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
1.《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为什么从宋仁宗写起
写在前面:评论水浒传的人多了,并且不乏大家,我等小辈按说不敢大放厥词。但四大名著,乃中华之隗宝,自小耳濡目染,读了,听了,也看了一些评论,但总觉不过瘾。每每读时觉得《水浒传》虽是一部小说,但多数评论都缺乏历史这一角度,因此总觉得很多评论话没讲完,事没有讲透。所以我就想从历史的角度来评论水浒,希望能给大家不一样的视角,当然也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水浒传》的版本很多,内容也大同小异,主体内容基本一致,因此我们评论的水浒以目前的通行版本为基础。
《水浒传》开篇第一句是: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看到这一句,我总在想,这水浒写的可是徽宗朝的事,可镜头却先要拉向几十年年前的宋仁宗,作者如此落笔所谓何故呢,有什么玄机吗?
都说读不懂《水浒传》的第一篇,就不能真正读懂水浒。水浒第一篇'’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里面有很多草灰蛇线映射后文书的内容,这有很多人研究过,不过,对于为什么《水浒传》要从宋仁宗写起,这却很少有人提及。读水浒的人,也很少会问这个问题,因为这只是一个契子,宋仁宗的故事也只是个开头而已,作者似乎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再重复。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就无足轻重。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这是无病呻吟,无事找事吗?其实不然,我认为其实作者在这里大有玄机,否则并不会轻易选择从宋仁宗这里落笔的,作为大家,作者不会这么草率,一定是思虑再三。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呢,评论的人是少了一些,但也是有人评论的,我上网搜了一下,说法有不少,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说法。
- 一说: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宋仁宗宽厚仁德,选贤任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宋徽宗昏庸无道,任用奸臣,民不聊生。二者形成强烈对比,非常有艺术感染力。因此从宋仁宗开始起笔,不仅艺术性强,也能解释为什么好汉最终要走上梁山。
- 二说:从叙事结构上来思考。这是怎么说呢?因为作者虽然写的是宋徽宗时期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故事,但叙述故事得有一个源头吧,而仁宗时期的那场瘟疫天灾正是引起的人祸(108将聚众起义)缘由,故事的根源实在是仁宗盛世之下的隐忧,这样写结构合理。
- 三说:版本问题。也就是说《水浒传》的开篇契子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引首”,这个“引首“不太长,大致是讲五代十国混乱的格局由于宋太祖登基定鼎而天下太平,可是乐极生悲,到宋仁宗嘉佑三年一场瘟疫袭来,惊动天下,因此作法祈禳这才引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降临人间。因此很自然接下来的开篇就要从宋仁宗这场瘟疫说起。而当前的通行本往往把这个“引首”删除了,让大家不知为什么,其实原因在于有这一“引首”。
对于上面三个说法我觉得说得也对,也不对,至少不全对。为什么呢?简单说明一下:
- 一、既然是强烈对比,为什么要选宋仁宗,不选宋太祖,甚至是更远一些的唐太宗,他们都是文治武功,历史知名度远高于宋仁宗的,这样对比不是更加强烈吗?因此宋仁宗、宋徽宗有艺术对比,但若是为了对比,完全可以不是宋仁宗。
- 二、从叙事结构上来考量,“契子“、“契子“自然是为了引出正文,但是这个“契子“是一个略带神话色彩的故事,年代完全可以久远一点,我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像红楼梦一样年代不可考也不是不可以,干嘛非要从宋仁宗开始,难道是作者随便挑的,或者仅仅是因为都是宋朝的皇帝?
