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心理微课:我们需要从旅行中得到什么?课堂分享
我要告诉大家我并不是旅游达人,去过的地方也不多,没有出过国,连港澳台也没有去过。
而且原本,我是一个不喜欢出行的人。觉得旅行很麻烦,要准备很多东西,而且也就那样,走走停停看看,也没什么稀奇的。后面想来这样的心态,就不太对,对世界失去好奇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第一次公费出行是2011年和学校的老师们去贵州,黄果树瀑布、苗寨。我并不觉得有多快乐,虽然那基本是我的第一次省外出行。
可是,当我的心慢慢变得活络,当我对世界越来越好奇,对生活越来越热情,我就想走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过的?看看书中讲的世界和我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不是不一样的。
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想环游世界的初衷吧。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有多精彩。
这个初心很不错,可是很多人,出去游玩,往往忘了初心,只记得去一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方购物;最热闹的地区吃美食,最奢华的地方,去享受。这些可能也是需要的,但是除了这些购物,走马观花,和一堆照片,旅游回来,还要有什么不一样吗?
昨天晚上我在看刘同的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书,觉得好细腻,好走心,也好温暖。比如,他曾描写这样一个片段,大学刚毕业,坐火车出差,半夜坐在车窗旁,看外界的世界。“半夜车厢里乘客的呼吸沉入海底,我仍坐在卧铺过道的折叠椅上看窗外,数着偶尔擦肩而过的列车,打量山间居民的点点灯光,发觉月光在农田水洼里的倒影比在哪儿都透亮。”一个人静静坐在那,与自己的心在一起,享受旅程,我觉得这是旅行最吸引我的地方。
后来刘同又写到:十年过去,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会趴在车窗上彻夜看风景的少年。现在的我倒头就睡,落地才醒,即使变换了城市也少有惊喜。
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加,人们变得处变不惊,好奇心,兴奋劲也渐渐消失。可是一趟好的旅行,或许可以让你唤醒它们。
走在陌生的街头,你完全可以用,像新生儿一般的眼睛观察这个新鲜的城市。他们行人的步伐是什么样的?是步履匆匆形色匆忙,还是有条不紊慢慢悠悠;他们的脸上是充满幸福的笑容,还是一般都比较疲惫倦怠?大街上是年轻人多,还是老年人多?姑娘的打扮,与你在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
他们的房子与你住的有什么区别,除了高楼大厦,你还能观察到其他的不同吗?街道上,还能看见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弄堂、胡同吗?胡同里的生活,和外面高楼大厦里的那些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小吃店提供的早餐和你所在的城市,又有哪些区别?
他们的人行道,为什么又宽又大?他们的天桥为什么那么多?他们的小店,是不是也能用支付宝?互联网经济在这边是不是有什么发展的差异?
