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成都 成都
成都 成都
赵建平||河北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喔哦,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从去年的某个时候,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两首歌。一首是李宗盛的《漂洋过海来看你》,一首是赵雷的这首《成都》。
真的是少年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听李宗盛的歌,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情爱,无尽的伤感。
而到了现在的年岁,才能听出歌曲背后的情怀。
赵雷的《成都》,也总在不经意间击中我的心房。听着听着,就魂不守舍了。听着听着,眼睛就湿润了。
从他远去成都读书开始,关注成都、牵挂成都、寄情成都,已经整整二十年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二十年未曾见面,但是一直在心里。
成都,是我二十年来藏在心中的一个梦。一直未敢成行,怕梦醒之后的无所适从。
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再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知不觉就真的老了。
成都,我来了。为心里的那份牵挂和向往而来。
拜水都江堰
当年,我们都是懵懂少年。同在乡镇中学读书,我们获取知识最好的渠道就是课外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被我们读的面目全非。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我清晰地记得,这是《都江堰》的开篇第一句。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的梦想都江堰。都江堰,对我们来说远在天边。
没成想,高考后,他考取了西南交大。都江堰,便近在咫尺了。
那年,我因为参军未成,又耽误高考,所以复读。这一年来,我们之间有上百封书信往来。
在这鸿雁传书的字里行间,我想象着大学的生活,想象着成都和都江堰的模样。
翌年,我考取江城某高校。江城,相较于书城,的确离蓉城更近了许多。
昂贵的路费,对于我拮据的生活费来说,就是天文数字。所以,梦想始终是个梦想,一直静静地躺在梦里。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在梦想的尽头,我时常拿这首词来开释自己。
去年,我微信他,我想去成都看看。他回我,随时欢迎。
到成都,先去都江堰。还是因为余秋雨的那句“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
站在鱼嘴分水堤上,他说,先来都江堰是高明之举。因为“古堰流碧”居成都十景之首。
历史悠久的都江堰,流淌着碧波荡漾的岷江水,几千年来依旧滋润着富庶的成都平原,使这里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每每在关键的时候,又为我们民族提供着庇护与濡养。
所以,余秋雨说她“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都江堰,不仅是天府之国的源头。也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载:“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如今的都江堰,依然无声无息地滋养着天府之国。无坝、无字、无言,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景点,它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大慈悲。
堰是一座碑,碑是一道堰,饮水思源,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天府之因带来了不尽福泽,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真可谓功高泽荫万代。
一门两禹,六字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因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万民的都江堰而不朽了。
回想战国时代,可谓名家辈出。什么“战神”白起、“兵圣”吴起,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都没什么了不起。在李冰父子面前,更是不值一提。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二王庙的这幅对联,就是后人对李冰父子的最高褒奖和感念。
问道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告别都江堰,下一个目标当然是青城山。
“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啊…啊…,勤修苦练来得道,脱胎换骨变成人。一心向道无杂念,皈依三宝弃红尘。”
这首歌把我们带回二十年前。那时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正热播,我们特别想知道白娘子修炼成仙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金庸大侠在《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侠客行》《书剑恩仇录》里,都提及青城山和青城派。
这让以梦为马,希望仗剑走天涯的我们,对青城山多增些许幻想。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在老霄顶老君阁,他对我说,雄秀险幽,天下四绝,青城独占一绝,青城叠翠也是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
青城山得名,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
唐代佛教兴盛,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
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
青城山的峪谷栈道、渊潭水帘、灵谷飞瀑、岩穴石笋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幅幻化无穷,令人神往的精美画卷。
青城山的特色,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这上天赐予人间的美景,想来是不能错过的。
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
后来,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
晚年自云:看山还是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眷恋之情。让我这个外乡人羡慕不已。
青城山的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东汉顺帝年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
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道家思想的注入,使青城山成为华夏大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双高峰。
如今的青城山,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被誉为“活的道教博物馆”“东方最神秘的神山”。
道不远人。两千年来,青城之幽,与道法自然不谋而合,有心问道,道不远矣。
下山路上,他对我说,你不是自称佛系青年吗?怎么会对道家的青城山情有独钟?
我何止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我在单位还因工作突出被评为优秀呢。
正如苏东坡,你能分得清他属于儒家,还是佛家与道家?
我心想,我喜欢青城山,根源不是这座山,而是心中念念不忘的人啊。
咳,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惜缘随缘吧。
杜甫草堂寻诗意
流行网络的“杜甫很忙”。书法界笑掉大牙的“杜甫能动”。课本中千奇百怪的“杜甫插图”。
这两年,杜甫在网上火的不要不要的。
作为文艺青年,来成都不到杜甫草堂,是说不过去的。既对不起成都,对不起杜甫,也对不起自己。
杜甫草堂,位于青羊区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今日的草堂,古朴典雅,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
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草堂为成都增色不少,也印证了成都是一座诗歌写就的城市。
历代诗人咏成都。在此留下脍炙人口名篇的诗人,名单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李白、杜甫、陆游、王维、司马相如、高适、岑参、孟浩然、白居易、元镇、贾岛、李商隐、三苏、黄庭坚、范成大…
这些诗词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还有“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当中,与成都感情最深,写成都最投入的,无疑是杜甫。
一千多年前,颠沛流离的杜甫来到成都客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成都,为这位诗人提供了无限创作灵感,留下了400多首诗作。
成都曾从历代上千首诗歌中,评选出最美十首,其中杜甫有五首上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写成都诗歌当中,最美的就是这首《春夜喜雨》。
这首诗最能代表成都,不仅是因为诗中所呈现的安宁舒适、温婉惬意的诗意成都,而且还是因为现在的人们和杜甫当年一样,对所生活的城市充满热爱,充满希望。
辗转过很多地方,总会有一些他乡成为故乡。
歌手赵雷在全国各地流浪,却对成都情有独钟。是因为成都慢悠悠又极具人情味儿和生活气息的感觉让他特别喜欢。
哦,我忽然突发奇想,赵雷是不是与杜甫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否则,他怎么会写出如此动人心弦的歌?
