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历代医家经典名句!
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一针二灸三用药”,在传统医学中艾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运用,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中一门辉煌的组成部分。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现代艾灸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追崇,让我们一起来鉴赏和学习历代医学家们对艾灸的经典总结吧。欢迎灸友文末补充。
33.“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中医艾灸 29个语录让你知道艾灸的奇特
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艾灸养生保健,中医艾灸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古代,医者们经过反复验证,最终确定了艾草治疗疾病的效果最佳,开始广泛使用。随着中医的发展,现代艾灸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能防治的疾病也更多了。
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3.《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跪灸”一周,爽气一年!修复膝盖、引血下行、大补肝肾、减去赘肉!
跪灸,将跪坐与坐灸合二为一
所以,我们必须确保双脚的气血充盈通畅,这样全身的气血才能周流正常——神医扁鹊说过“脚之气血雍滞不行,则周身之气血亦不宜通”,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
1、坐灸垫比较柔软,贴合膝盖曲线,跪上去后,整个膝盖周边区域都能灸到,单次艾灸面积大;
2、坐灸垫的设计决定了它既能充分燃烧艾条,保持强劲火力,又能控制温度,均匀透热,在防火防烫的同时,让艾热透达膝盖,充分艾灸;
3、坐灸垫使用方便,在跪灸的同时,不影响看书看电视,劳累一天回家后直接跪灸,非常轻松。
跪灸的五大益处!
01、跪灸:修复膝盖!
02、跪灸:引血下行!
膝盖就好比心脏与双脚之间的“中转站”,气血要送达脚部,必须先经过膝盖。可想而知,当膝盖区域的经络堵塞得连自身气血都供应不上了,又何谈它的“下一站”脚呢?
03、跪灸:大补肝肾!
04、跪灸:减去赘肉!
05、跪灸:盘活全身!
搭配这些技巧,更高效!
哪些人,更需要跪灸?
腿:一身阴毒的大本营!如何借着中伏的天力,灸除3大阴毒?
阴毒有哪些危害?
1、湿毒
很多姐妹发现,自己明明不胖,但小腿却很粗,并且这种粗与肉肉无关,而是浮肿,严重者甚至一按就是一个坑。此外,她们往往还有肌肉乏力、步履沉重、不爱动弹等症状。
这是脾肾虚弱所致,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脾肾虚弱,水湿滞留,就会出现四肢及面部浮肿的状况,由于湿性重浊,故而,小腿浮肿最为严重。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俩一出问题,身体会怎么样,不用多说了吧。
2、寒毒
有些姐妹一年到头双腿寒凉,以膝盖为分界点,大腿稍微好些,小腿就严重多了,并且,越往下越凉。
腿寒的危害极大,除了大家熟知的“老寒腿”,还会招来以下疾病:
妇科疾病:小腿寒凉,就会血瘀,就跟“冻住了”一样,气血就难以下行,就会转而瘀滞于盆腔,形成肌瘤囊肿。
心脏疾病:腿部静脉回流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缩,寒主收引凝滞,直接影响小腿肌肉的收缩功能,导致静脉血难以回流到心脏,长此以往,极易诱发心脏病。
累及全身: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脚根),且脚跟为“四根”之本。小腿寒凉,就会影响腿部与大脑之间指令的传导,继而累及全身健康。
3、瘀毒
瘀毒主要指瘀血。
小腿地处肢体末端,距离心肺太远,气血运行最受影响,最易发生瘀滞,静脉曲张就是小腿瘀血的最直接后果。
静脉曲张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会导致皮肤溃烂,变成“老烂腿”,还易发生肺栓塞,带来生命危险。
三、阳气不足、阴寒积聚,必须艾灸!