比如,在寒山寺的门口,我要买一瓶冰红茶,可是没有带现金。这次出门旅行因为太匆忙,口袋里没揣钱,在杭州生活没有任何问题。小吃店、菜市场、理发屋、水果铺、出租车都可以用支付宝。然后,我也是想也没想,拿出手机准备用支付宝。可是老板很吃惊,她惊讶的问:“你连5块钱都没有嘛?我们没有办法用。”幸好旁边做促销的姑娘,非常热心,她有支付宝,我转账给她,她帮我付现金给老板。
比如,我们去一个小吃店吃早餐,牛肉辣汤,香菇鸡丝汤,还有什么汤不记得了很受当地人欢迎。我没想到苏州人民的口味也不清淡。走了几家,白粥都没有,一天早上喝得是绿豆粥,一天早上喝得是绿豆玉米混合的粗粮粥;小吃的名字也不一样,我们叫煎饺或者生煎的东西,他们叫锅贴。这些饮食上的差异,如果呆在酒店吃自助餐,肯定是看不到的。
著名美术家韩美林老师在《开讲啦》说,真正的艺术家在民间,他去陕北,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哭泣,听着那高亢雄浑的秦腔,他被深深的震撼。是呀,唯有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你才能了解一个城市。酒店、商厦,景点,不能让你对这个城市,更加熟悉。
去一个地方,如果只是去购物商厦,酒店,景区,那么,确实意思不大,商厦和酒店,全国都差不多,景区也是走马观花。导游地讲解,往往还让人不知所措。
比如,在寒山寺,关于这三个字的由来,听了3位导游介绍,就得到了3种不同的版本。
版本1:著名才子唐伯虎写了前两个字,索要三千金。后一个字,寺庙方丈给不出钱了,只好自己提笔写了写。
版本2:“寒山”还是唐伯虎写的,只是最后一个“寺”字变成是文征明写的了。据说同为四大才子的文征明人很好,不像唐伯虎,见钱眼开,他只收了方丈一文钱,就给寺院写了一个字。
版本3:“寒山”并不是唐伯虎写的,而是祝枝山。祝枝山要了方丈两百金,而后也是因为方丈的钱不够,第三个字就不写了。后来一位读书人逛寺庙,方丈央求他写了“寺”字。
每个导游讲起来都是头头是道,唾沫横飞,信心十足。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根本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个导游的话。大概他们不是毕业于一个学校,老师也不一样,典故教学或许也不一样吧。
旅行,最好能入乡随俗,忘记你是谁,来自那里,将自己当做那个城市最新鲜的居民。
既然是居民,就不要着急忙慌地打车,坐公交车,了解一个城市是最快的。不仅可以让你看到城市的面貌还能了解到城市居民的面貌。他们的公交车是否拥挤,是否经常有人让座,他们在公交车上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我在苏州的公交车上,就听到这样的交谈,有个中年人,他说苏州是一个太适合生活的城市,作为一个温州人,他却卖了自己的房子,落户苏州。周围两个大妈,对他的举动表示亲切友好的欢迎。
苏州公交车的上苏州话,真是好听,我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么温柔动听的女声,只可惜乘过几趟公交,只遇过一趟配有苏州话的,而且只乘了两三站的路。朋友建议我,那么喜欢听,可以再乘一次公交。
如果不坐公交,我就没办法听到真正的吴侬软语了。
以前,去一个城市,我总会在心里暗暗比较。咦,这个传说中的城市,也没有想象中的好吗?城市没那么干净,高楼也没那么多,感觉路上的名车也很少,人们的衣着也没有很鲜亮,街头打扮时髦的美女也没有那么多等等,我会带着有色眼镜去批判的观察。
这样一点都不好。你往往会忽略了这个城市的美好。游玩回去,人家问你,那个地方怎么样,你可能会叨叨叨数落一堆。这些东西一直被你强调,就像在强化,然后根深蒂固的存在你的记忆中。你的记忆库里,就多了一座不太美的城市。
任何城市和任何人一样,有美好的地方,也有不美好的地方。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用这个城市居民的态度去热爱,游玩回来,在你的脑海里,会留下很多美好。
旅游不仅能让你发现美,心胸更开阔,更快接受新事物。还可以让你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太过薄弱。有时候,你的那点水平,简直和文盲差不多。
比如,去拙政园走了一圈,大概花了3个来小时,可是就是让眼睛看了一遍,惊叹了一番。仅此而已。一圈逛下来,连房主是谁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设计者,也不知道园子所经历过的历史变迁。
这样的游玩,价值,会大大削减。如果是一位老师,他游玩回来,可以给学生讲讲额外的历史故事,他的课堂必定是新鲜而精彩的。如果是一位家长,游玩回来,可以与孩子分享那座园子的美丽故事,不仅让孩子生出崇敬之心,还能激发她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探究。如果是一位作家,那么,实地探访如此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他的创意和灵感将被深深的激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才知你读得那万卷书,还远远不够。这就是旅行带来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