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之我见

记得是在小学时在连环画上读到“孟母三迁”这个故事的。也没有大人再讲过,然而这个故事却深印在记忆里。及至长成,读到——“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不觉中脑海中自动就浮出了当年读到的连环画。当时就想,“这个妈妈真不错,只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就搬来搬去的,也不嫌麻烦。”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故事又有了新的解读: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生活的环境竟是有着如此巨大的关系。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指的是人与人的交往相处,而往往忽略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

“居移体,养移气。”人所处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视野,他的谈吐,他的处世态度……环境之于一个人的影响在此时,让我不由一惊。

在近年来,这个故事又回到了我的视线里。起于我尝教学生吟诵《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又从水底浮了上来。

此时的我眼中看来,环境竟成了背景,孟母的形象呼之欲出。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开始,而模仿的对象是从最亲密的人开始。当身边最亲密的人疏远时,孩子才会转而模仿他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所起到的作用,就象根扎在泥土里一样,不停地生长,不停地蔓延,不停地粗壮。

孟母三迁中,看似孟子被身边的环境在影响着。当他“学为丧葬”、“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学为买卖屠杀之事”、“行礼跪拜,揖让进退,一一习之”时,其实都是孩子天性中的“好玩”。相信此时的孟子也和所有的孩童一样,嬉戏于游戏之间,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思想在里面。真正在影响他的,并不是他的环境,而是他的母亲

大抵孩子在懵懂未知时,事物的好歹还是无从区分的,父母要教习他辩明是非,分清界限,树立榜样。

孟子的母亲,在整个事件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对孩子殷切的期望,并且拳拳以教之。从“子不学,断机杼”上可以看出,孟母其时对孟子的教育态度,是希望孩子能看到母亲的努力,唤起他自我对事物认识的价值观。

在孩子的内心中找动力,让他自觉地学习。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付出,仅只是一种手段。

不简单粗暴地把孩子“交”给环境、“交”给学校,而是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成长。我觉得这才是孟母成就的地方。在母亲的身上,孟子所认识到的,远胜于环境所影响到的。

麦芽成立伊始,一直希望能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坚持让学生和志愿者之间产生交流,是麦芽的首要行为。

就如同:麦芽的春秋游,组织学生去到大学,不是简单地浏览,而是招集志愿者,和学生们做一天的陪伴。

又如成立“小记者”,对所接触的大学生进行采访。

花卉社的社员不仅是种花,而是在观察。她们需要每天写“观花日记”来记录花儿的成长。

冬夏令营里,最让学生津津乐道的绝不是课堂,而是志愿者。在那短短几天里,学生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 ……

各种的例会、派对、活动里,不是麦芽在给予,而是学生一起来创造。

麦芽希望每个生命都能长成自己的样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影响更直接的了。从生命当中汲取、吸收、筛选、学习,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