枳术汤,或宿食梗阻,或燥屎阻滞,胃肠之结,妇人病癥瘕等。

2 本条是区别脏积与腑聚,下条俱是积也。

积聚二十一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街。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1 诸积之大法,脉来细附骨者,乃积也。

论;脉来细附骨者,与脉伏同。伏者,脉行筋下,652页脉伏。脉来细附骨者,三阴之盛,阴中无阳,水无生气,升气不足,三阴无气,是以脉细,(脉细为阴阳俱虚)微阳难支,是以脉伏。三阴不升,陷则成积,人无病而脉伏者,则当知久虚久陷必成积也。

2 积聚者,皆风寒之所成。寒有内外,风皆内风,现代之积,内寒里虚者多。表寒不解,而内积聚者,也有不少。

3 募原者,观《难经》六十六难,六十八难。

4 膈膜在肺下,与胁腹周回相着如幕,以遮浊气,不使薰蒸上焦。

5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者,有内外之寒,厥乃成积也,厥则内虚,中气不运,阴阳不交,四肢寒凉也。厥则成积者,中虚而积成也。假如卒中外寒,如有内伤忧怒(脾湿忧肝郁怒),则气上逆,气逆则六输(经脉)不通,温气不行,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成矣。(本条温气不行,血蕴裹而不散,着而不去,即是肝着之理,肾着者,即湿寒着而不去之理)

忧思伤心者,或是外因刺激情志之伤,也就是压力大之义;重寒伤肺,是表寒阴实,经热不泄,肺伤形损,而病肺痈;忿怒伤肝者,是先有肝气之郁结,后忿怒而伤也;汗出当风伤脾者,是汗出而伤寒表闭,气道壅阻,湿不外泄,而流关节也,故言伤脾,当“风”者,此风就是寒之义。用力过度者,是伤其血脉,血离经也;入房汗出浴者则伤肾,是入房泄其肾阳,汗出泄其表阳,表里之阳俱泄,浴而伤其水寒,同气相感,则伤其肾也。

6 五脏积聚者,肝积肥气(气陷),在左胁下;心积伏粱,起于脐上;脾积痞气(腹满),积在胃脘;肺积息贲(积气),在右胁下;肾积奔豚(积寒),发于少腹。

附;认识肝积肥气,张锡纯,鸡内金药解,肝积肥气医案一例;

史仲埙,年近四旬,因腹有积聚,久治不愈,救为诊治,其积在左胁下大径三寸,按之甚硬,时或作疼,呃逆气短,饮食减少,脉象沉弦。此乃肝积肥气之类。使用鸡内金三两,柴胡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半,日服三次,旬余全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