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归言于帝尧,请流共工于幽陵!
在中国西部,历史上长期住着一个叫“羌”的民族。他们以驯养、放牧羊为生。羊肉与羊奶味美,营养价值高,羊皮可以制作衣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许多汉字“羊”字有关。如:“羊大”为“美”,“羊口”为“善”、“鱼羊”为“鲜”,而“羌”则意为“牧羊人”。正因为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养羊技术很快传到其它部落。如东山经第41段记载:“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其神状皆人身羊角……”。
这说明那时候养羊技术已传到东部,后来部分东迁的羌人与其他部落融合,成为汉族,而住在今宁夏一带的则变成独立的一支----回族。羌族的一支----发羌在青藏高原的洪水消退后进入青藏高原垦荒,成为藏族;羌族的一支还与云贵高原上的西南夷融合,构成彝、白等民族;留在川北一带的则较多保留了羌人的习俗,所以人们仍称他们为羌族。
在中国西部,还曾住着一下叫“戎”的民族。他们靠驯养马、牛为生活资料来源,吃马、牛的肉与奶,穿、住用马皮或牛皮制成的衣服与帐篷。大家都知道“戎马生涯”这一成语,说古代的“戎人”是最早驯养马的。马可以代步,可以驮东西,可以拉车,因此很受人们欢迎,很快传到其它部落。
如《北山经》第91段记载:“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至毋逢之山……其神状皆马身人面者廿神”;《中山经》第34段记载:“凡岷山之首……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
纵览《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只有《西山经》记载了“牛身人面”的“神”,表明中国西部的“戎人”是最早驯养牛的民族。牛个子较大,杀一头牛一家几口吃几天都吃不完,容易造成霉烂浪费。牛也走得不快,不适合代步、驮东西与拉车,因此养牛技术开始时传播的速度较慢,但牛适合拉犁耕地耙田,因此农耕业发展起来后讯速传遍世界各地。可以说,中国西部正是世界农耕文化的起点。
当然,“戎人”在民族大融合中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尧),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请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正是由于擅长养狗的三苗贵族与西北的“戎人”融合到一起后,才出现了“犬戎”这一名称。
纵观历史,中国西部几千年来变得越来越干旱,新疆罗布泊由大变小,现在则已经消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挖一条隧道,将西藏雅鲁藏布江的水引到新疆是较可行的一种方法。当然,这个工程很艰巨,中国应量力而行,可以先进行勘测,到中国财力允许时再完成这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