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经方医话》经方小方2
《经方》杂志
第20170623期
黄煌经方医话
作者/黄煌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医话(五)
某女,年近五十。那天来我诊室,一脸苦痛貌。询得连日来头痛频发甚剧,发作时恶心呕吐,痛苦不堪。视其肤色虽滋润而黄,面庞眼睑虚浮,问其睡眠如何?曰不得眠。有无晕车恐高?点头曰是。察其舌,大而胖,切其脉,滑而利。当属痰体。遂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50克、茯苓50克、干姜10克。药后痛势即缓,后转方未遇我,他医加药数味,效不如前,还用原方续服月余而愈。半夏一味,少用则降逆和胃,重用则止痛安眠。痰体而头痛者,非至30克以上不可。
医话(六)
上个月接诊一位产后严重口干的患者。她产后半月,入夜口干,常常上下颚及口唇粘结,十分难受,睡眠也不好。另外,诉说奶水甚甜如糖水。其人素体大便燥结,而且孕期一度血糖较高,舌苔黄,脉滑。是内有积热,欲用小陷胸汤,但虑其口燥无痰,遂不用泻痰的瓜蒌之皮仁,而改止渴润燥的瓜蒌之根——天花粉。处方:黄连5克、天花粉30克、姜半夏10克,水煎,每天一剂。10天后,电话随访,说口干明显好转,再不干粘,而且大便通畅。停药不到两周,又电话告大便干结难解,转方黄连5克、天花粉50克、知母15克。药后大便即畅行。
诊余反刍此案,所思有三。
其一,产后调理不可拘于前人“胎前一团火,产后一块冰”的说法。有是证用是方,患者口干舌燥,脉滑苔黄,大便干结,是燥热证无疑,故用黄连剂取效。其人乳汁甘甜如糖水,高血糖史,也可以视其体质燥热的表现。
其二,黄连天花粉治渴是古代相传的经验,本案是验证。体会两者所治之渴略有不同,黄连证之渴,是口干而粘腻,且有烦悸诸证,所治面广,渴是兼治;天花粉证之渴,是口舌干燥、且大便干结,所治面窄,渴是主治。
其三,燥热之疾用黄连配知母天花粉更佳。按仲景用药规则,渴者用瓜蒌根,必去半夏。本案初诊两者皆用,居然也无妨,不过,二诊还是遵仲景法,去半夏,改用知母。知母也能治渴,《本经》谓“主消渴”,且能除烦止汗通便,故仲景将知母配石膏,专治阳明气热的烦渴。经方中虽无黄连、知母相配之方,但后世治渴之方案中两药常有。所以,将黄连、知母、天花粉相配,有临床经验支撑。如果说,小陷胸汤的黄连、瓜蒌、半夏三兄弟专荡涤胸膈痰热的话,那么,天花粉、知母二姐妹俩则相助黄连大哥专清肠胃燥热了,消渴、口燥、便秘、身热、烦悸者,均可用之,只是尚无方名罢了。
医话(七)
前天早晨我打开手机,发现有两个未接的国内来电,我回短信告诉对方我在英国。随后短信跳出,原来是机关小丁。他爱人昨晚开始发烧,现高烧38.8度。他说6月也发烧一周,CT诊断是肺炎,挂水一周方退。我问他病人发热有汗否?是否月经期?有无其它不适?小丁回信说:月经刚过,发热前呕吐一次,肠胃无不适。我即开一方:柴胡40克、生甘草10克、黄芩15克、连翘50克,水1500毫升,煎煮半小时,每三小时服一次。如汗出热退即停服。到中午,我询问一下情况,小丁告诉我,正开始服用第二次。昨天早晨手机上小丁短信:昨天用了您的药后,微微出了些汗,烧也退了。
这张退热方,是我的经验方,主治感冒发高热,汗出热不退或无汗身热者。这种发热夏秋季尤其多见,体温常常高达38.5度以上,许多患者往往先挂水,两三天热不退才求助中医,而服用此方,大多汗出热退,有些人会通身大汗,从此脉静身凉。也有服用以后,得快利,随即汗出。
此方从小柴胡汤加减而来。因是急性发热,所以去了人参、半夏和生姜、大枣;所以加连翘,是因为连翘擅长清风热,对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者,对头昏心烦失眠者,对咽喉充血淋巴结肿大者,对发热而呕吐者,都很有效。柴胡退热,必须大量。《伤寒论》原用八两,按一两3克换算,也需要24克!柴胡还必须配伍甘草,因为看《伤寒论》原文,小柴胡汤的加减很多,人参、姜枣、黄芩均可去,唯独柴胡、甘草不能去。
我还发现,有不少青年女性的发热,大多在经期或月经刚过。这种发热,用小柴胡汤最有效。《伤寒论》有“热入血室”的说法,可能就是指这种发热。
医话(八)
多年未孕的J 女士最近喜得一子,全家欢腾,但是,产后右乳乳汁一直不畅,乳房结块,孩子吮吸后奶头疼痛流血,虽经月嫂按摩,依然不解,非常痛苦。不呕不嗳,整天无饥饿感,一日三餐,勉强进食,询得大便不畅,产后八天中只有两次。而且,她咽喉常有一口粘痰。视其体质充实,面部皮肤丘疹,头痛。其舌苔黄厚,脉滑有力,按压上下腹部均比较充实,手上有抵抗感。是结胸病。遂用黄连5克、全瓜蒌30克、姜半夏10克、制大黄10克、枳壳30克。水煎。另用老发面湿敷。当夜服药,翌晨得畅便,乳痛大减,乳汁也大增。家人石头落地。而且,喉中那口浓痰也没有了,脸上也变得光滑。
