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在液为涎---王洪图有效医案3则;流涎;口水

《灵枢·宣明五气篇》谓“脾为涎”。

该文讲汗、泪、涎、涕、唾“五液”分属五脏。而涎为脾之液,故见有涎液过多之病,当考虑到从脾论治一途。脾不运化,湿热内蕴,故食欲不振,心烦,发黄疸。

临证应用

【举验1】

吴某,男,11岁,1975年冬季诊治。

家长代诉:此儿在2岁时曾患脑炎,病愈后遗有言语不利,口角流涎,量多而清晰,终日不断,衣襟尽湿。兼见面色苍白,形体较瘦削。舌质淡,苔薄白。

证属:气虚

治法:两补心脾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

炒白术6克 党参8克 云茯苓10克 炙甘草5克 桂枝4克 石菖蒲6克

6剂, 水煎温服,每日1剂。

此例系王教授赴外地讲学时经治,给药后即返京,约半月后收到其家属来信,谓口流清涎已除,要求继续调治其语言不利。

乃用上方加减为剂,寄给患者家属,未知其语言有否改善。

【举验2】

宋某,男,24岁

2月来口诞过多,星则力吞咽,夜卧则流湿枕席。

舌色正,苔薄白,脉略弦实。询其口不断液性状,言稍有苦味,浸渍衣物干燥后发硬。

证属:脾热之证

治法:清泻脾热

方药:泻黄散加味

防风6克 炒栀子10克 生石膏15克 ,丹皮10克 藿香10克 生牡蛎15克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诊:白天口涎已基本正常,惟每清晨起床前流涎仍多。

再以前方加柴胡、茵陈各6克,2剂。

病愈。

【举验3】

宋某某,男,24岁,河北人。

2004年8月20日诊。

患者主诉1月来每日晨起即口涎过多,需不停睡出。质稠色白,舌红苔薄白,脉弦实。

证属:脾热之证

治法:清脾热,兼疏泄少阳

方药:泻黄散加味

防风6克 炒栀子10克 生石膏15克,藿香10克 柴胡10克

1剂。为散,以水冲服,每服4克,日2次。

1周后,病人前来告知,口涎已止。

病愈。

发挥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病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前例患儿涎液清稀,加之病程日久,面色苍白,当属脾虚之证无疑。

因其尚有语言不利,而“心主舌”,故在四君子汤补脾气的基础上,加用了通畅心脉、开心窍的桂枝、菖蒲。

从已知疗效看,其口涎过多已经消除。正是脾气得复,而流涎即止的例证。

后2例患者,年轻体健,偶然脾脏失调,津液上溢,实证居多。

又因其涎味苦乃火热之象,渍物发硬则是“混浊”的表现,故以清热之泻黄散而收效显著。

又其清晨涎液仍多,清晨盖在寅卯时(3~7时),此时辰则与少阳肝胆之气相应。

当是少阳疏泄不利而木来乘土,以致脾病又有反复。

故加用柴胡、茵陈以疏泄之而收全功。

又《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

此虽然是讲阴与阳在基本性质方面的区别,阳以充实满盛为其常,阴则以柔弱不足为特征,如日为阳常满,月属阴多亏。

此规律用于诊治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经之病,亦即中焦病证,则是“胃病多实,脾病多虚”。

进而言之,举凡中焦之病,其实证即责之于胃,其虚证即责之于脾,前人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当然,阳明胃并非无虚证,而太阴脾亦有实邪,只是在用药治疗时,尽管是胃虚而却用补脾之剂,尽管是脾实却用泻胃之品。

例如胃虚寒证可用理中汤治之,但方中之炙甘草、人参、白术、干姜均系温补脾气之药。

又如脾热证,常用泻黄散治之,而其药物组成除藿香因气味芳香入脾外,其余防风、栀子、生石膏均为泻胃热之品,尤其是用来泻热的主要药物生石膏,更是清泻阳明胃热的重要药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