《黄帝内经》曰“阳化气,阴成形”,人体的垃圾废物必须借助阳气的气化功能才能排出体外。一旦阳气不足,不能及时气化,这些垃圾废物就会成为阴毒滞留体内。
所以,中医认为,从人体病理来说,凡是成形的疾病,都是阴性的,最常见的就是妇科肌瘤。为什么妇科肌瘤术后总是复发?因为手术不能改变患者的阳虚体质,只要阴毒存在,妇科肌瘤就永远不可能根治。
阴阳相克,治疗任何阴毒导致的疾病,或者预防阴毒酿成疾病,都必须扶阳气以化阴寒,其治本之道在于:扶阳、散寒、逐瘀。
这时就要用到艾灸了,艾灸具有扶助阳气、祛寒除湿、活血化瘀等功效,作为“天下扶阳第一方”,它是祛除阴毒的不二之选。
艾灸时,艾火的热力和药性层层推进,循经感传,直达病灶部位,使得施灸区域乃至所波及的经络,由浅至深形成一个热环境,促进各种阴毒等病理产物消散排出,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此外,艾灸还能激发正气、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从根本上调节阴阳,消灭疾病形成的隐患,达到防治未病的保健效果。
四、女人不灸腿,灸了也白灸
全身皮肤中,小腿的薄度排第三,可以像嘴巴一样“吃药”,加上小腿面积大、血管多,故而艾灸见效特别快。
而且,人体是个圆,腰腹是上半圆,腿是下半圆,单灸腰腹,气血只能在上半圆局部打转,不能形成完整循环。现代女性身体大多寒湿,或上热下寒,更需灸腿改善。
在艾灸界,也有“女人不灸腿,灸了也白灸”的说法。
小腿穴位有很多,一般而言,灸除小腿阴毒,建议重灸5穴:
1、足三里:增强脾胃的运化生血能力,脾胃差、体虚必灸!
2、阴陵泉:属于脾经穴位,祛湿必灸!
3、三阴交:通调脾、肝、肾,妇科疾病必灸!
4、太溪:滋生肾水,全身最补穴位,不孕、肾虚、月经量少必灸!
5、复溜:调节肾经的枢纽,专治水液代谢失常及活血化瘀的要穴,血瘀必灸!
大家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轻轻敲打按揉小腿,一旦发现结点或痛点,就在那里重点艾灸,也就是说,直接灸阿是穴,不必照本宣科。
此外,在艾灸前,先用热毛巾敷小腿,然后涂抹铂艾艾草精油轻轻按揉,艾灸效果会更好。
五、中伏灸小腿,有4大好处!
1、祛除阴毒
通过增强小腿阳气,守住阴毒入体的通道,并将陈年的阴毒气化驱逐出去。此时加灸涌泉这一“排污口”,瘀积的毒素就能下行由它排出!
2、引火下行
有些姐妹灸后易上火,而灸小腿可以把上半身的火气引到脚上,清降虚火,使机体上下寒热保持在均衡状态。
3、养元滋阴
小腿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灸之可以滋阴,上热下寒的姐妹一定要多灸三阴交、太溪、复溜,在滋阴的同时,还能同调肝脾肾三脏,补益一身元气!
