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突然吊打西夏,使军事弱国突然雄起的战略秘密

军事制度其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当前采取什么样的战争方式或军事制度,是由历史传统决定的。除非发生一次军事革命,否则军队仍将按照旧时代的战争方式进行战争或组织军队(类似牛顿的惯性定律)。

在读了《经略幽燕》之后,我又读了《拓边西北》这本书,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一、 为什么偌大的宋朝常常输给小国西夏

1. 西夏的建立

1.1 夏州党项在唐末五代崛起,对北宋叛降不定。

1.2 1038年,夏州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爆发,宋军积极实施弹性防御,但接连惨败。

2. 宋军在西北实施弹性防御的三个不利因素

2.1 西北地理环境分割,导致宋军支援困难、分兵拒守(个案:1040年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之战

2.2 边防年久失修,导致宋军作战没有可依托的据点。

2.3 野战军战斗力低下。

二、 宋军如何在对夏战争中争取主动权

1. 范仲淹的经略横山计划,蕴含着拓边因素

经略横山计划

1.1 宋军要建立稳固防线,必须占领西夏控制的横山。

1.2 经略横山计划蕴含着进攻因素,战略防御会转变为拓边战争。

2. 宋神宗积极开边,为拓边奠定基础

2.1 宋神宗授权王安石变法,为拓边战争积累了物质财富,并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2.2 发动熙河开边,设立熙河路,威胁西夏侧翼。

2.3 1081—1082年,两次伐夏,虽然失败,但占领了战略要地兰州等地,为哲宗时期的拓边奠定基础。

3. 宋哲宗前期宋夏议和的失败

3.1 宋哲宗年幼,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等反变法派上台执政,尽废新法。

3.2 宋朝无力承担西北的巨额军费,主动割地,希望与西夏恢复和平。

3.3 西夏掌权的梁太后主张伐宋,宋夏战争再度爆发。

4. 宋哲宗前期弹性防御个案——洪德城之战

4.1 1092年,西夏梁太后率20万大军亲征,围攻宋朝的环州。

4.2 夏军以掠夺为目的,在掠夺结束而撤军时,斗志松懈。章楶因此采取遮断战法,派野战军绕到夏军背后,在夏军撤退的必经之路洪德城设伏。夏军撤退时中伏,宋军成功击退夏军。

4.3 经过调整和改革后,宋军新的弹性防御战略已经能够对付西夏,宋夏停战已无必要。

三、 宋哲宗时代,西北的拓边战争怎样被推向高潮

1. 宋哲宗亲政,恢复拓边

1.1 1094年,宋哲宗亲政,恢复新法和拓边。

1.2 1097年,章楶出任泾原路主帅,发动进筑天都山战役。

2. 进筑天都山战役的准备

进筑天都山战役

2.1 攻守兼备的进筑战法。

2.2 参谋官种朴绘制军用地图,作为作战计划的依据。

2.3 章楶与各战区主帅约定浅攻。

3. 进筑天都山战役第一、二阶段

3.1 三月,章楶派军攻占石门口,修筑平夏城。

3.2 四月,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宋军击退夏军。

3.3 六月,章楶完成平夏城周边的进筑工作,巩固军事优势。

3.4 十二月,熙河路主帅提出与章楶协同进筑天都山的建议。

3.5 1098年正月,枢密院制定泾源、熙河、秦凤三路联合进筑天都山的计划,随即搁浅。

4. 进筑天都山战役第三阶段

4.1 六月,章楶开始在天都山的峡谷中进筑堡寨。

4.2 十月,第二次平夏城之战。梁太后围攻平夏城,宋将郭成率军以寡敌众;种朴拒绝北宋援军过早与夏军主力决战;梁太后被迫撤军,遭到宋军援军伏击,夏军损失惨重。

4.3 宋军乘机攻占天都山,取得宋夏战争中的战略主动。

5. 进筑天都山战役第四阶段

5.1 西夏请求辽朝调停,宋朝对待辽国使臣态度强硬。

5.2 调停期间,宋军继续进筑天都山,其他各战区的进筑也取得成功,宋军将国防线全面推进。

5.3 西夏被迫按宋朝要求,遣使谢罪,宋夏恢复和平。范仲淹的防御构想至此实现。

6. 拓边西北的结束

6.1 宋哲宗后期,宋军拓边西北成功的原因:西北各战区坚持攻守兼备的弹性防御战略;战区主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6.2 深远影响:宋朝在战略和战术上全面压制西夏;徽宗时,宋夏战争再度爆发,宋朝完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6.3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拓边西北的事业无疾而终。

【地图图例】

红色粗线:1094年宋哲宗亲政时,各政权、部族的边界线。

红色西线:北宋西北五大战区的边界线。

红色区域:宋神宗时设立的熙河路,通过熙河开边和伐夏战争获得。

青色区域:宋哲宗、宋徽宗在拓边战争中,从西夏占领的领土。

蓝色区域:宋徽宗在拓边战争中,通过吞并青唐吐蕃占领的领土。

黑色路线:1092年,章楶在洪德城之战中的进军路线。

蓝色路线:1097—1098年,章楶在进筑天都山战役中的进军路线。

紫色路线:1098年,熙河路主帅的进筑路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