- 三、版本原因,我觉得这个更说不过去,既然是“引首”,为什么非要写宋朝而不是其他朝代,因为是小说,前面的内容完全可以写虚,从三皇五帝谈起都没有问题。
所以选宋仁宗开篇,作者是别有深意。
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先来看看宋仁宗吧。就宋仁宗而言,其历史存在感是不高的,因为没什么青史留名的丰功伟绩。听过《三侠五义》的朋友都知道,感觉宋仁宗一是孝,二就是会伤心,没啥大本事,什么英明神武与他毫不相干。但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历代文人对他的评价却非常高,当“仁“不让,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在他统治时期,宋朝达到鼎盛,经济、文化、科技高度繁荣,名人辈出: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等那都是鼎鼎大名啊!宋仁宗天性仁孝,有文采,字也不错,为政清明,宽厚和善,不喜奢华,选贤任能,善于采纳臣下的谏议,是一个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据说在宋仁宗驾崩时,百姓自发停市哀悼,乞丐也不例外,噩耗传到北国,辽道宗不禁哀叹:他老人家竟然走了?宋仁宗是个好皇帝,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宋朝的皇帝不说个个贤明,但对待文人那是出奇的好。我们知道,经过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宋朝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重文抑武,皇帝与文官共治天下,皇帝的圣旨也要经过文官系统才能能生效。在整个宋朝有昏君,却绝无暴君,臣子犯了错,通常也就是罢官贬职,即便触怒龙颜也很少有杀头的。因此在宋朝,文官犯颜直谏,敢和皇帝叫板,使性子,屡见不鲜。这与明清皇帝生杀予夺,独裁专制,那是大相径庭。因此文人士大夫在宋朝的日子那是最好的,不仅地位高,而且一旦为官待遇也非常优厚。
所以文人是爱宋朝的,而在宋朝鼎盛时期的仁宗时期,更是文人士大夫向往的,而这恰恰才是施耐庵要从宋仁宗写起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水浒传》我们通常认为写得最精彩,最传神的是108将轰轰烈烈的一个一个走上梁山的那个时期,好汉们一个个快意恩仇,该出手时就出手,让我们看的非常痛快,过瘾。但水浒最触动我们心灵的却是最让我们扎心,最让我们揪心的招安。招安在今天看来似乎是软弱、向封建势力低头、安于现状的奴才行为。但这样认为我们似乎超越了时代,也不是作者的初衷。
作者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祖籍应该在今天的江苏,为躲避战乱而作《水浒传》。因此作者创作水浒的背景是元末明初这两个时期。对于这两个时期,社会环境虽有区别,但对待文人可以说都不咋地。先说元朝,元朝虽然也尊孔子,可科举却是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因此对文人并不重视。元朝的皇帝虽然入主中原,但还是保留了相当多的蒙古游牧习惯,尚武并不崇文,更为可气的是元朝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为一等、二等,汉人(北方汉人)、南人(南方汉人)为三、四等。而作为南人的施耐庵,特别是在元末社会烽烟四起,动荡不安,其内心感受就可想而知了。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按说再也不是末等人了,政治也比较清明,但是朱元璋严刑峻法,不仅废宰相而专制,轻视文人也是广为诟病的,对于文官的谏议不满而使劲羞辱甚至诛杀的事没少干,这都有史可查的。面对朱元璋那个时期,施耐庵也许刚开始还满怀憧憬,最后肯定是失望不已,否则也不会满腹才华,隐居不仕,闭门著书而已。但作为文人士大夫,施耐庵是希望被尊重的,也希望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可面对现实,却又充满了无奈。因此宋仁宗时期是文人向往的时期,也是作者向往的时期,《水浒传》从宋仁宗开始落笔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一憧憬。有传说施耐庵每写至宋江招安无不落泪而泣,我觉得虽难辨真伪,可这确是作者真实的内心情感。《水浒传》在开篇写宋仁宗是在嘉佑三年三月三日起始,但是历史上三年后于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驾崩,是巧合吗?不,是与宋江招安一样令人悲兮!悲哉!
因此,因为是宋朝,因为有宋仁宗,宋江才会选择招安。宋江的招安很扎心,但只有从宋仁宗写起,宋江的招安才是应有之义,也才那么自然,也才让人不禁泪下,这也是作者开篇从宋仁宗写起的出发点。
宋仁宗是我发布水浒系列评论的第一篇,也是我写《水浒传》评论的引子。欢迎大家点击持续关注我的头条,我将在后面的评论篇章中一一为您揭开《水浒传》中不为人知的密码,敬请期待我的下一篇评论《<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穿越的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