4、改善体寒
有些姐妹即便在烈日炎炎的三伏,用手触摸腰腿臀部的皮肤,也是凉的,双脚更是如此。艾灸小腿有助于加速气血循行双脚,改善双脚冰凉的状况,并且艾灸本就是补益阳气的,整个体寒症状都能得到有力缓解。
根据反馈,那些正在做三伏灸的姐妹们,很多都已收到了效果。当前正值中伏,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排出阴毒效率最高的日子,姐妹们一定要借助中伏的天力灸除阴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艾灸的现代应用
实践证明,艾灸不但可以治疗疾病,没有生病的时候也是可以艾灸的,坚持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让人的身体更加强壮,以抵制病邪的侵袭。《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强人体的血液循环,除了这些,还能调整人体内分泌,从根本上改善人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气益血,协调脏腑,从而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可以经常使用艾灸,因为中老年人的阳气逐渐衰退,身体越来越差,可以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提高精神力,效果非常好,中老年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哦!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艾灸足三里可增强人体脾胃消化功能、常灸肺俞和增强肺的功能,并可预防感冒和肺结核。常灸气海,可以补气。常灸大椎、关元、命门可以壮阳等。常灸膏盲,则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结语:中医艾灸只是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艾灸对人体的好处有很多,从上文的语录中就能看出古人使用艾灸,受益是多么大了。小编整理了这些艾灸语录就是希望大家能更加了解艾灸,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艾灸防治疾病。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
河北唐山丰润区交通医院,064000 牛玉东
前 言
我出生在针灸世家,从小目睹父亲用针灸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父亲治病独树一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九九六年我读了刘洁先生的《太乙神针临证》录之后,对灸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临床上以温和灸,隔姜灸,直接治好一批中西药几近无效的疑难病,其中有闭经(产后大出血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前列腺等。因效果出色,病人喜悦,所以我对灸疗的研究信心倍增。
二〇〇一年的春天,我治好了两个危重病人,使我对灸疗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一个是一位79岁的老太太,在十多年的糖尿病,又合并了肾病,头面四肢浮肿,胸水,腹水都有了,气息奄奄,浑身无力,已不能进食水,输液都有输不进去了,六脉细若游丝。当时病人家属问我还有办法没有,我说,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下,就是直接灸。当天下午即做灸疗,我当场捏艾炷,先灸腹部,取了三个穴,分别是水分,右天枢,气海,先用麦粒大的艾炷,逐渐过渡到黄豆大的,最后用莲子大的。一直灸了三个小时。之后又在右足三里直接灸了半个小时,艾炷也是先小后大。当晚,病人有了食欲,吃了一碗稀饭,一个鸭蛋,大小便也解下来了。次日病人可以坐着吃饭,此后我又开了一些汤药,水肿在半个月时慢慢退去,病人体力好时可以从二楼下来散步,此后病人又活了二年半。另一个病人是一位37岁的中年男子,重感冒高烧十天不退,大量输液(用药不详)体温也只能是暂时下降,降而复升,体温总在39度徘徊,病人本来就是干瘦体型,在加上八天未吃东西,面容枯瘦,站立不稳,到县医院验血,诸多指标紊乱,本县医院拒绝收住,家属求助与我,我看完病后,先为其井穴厉兑(双)足窍阴(双)刺血,后分别取身柱,中脘直接灸,艾炷先小后大,由麦粒大逐渐过渡到莲子大,共灸了三小时,当晚病人食欲大开,睡眠香甜,体温徐徐下降,三天后体温正常,又吃了三付中药,一周后体力完全恢复,至今身体健康。
这两个病例让我认识到灸疗不仅可以治慢性杂病,而且也可以治急危重症,真有古人说的起死回生之效。因此,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将超星数字图书馆内所有关于灸疗的书仔细读了一遍。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灸烟如何排除?如何减少灸疗时的疼痛?灸疗的最佳火候怎样把握?如何在灸里加针?如何处理灸后的排病反应?灸后如何调养?结合书上所学知识,我冥思苦想,反复在临床验证,最后这些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鉴于此,不少同行鼓励我把心得体会写出来。于是,我将多年学习实践的总结一下,为挽救频临失传的灸疗,为了天下苍生少受乱用药的危害,现不揣浅陋,将《真灸》写出来,以供同道参考,为水平有限,谬误难免,敬读者批评指正。