一首诗,一位诗人,一个草堂。让“草堂喜雨”成为成都十景之一。
无杜甫,就无草堂。无草堂,就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生情怀和千古绝唱。
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杜诗,之所以成为史诗,是因为那种“以民为本”的精神。
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历朝历代瞻仰杜甫,必来成都草堂。
杜甫草堂,我也来了。不管你信不信,我都是带着一腔真诚而来的。
丞相祠堂慨古今
杜甫最能代表成都的诗歌,还有一首,那就是千古名篇《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在此表达处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我能感受的到。
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一位诗圣一首诗,一位名相一胜迹。
我们在武侯祠,孔明塑像前。他对我说,蜀相诸葛亮,算是咱们山东老乡吧。
我对他说,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我还是在你家的《琅琊乡音》一书中读过呢。
当然,这本书最后他送给了我,因为我喜欢。
诸葛亮,在我们的印象思维里,那是智慧的化身,是神一样的存在,是年少时崇拜的偶像。
我们回忆起年少时光,也学附庸风雅,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成座右铭。
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感慨我们的青春不再。
岁月是最公平的。我们的青春不再,当年羽扇纶巾、潇洒绝伦的孔明,现在也只能任后人凭吊。
据说,这里原来是纪念刘备的昭烈庙,百姓偏要称它为武侯祠。
按常理说君臣合祀,违礼违规违制。但是,这不违民心。
懂民情,顺民意,才能得民心。被人供奉得再高,也仅仅是种形式,活在心里,才能不朽。
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如果,不相信历史总是人民写的,那就去武侯祠,读一读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就是清代赵藩撰写在武侯祠的攻心联。
据说,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
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的“攻心联”富有哲理。
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原来老赵的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
此联言简意赅,形式完美,不愧是武侯祠所有联语中位居第一的上品。
历史经常跟你开玩笑,不是吗?
攻心出自马谡,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
要不是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而痛失街亭,诸葛亮可能也不会“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流连忘返在锦里
他说,别在这里长吁短叹了,历史毕竟已成历史。到锦里转转吧,化感慨为食欲,让你爱上这里。
锦里,也就是锦官城,是成都的代称。
“拜武侯、泡锦里”。出了武侯祠,便是锦里街。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如今的锦里,是感受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称得上是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去过北京王府井、去过武汉江汉路、去过天津和平路、去过南京的夫子庙,走在这“西蜀第一街”,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锦里,就是吃货的天堂。在锦里,不去吃小吃就是最大的遗憾。
四川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具风味。锦里小吃街,将川内各地名小吃悉数收罗于街内,现场制作,现场叫卖,有的吃,有的看,真的好吃看的见。
各种小吃店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牛肉焦饼、黄醪糟、糖油果子、牛肉豆花、撒尿牛丸、酸辣肥肠粉、荞麦面、钵钵鸡、糖葫芦。走着走着就咽起口水来。
锦里街上的小吃口味地道,价格实惠,来锦里一定不要忘记品尝哦。
他对我说,成都人就喜欢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
名彰汉唐,街纳古今。功著三国,客聚五洲。
是啊,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景象,可以说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成都,这座城市有着惹人爱的一切元素,美食、美景、美女,特别是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将其悠闲、乐观、宁静、繁华又洒脱的独有特质,渲染得淋漓尽致。
也许等到你要离开的时候,才会发现“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绝不是自恋的夸耀。
记得,我回老家,探望他的父母。言谈之中,两位老人对孩子的思念都自然流露。这份舐犊情深,我能感受得到。
我劝他们说,成都是一个好地方,好不容易出去了,就不要着急回来。
恰巧网上都在转锦鲤。我就对二老说,我们都盼着鲤鱼跃龙门,我哥经过多年打拼,能够定居成都,那就像锦鲤一样一样的。
看到二老稍微有些释怀,我也有些释然了。看到他们的笑,历历在目的是他们曾经对我好,不禁又泪目了。
这次回老家,我带回来几本书。除了我编辑的,和收入我文章的,另外就是当年他送我的一套三本《徐志摩全集》。
这套书,在二十年前价值不菲。重要的是,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纯洁的友谊的象征,在我心里极为珍贵。我把他带回石家庄的新家,放在了书柜的最显眼处。
《成都 成都》,已是我系列散文的第四十篇,离结集出版已经非常近了。书名一直在酝酿之中,写完成都,我把书名就定了。
第一部散文集就叫《烟雨平生》,记录这些年的漂泊;第二部《心安他乡》,以寄托美好心境。
这座城市再美好、再留恋,还是要离开的。再好的朋友,也不能天天在一起,也是要离开的。
告别成都,还是赵雷的歌最能表达我的心境,我总感觉这首歌是为我写的。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赵建平 笔名:莒子,别号:公子剑,网名:闲云野鹤。齐鲁出生成长,荆楚求学深造,燕赵从军闯荡。携笔从戎十四载,转业河北审计厅。热爱文学,笔耕不辍,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杂志和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