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浙江深山里的“聚绿园”,是每个人心中的桃源清梦

本期文章由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

赞助发布

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位于浙江漓渚镇,是首批十五个国家级试点单位之一,下辖棠棣、棠一、棠二、红星、六峰、九板桥六村,建设面积16.7平方公里,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通过建设“千亩花市、千亩花苑、千亩花田”三个千亩项目,着力打好“美丽经济、田园生态、乡愁人文”三张牌,擦亮“花木集群看漓渚、国兰文化看漓渚、全域美丽看漓渚”三张金名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我省“三农”转型发展探索出一套可推广复制的新型生产生活方式,为全国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浙江样板。
以下为本期文章
温州聚绿园位于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内岙村,被评为浙江省盆景艺术文化示范园。
小编慕名而去,到达目的地,见此园三面环山,前有溪流,隐在山林深处,融于四周山景之中。
恰逢朝霞初升,在山岚的笼罩之下,立于山野农家,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恍若闯进了一场桃源清梦。
正是多雨时节,晨雾缭绕,有鸟雀叽叽喳喳飞过,栖于绿枝头上,见人近前,转而扑扇双翅飞入深林。
一幅山水写意画,就这样,跃然在我们眼前......
满眼所见皆为绿,我略微揣测了“聚绿园”的取名之意。
古语有诗,林鸟丛鸣山河美,万木幽深景翠微,但惜植护百年计,福泽子孙莫荒颓。
“聚绿”之意,并不是要把世上万千的绿尽聚于此,而是大自然赠园主一片聚绿之地。
这样一处宝地,有着自然的馈赠,天然的景致,目之所及皆为景。
而将“景”升级为“园”,是成为盆景园的第一礼序。
进入园内,一眼便可以看到高高的石坊矗立,整个园子以三面青山作围墙,显得广阔大气,这留白的境界,是园主对自然的提炼。
园中亭台楼阁,一池绿水潺潺,静铺在小巧精致的石桥石亭之下,站在石桥上俯看池中,数条锦鱼畅游其中,悠然摆尾,划出一圈圈的涟漪。
更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一条条青石几案上的盆景,有松,有柏,有梅等等不一而足,令人目接不暇。
松柏则虬枝峥嵘,梅则暗香扑鼻。
经廊经亭,随处可见文人墨客之楹联。其意有写景,有写为人处世,有舒其怀。
其字则有书法精湛之书法大家所写,如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刘广运,章柏年,马亦钊等。
由此可见主人对书法的热爱之心。
园主谢仁洗的童年在乡村度过,让他有着和他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与审美情趣。
你能感受到园内景观,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用心,可见主人对聚绿园付出了不少心血。
一个闲情栖居的庭院,一条充满野趣的小径,像脉络一般,把庭园的各区域和景观串联一体。
小径不必通幽,单是行走其上,内心已怀风景,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园内的盆景,于阳光下,显得格外肆意,又出奇的安定,就像一位隐士守着古老屋檐,一座墙院,即便他哪儿也不去,却身在天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如此一圈下来,颇具凌乱而富有生机的野趣之态。野趣是一种生命绽放的最佳状态,野趣是一种生活情趣的最美感觉,而此园就有大气自然的美感。
一阶,一石,皆风景。
一草,一木,皆幽然。
谢仁洗如今已七十岁,本是务农,后遇改革开放,就走上了从商的道路。
他酿过酒,做过兔毛生意。一路摸爬打滚,最后从事皮带皮革制造,开办皮塑制品厂,经过多年业务扩展兼并,小有成就。
谢仁洗从小热爱盆景园艺,很早就开始收集各种松柏,杂木等盆景。
多年来收藏不少,独赏可惜,便动了心思。
1997年,他将自己这些“心头好”聚集,投资建设了一处盆景园,取名“聚绿园”。
经多年细心照料,多方收集,发展成了现在的规模。
现今,整个园区占地七千多平米。园内,光松柏盆景便达到一千多盆,杂木类盆景亦有一千多盆。
谢仁洗的盆景作品曾多次参加盆景展,并获奖颇丰。
此外,园内还栽有各类花草百十余种,一整年皆呈一派郁郁葱葱之态。
小小的庭院,随着四季的更迭,也能带来不同的景致。
“聚绿园”不止是供盆景爱好者观赏的地方,更是平阳县诗词楹联学会创作基地、浙江省县市硬协创作基地、内岙村文化礼堂盆景植物科普园等。
这里不仅是“聚绿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之地”,还经常有儿童来学习植物知识。
谢仁洗先生虽只有小学文化,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学习道路上,喜欢事事亲力亲为。
《闲情偶寄》曾说:“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
养好一盆盆景,也必须亲力亲为,见证它的每一次变化,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
喧嚣尘世中,无论已有成就,还是碌碌无为,大多数人,或找不到自我,或寒冷孤寂,无法平静度日。
如果有这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坐门槛上,看瓦屋栖息的飞鸟,看庭院树梢高过墙檐,看蒙蒙细雨中的盆景。
回归放松、愉悦、自在、闲逸,回归自然最本真的自我,才能悟得心绪安宁。
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在这样日常的片片闲情中获得。
谁人不向往?愿大家都能有间庭院,安顿己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