2008年2月27日牛玉东于唐山
历代名医对灸疗的赞誉
1.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用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唐.孙思邈
2.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 ――宋.窦材
3.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明.李梃
4.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病得火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虚人者。以一灼谓一壮。以壮人之法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谚云"火有拔山之力"岂虚语哉。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灸矣。――明.龚居中
5.灸能散寒除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明.张介宾
6.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温,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驱百种病邪,起沉疴之躯为康寿。――明.李时珍
7.痰饮痞积,等证宜灼艾。凡胸腹中有痰饮,有积有痞,或胀或痛,或酸或嘈,或吐或泻,一二证,时止时作,经年不瘥者,急须猛意以图全愈。毋候他日别病相加,掣肘莫措.然治之之法,则灼艾先而药石饮。盖灼艾之功,远逾草根木皮万万也。灼艾后,唯第饮食为首务,不可饕餮厚味,致伤胃口。 ――清.吴仪洛
8.隔物灸不如着肉灸。――近代.赵辑庵
灸法不兴八种原因
(1)《内经》论针灸,针居十之八九,灸不及一二。《难经》不言灸,《伤寒论》则将灸疗局限于治疗虚寒症。
(2)施救时有烟雾,且施救一般较针刺费时费事,一些医者未能以治病为重,固其不方便故舍灸用针刺。
(3)灸疗似乎不像针刺那样显得有技术性,似乎谁一看就会,有些医者不屑于用灸,视灸为小术,岂不知简单的灸疗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力挽狂澜,可以以柔克刚。
(4)许多针灸治疗学著作,言及某穴的灸量,多定主“灸3-5壮”,或“温灸5-15分钟”,如此轻微的灸量,若治些浅易病症或许尚可,若治大症,顽症则恐无逾病之期。如果缺乏经验的初学者,准此用灸,便无此体验灸法的伟效,自然就会放弃使用灸法。
(5)灸疗的见效期较长,有的一至两个月见效,有的三个月至半年才见效。
(6)对灸疗后出现排病反应,有些医生自己都拿不准,以为是灸疗加重了病情,所以不敢继续用灸。
(7)医者对灸后调养重视不够,以致于灸后对病人生活起居饮食等细节方面疏于管理,最后功亏一篑。
(8)医者自己并不自灸(直接灸6小时 以上的温灸),没有亲身体验。灸法的好处是没亲身实践的人永远不会知道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继承和改良
笔者在学习前人灸疗经验时,参阅了大量关于灸疗的书籍,受感触最多的三本书分别是《扁鹊心书》,《太乙神针临证录》,《马氏温灸法》。其中《扁鹊心书》对于重灸不治大病,危症讲得最具体最实际。《太乙神针临床录》的养生保健篇,寻灸气海,关元治病保健的原理分析得最清晰。《马氏温灸法》对用温灸盒治病的火候和方案安排得最巧妙。所以治大病危症以重灸为主,治慢性病杂症以温灸为主。把大艾炷视为大火,武火,把温灸盒和麦粒灸视为小火,文火。治大病危症以武火为先,逐渐过渡到中火,小火,最后以小火收功。在实际临床上,二者没有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补益。
对《扁鹊心书》中窦材灸法的改良,一用催眠药(常用安定片或舒乐安定等)替代睡圣散,在灸疗前半小时先让病人服下15-25片安定片(2.5毫克每片),等病人睡下后,再开始灸疗。二用较大剂量的局麻药注射液(常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普鲁卡因)(每穴注射量每次大约10毫升式)注射到灸穴上,待完全不痛后,先用大艾炷灸,之后逐渐缩小艾炷体积,大约两小时之后可以酌情再注射一次局部药,重新再用大艾炷灸。当然根据病人的耐受性和灸感的传导情况,打一次局麻药也有许多人可以坚持灸六七个小时。
在应用马氏温灸法时,笔者依据病人灸感的传导速度和范围适当加入中药来宣统脏腑,疏通相应经脉。同时也可以按照经络祛病法(下文详述)针刺相应的经穴,原穴给病邪出路,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笔者依照大灸疗法(此法载于《岳美中医案》中)和马氏温灸法,创造了一种九宫灸法(下文详述)。九宫灸法对陈寒痼冷,久病体弱的病人非常适宜。
艾灸抗衰源流
在《黄帝内经》中,就初步记载了用灸法治疗老年性疾病。古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养生保健理沦的指导下,逐步将灸法用于抗衰防老。我国在唐宋时期.十分祟尚灸法防病冶病与保健抗衰.至此艾灸保健防衰已经盛行。
