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坝,江南的都江堰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正如中国很多商贾文化繁盛之地一样,徽商的成功也是被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生活窘迫的现实给逼出来的,那些背井离乡的徽州人,有的通过徽州古道走出大山,有的便从渔梁坝码头启航出发。
渔梁坝,1400年前古人智慧的结晶,被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誉为“江南都江堰”,它不仅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拦河坝,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渔梁坝的兴旺历来也被视为徽州兴衰的标志。
渔梁坝和江边的渔梁古镇,古坝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历经千年沧桑。
渔梁坝在徽州古城东南2公里处的新安江支流练江之上,如果要拍摄渔梁坝的全景,可以从徽州古城北门经太平桥向西。
沿着江南往太平兴国寺方向前行,可见高岗上的国保长庆寺塔,一座北宋年间的古塔。
过太平桥后沿着公路大概走1.5公里,便左转上土路,路有点窄,但行车没问题。
没有观景台,也没有指示牌,大概在这棵树这里,便是土坡的最高处,也是俯瞰渔梁坝的最佳位置。
当你去到对面渔梁坝古镇,或者站在坝上,其实并不能看到全景,但在这里一览渔梁坝及渔梁古镇。
渔梁坝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解决的上流蓄水灌溉、航运和下游的水患。
对岸徽派建筑白墙倒影,徽州村镇是中国民居特色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
可以远眺太平桥,这是古歙三桥(太平桥、紫阳桥、万年桥)中的代表,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十六孔拱形石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土路继续前行,便可见到古歙三桥中的紫阳桥,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桥体量也挺大,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九孔拱形石桥。
过了紫阳桥,左转便进入了渔梁坝景区范围,说起来渔梁坝其实是个收费景点,门票30元,不过只要你不从停车场处进入,从其他地方进入都是无需门票的。
渔梁坝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它还包括江边的渔梁古镇,渔梁镇依江而建,历史上因水运而繁华。
说是古镇吧,其实也就是沿江的一片老街,镇上还有一间渔梁坝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座徽州祠堂,名为崇报祠,为缅怀修建渔梁坝的有识之士而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里面有几块石碑以及简陋的图文介绍。
古街中部,可见古老的百步石阶,宋朝所建,为徽州水埠中最高最宽的货运通道。
渔梁坝,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
秋冬枯水季节,坝底裸露出江底的乱石。
这条全长138米的堤坝横截练江,全部用上吨重的条石垒砌。
条石与条石之间有类似榫卯的结构,这个被称为燕尾榫,防止坝石被江水冲走冲毁。
本地村民在坝间江水中洗净蔬菜,千百年间,渔梁坝就与当地人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冬日暖阳中,枯水的渔梁坝也成为了村民们的晾晒场。
趁着阳光不错,也来修一修船底。
小船悠悠停靠在千年古坝,昔日的繁华早已成为云烟,无数的徽商从此走过,从渔梁坝平静的渡口离开徽州,到外面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逝去的是年华,不变的是光阴。
渔梁古镇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没有了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也没有了人头攒动的车马喧嚣,一切归于平静,其实这样也好。
“先有渔梁坝,再有渔梁镇”,坝为水中之梁,有梁蓄水,则有鱼可渔,渔梁坝的叫法大概由此而来,渔梁坝是国内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渔梁镇是因水运而繁华了千百年的古镇,今天的渔梁坝,虽然成为了一个历史景点,但依然保存着历史真实的痕迹,不浮夸不造作,依然是渔梁人世代生活着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