乳汁淤积症是哺乳期因一个腺叶的乳汁排出不畅,致使乳汁在乳内积存而成,临床上主要表现是乳内肿物、疼痛以及乳汁减少。乳汁淤积容易导致急性乳腺炎。而一旦乳腺炎则比较麻烦,轻者应用抗生素,脓成后切开引流。J女士已经是急性乳腺炎的前期,幸亏用药及时,从而躲过一劫。
J女士的病,是古代的结胸病中的一种。结胸,是痰液或水等结于胸中的一种病症,其表现除胸膈满闷以外,尚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其轻的是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是小结胸;严重的是心下痛,按之石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沉而紧者,是大结胸。
小结胸,是痰热结胸,用黄连、瓜蒌、半夏的小陷胸汤;大结胸,是实热结胸,用大黄、芒硝、甘遂的大陷胸汤。按照张仲景的分类,J女士的病症介乎大小结胸病之间。所以,我用小陷胸汤加大黄、枳壳。加大黄,是因为大便不通数日;枳壳与枳实同为一物,擅长治疗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并对乳房病有专长。 乳汁淤积,病在局部,但其根在全身。经方治疗乳房病,就是按照经方方证相应的原理,从整体着眼,依照古典识别病症的模式进行。六经钤百病,经方是全科。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科杂病的治法自然能够了然于心了。
医话(九)
入夏以来,痛风高发,许多人出现脚趾红肿疼痛,常常无法行走。那天,有位警官来短信,询问痛风急性发作有无好方法。原来她的上司痛风发作,下肢关节肿胀疼痛,无法下地,十分痛苦。我见过那位上司,体型壮实,肤色黝黑,本是寒湿体质,我曾给他服用过葛根汤。这次痛风发作,想来是入夏以后,起居不当,受寒所致。痛风多有湿,无寒不会痛。
用什么经方能够尽快止痛消肿?我想到《伤寒论》甘草附子汤。此方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如此传神的描述,与痛风十分相似。而且方中的附子是止痛良药,骨节疼痛必用;白术,也能用于关节痛,《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湿痹”。遂发去甘草附子汤原方:炮附子30克(先煎30分钟)、白术30克、桂枝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一天分三次服药,嘱服三天。三天后,警官来信,说疼痛大减,关节消肿。后又嘱原方隔天服用一周,疼痛全无。经方神效如此,《伤寒论》岂可不熟读?
医话(十)
今天,我收到有位女士的来信,说最近她的咽喉炎又犯了,咽喉干痛、发痒,有不少粘痰。她问我去年给她开的方子不知能否服用?桔梗10克、生甘草20克、玄参30克、麦冬50克、制半夏10克。水煎,日分三次服。她是我老家的熟人,年近五十,白瘦,可能是过度操劳,这些年明显憔悴了。去年秋天她干咳近月,咽喉痒痛干燥,症状严重,服用抗生素等无效,后来我用短信给她开方,后来也没有联系。我问她去年那方服用了没有?她说:服用的,效果很好。
这张方是专治咽喉干痛的。方中的桔梗、甘草是《伤寒论》桔梗汤,主治咽痛。半夏也主咽痛,半夏散、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等治疗咽喉疾病的方中均有半夏。特别是麦门冬汤,其中大量麦冬配半夏、甘草、人参主治“咽喉不利,大气上逆”,这与徐女士的情况差不多。玄参不见仲景方,但后世外科喉科及温病家屡用,是喉科的要药,清代郑梅涧《重楼玉钥》银锁匙一方,用玄参、天花粉研末调服,治疗喉风心烦,口干作渴。后世有玄麦甘桔汤一方,专治咽喉痛。均不离玄参。所以,我治疗咽喉干痛,见麦门冬汤证,多用玄参替代人参。
去年给这位女士的这张方,用量较大,尤其是甘草。正常情况下,服用甘草常觉咽喉有甜腻感,但咽喉干痛者使用,到会感舒服和滋润。同样的现象,还见于生半夏、生姜等,有咽喉刺激作用的药物,又能治疗咽喉疼痛,这种现象,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