(一)艾叶在抗衰中的作用 《孟 子?离娄》云:“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足见古人对艾灸治疗慢性病以及延年益寿的研究及重视.艾叶味苦,性辛温.入脾、肾.肝三经。陶弘景《本草经集 注》称艾叶捣烂可以治百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作用有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 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康泰,其功亦大矣”,即艾叶可温补虚衰之肾阳.温通郁滞之诸经、祛除病邪、延寿缓衰,此为后人研究,应用艾灸延缓衰老提供了 重要依据- 艾叶有气味芳香.燃烧均匀.火力温和、热气透达.来源广泛、制备容易等优点,是选其作为抗衰灸材的原因之一。 我国悠久的保健灸的历史,足以证明艾灸在抗衰方面的作用。它通过温补人体阳气.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达到调整或增强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祛病延年、强身壮体之目的, (二) 历代艾灸抗衰研究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灸法在摄生保健、预防疾病、抗衰方面的应用,并积累了了许多以灸法壮元补虚的成功经验。 古 代医家多选用任脉的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督脉的命门.大椎、百会,膀胱经的膏盲、肾俞、志室,胃经的足三里,胆经的风市.绝骨等穴灸之,均有补肾填精 助阳的功效:其中以脐及脐周围诸穴施灸最为常用;《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云:“气诲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力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 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矣:”〈玉龙经、〈针灸资生经〉也要求脏气虚惫、真气不足时灸气海。气海穴位于脐下,灸以培元固 本;关元亦在脐下,宋代窦材〈扁鹊心书〉尤为推祟单灸关元或与脐下.脐周穴位同灸来防病益寿.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晦.命门.中脘,虽末得长 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窦材还以自己及他人的艾灸保健延缓衰老的体验来强调其作用:他讲;“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 六十三时,因扰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得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 由于疾病加重衰老,而衰老又更易罹患疾病,故古代医家对使用艾灸防病冶病.保健延衰十分重视,早在唐代,就已使用灸法摄生保健.强身壮体.顶防疾病。在与 衰老有关的老年性疾病当中,中风病的发生率很高,并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古今皆然,所以历代医家对艾灸防冶中风之论述尤详。〈圣惠方〉曰:“凡人 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盾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起下火,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 四风池穴,五三里六.六绝骨穴,七曲池穴……,依述灸之,无不获愈。”此用左右配穴法,以胆经及阳明经穴为主灸治之。《针灸资生经》则另有别论,不讲究配 穴方法,但注意取穴方法和施灸顺序,还强调要求施行瘢痕灸,进行恰当的灸护,指出,“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尤忌右尔。若得此疾后,风药 不宜.常今身上为灸疮可也,最忌房室,如能如修养,方能保其无。-若灸则当先百会、囟会,次风池.肩龋、曲池、合谷、环跳.风市、三里、绝骨,不必拘旧经 “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但按酸疼处灸之,若两旁灸亦佳.但当自下而上灸之。”《针灸大成》则要求在出现中风先兆而尚未中风之时就应及早用灸法进行保 健顶防,以得康健。 保健延衰之灸法,古代医家在灸量、灸时、灸程、灸质等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 灸量方面,《扁鹊心书》云:“人至二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剖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即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灸量。但古代 医家对艾灸抗衰的灸量多无统一要求,不同的人及不同穴位,往往灸量大小不一,如前述内容中,有灸二百壮的,有灸二十一壮的(《玉龙经》云:“灸膏肓,二十 一壮亦无妨.”),也有灸五百壮.千壮的,也有不作具体要求的。一般因年龄而定或以各人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灸时方面,有常年灸的,有在春夏之交灸 的,有在出现异常状态而即时灸的,也有在农历每月的固定时日及时辰施灸的。后者实即按月之圆缺变化而择日施灸以保健延衰.含有时间灸法之义。因人之生理节 律与日月相应,在农历月初之时施灸.正值月亮由缺向圆变化.