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朝之后的2000多年,各种战争参战兵力远不如秦朝之前?

战国以前,由于各个诸侯国面积相对较小,加上当时处于全民皆兵的尚武年代,一有战事,从征兵到前线都更为容易筹集士兵及军需粮草,同时一场战争会直接影响国家存亡,所以各国都会尽力调集更多的军队。

以决定历史走向的长平之战为例。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郡,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韩桓惠王意图割让上党郡给秦国,用来求取秦国收兵。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谋划会后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企图联合赵国一起对抗秦国。

赵孝成王接到冯亭的信息后,先是与平阳君赵豹商议,赵豹认为不应当接受,认为冯亭此举意在祸水东引。赵孝成王于是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二人却主张接受,认为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十七城,这是大利。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以赵胜去接收上党郡,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防备秦军进攻。

赵国接受上党后果然引起秦国不满,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军攻占韩国缑氏和纶氏。次年,又令左庶长王纥率军攻占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入赵国,赵国军队则在长平接应,长平之战正是开始。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争,没有之一,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

赵国因为这场惨败失去了争天下的资格,而关于此战赵军的阵亡人数,秦、赵、韩、齐、燕等国官史都有提及。

《史记·秦本纪》:“(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史记·赵世家》:“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史记·韩世家》:“(韩桓惠王)十年,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夫子卒四十馀万於长平。”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立六年,秦攻赵……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武成王)十三年,秦败赵於长平四十馀万。”
《史记·六国年表》:“(秦昭王)四十六年,王之南郑。四十七年,白起破赵长平,杀卒四十五万。”“(赵孝成王)六年,使赵括代廉颇将。白起破括四十五万。”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各个诸侯国记载的都差不多的,八九不离十,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各个诸侯夸大,其实这里隐藏着一个先秦诸侯的记事传统。

《左传·隐公十一年》曰:“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这说明,在当时诸侯对国际性大事的态度是,该国前来通报就记载,否则就不记载了,无论战争胜负,都是如此。

战胜者和战胜者不通告其他诸侯,其余列国就不将此事记入史册,各国记录的赵军阵亡人数完全一致,显然是秦赵通告诸侯的结果。

既然连赵国都说自己丧师四十余万,跟秦军统计的数字并无出入,可见秦赵双方都认可这个战果。这个统计结果不应该被什么“逻辑推理”轻易推翻。因为推理者十有八九不熟悉战国军制和赵国国情,从而认为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数。

其实,战国后期的列强都建立了郡县普遍征兵制,国家制土分民,按户收税征兵,对户籍的控制力比后世王朝强很多。

诸侯国平时是以现役吏卒组成的常备军戍卫京师和边疆,战时征发各郡县的人士(预备役)扩充兵力,这叫“兴兵”。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的军队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分为战卒和民夫,民夫只是服役者的俗称,而战国时期的士兵是包括后勤人员在内的所有参战者,按当时的习惯都称为“卒”。

所以赵国宣布死了四十余万“卒”一点毛病都没有。在普遍征兵制背景下,只要是没有阵亡伤残的战国成年男子,一生至少服过两年兵役、参加过几场战争。这些沙场幸存者只要没到免老的年龄,都是“兴兵”的征发对象。

先秦时期都是尚武的,很多民夫他们即使作为后勤人员应征入伍,也是带着武器的,武力值足以在兵击格斗中完虐承平日久的现代宅男。

所以,无论赵军的后勤人员比例多高,秦军都不可能将其视为某些现代人想象中“手无寸铁的民夫”。那是秦之后兵农分离时代的特征,不该与兵农合一时代的情况混为一谈。

而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加上汉武帝推崇儒学,随之时间的流逝,尚武之风也渐渐没落,在所有大一统的朝代里面,各行各业各司其职,该干嘛就干嘛去,军队也形成了职业化,统计的时候也不会统计民夫了,所以战争人数也只会统计职业军人的数量。

由于,大一统朝代幅员辽阔,需要分兵守护的边疆之地众多,对外征伐战争必须考虑突发事件,所以不可能集结全国军队作战,这样一来作战军队人数肯定会降低不少,由于又是对外战争,路途遥远,战争持续时间长,军需粮草消耗巨大,所以也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以几次较为有名的几次对外战争为例。

汉武帝出征匈奴是举全国之力,导致国内民不聊生,不得已汉武帝下了罪己诏,

隋唐多次征伐高丽,国内承受过重,直接导致隋朝灭亡,而唐朝也不好过。

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多次对外战争,特别是朱棣还驾崩在外,明朝在朱棣时期虽然武力不错,但国内民生也不好,直到后面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经过休养生息才迎来仁宣之治。

总之,战国时期之所以能集结这么多兵力,主要是事关存亡,版图较小征兵速度快,战争持续时间不长,国内勉强支撑,等到后世大一统习惯了之后,幅员辽阔兵员集结困难,军需粮草消耗也大,战争持续时间长,稍不注意容易引起国内矛盾爆发,所以后期战争都得小心翼翼,在后期能集结大量兵力作战的时候都是乱世,只有那个时候才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