即所谓“月始生”,《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此时施灸,可充 分利用或强化人体阳气生长、经气渐旺的生理节律之优势.因势利导,以扶正祛邪,提高艾灸抗衰之效应,此属节律优势灸治法。在这一方面,著名针灸专家承淡安 所编《针灸杂志》第四卷第七期载有“仙传寿灸法”,对其沦述颇详:“取涌泉穴,每月初一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时灸,每逢艾灸时,艾团如小莲子大,如痛则 除之。姜片用与不用,随人自便。均至知痛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壮,初二日灸七壮,初三至初七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 灸程方面.多无具体规定,有每月中灸7天为l疗程的(如上);有每年只灸一二次的,如《针灸资生经》云“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之”;有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的,如此种种,自当灵活把握。 (三)神阙、足三里在艾灸抗衰中的作用 《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脐.即为神阙,又名脐中,为任脉经穴.神阙为主命之根蒂,为元阴元阳系结的部 位,为中医丹田所在部位之一,有人将《难经》之“脐下”理解为脐的下部,即脐的深部,认为丹田应在神阙穴的深部。神阙与元气,主要是与肾阳至关密b0。年 老体衰,肾阳不足,经脉失却温煦,必然会影响到神阙乃至丹田,即影响至元阳所藏之所,以致外邪易袭。又因脐为九窍之外之另一窍.神阙穴居之,与丹田相通. 张罩岳在v大宝论'中云:“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晦,即为命门也。”他把脐、丹田、命门从生理上联成一体,意在言脐之重要,并强 调:“先天之命门者,由此而受;后天之命门者.由此而栽也,……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言之气.实指阳 气,主要是肾阳。且神阙与藏先天之精的两肾命门有联系.而衰老由肾衰为始,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又为其主要机理,故艾灸神阙,以培益肾阳.温补下元,尤为得 法。 历代医家对神阙施灸延衰保健倍加推。-如《医学入门》、《针灸资生经》的“炼脐法”.“蒸脐法”、“鼠粪灸脐法”等,均是对神阙穴施灸以延衰保健之应用, 收到“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百病顿除、益气延年”、“灸无不验”之卓著疗效。《类经图翼》说:“在神阙穴隔盐灸,著灸之三五百壮,不唯愈疾,而且涎 年。”对于老年入,灸神阙穴可放病治病以延衰。宋代于执中《针灸资生经》引《铜人经》语云:“近世名医遇人中风不省,乞灸脐中皆效,……。有一亲卒中风, 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午余八十。”说明神阙穴灸之,不但对中风者起急救作用,还能使其长寿。《针灸大成》云”……脐中灸百壮,主腹中虚冷.脏腑泻痢不止 ”,对老年肾阳亏虚.火不暖土之泻利有良效。所以,神阙是温阳补虚的最佳六位之一。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又是其下合穴之一。是补脾培本之要穴。一方面.衰老与脾胃有关,即如《素问?上古天真沦》所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 坠”脾胃为后天之本,艾灸足三里可补脾益胃.充实后大,防止早衰:另一方面,艾灸足三里又可补虚培元.助阳生长。 《针灸真髓》云: “三里养先天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千百年来,足三里一直作为保健要穴而沿用不衰,据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东汉末年华佗就以足三里冶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唐代已盛行足 三里防病保健之灸法:孙思邈《干金方》记载:“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今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其中足三里即为主要穴位.宋代张 季明《医说》卷二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用灸足三里六方法预放中风:“但未中风时,二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胫上发酸.麻、重,良久方 解,此将中风之候也。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穴。”此足见艾灸足三里在防病保健方面之价值,难怪《外台秘要》告诫;'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炙足三里,今人气 上眼暗。” 消代;灸法心传;力倡”护阳宜灸”.强调:“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盖气者,阳所生也;保命之法,当以灼艾第一。”艾灸可扶阳.扶阳则延衰,延衰则长寿;因此,古今皆将艾灸作为抗衰的重要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