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鸡》听后想

1

听课,或许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本能。但自己却又不太喜欢听课,总感觉听课对授课者是一种“摧残”。因为,不管如何事前诠释、十足慰藉,授课者肯定无法挥洒自如,都会将平常授课中的一部分“恶习”,或者说不愿意与人“明示”的习惯隐藏起来。这样无意识下的“隐忍”,就是一种对“自我自由”的“摧残”。也许用这个词,太过重,不过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我内心的情愫,其实是十分让人心生无奈与无助的。

这也就可以联想到,为什么许多优质赛课后,授课者都不愿意继续接受这样的任务。因为,“绑架自我”,而更多的要去迎合听课者、评委或者同行的品味,是悲意的,失去欢悦的。

从另一角度来说,我的课为什么要你听?但又必须要做,听课与授课,就成为了一种“无奈何地的循环”,套在其中却无能为力。

那么,怎么的听授课才妙。那就是,自发的、愿意拿出来的、发自内心让他人感受的课或听取的课——“这未必太不现实吧!”其实不然,只要自然、平和的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出来就是最好的。但要真正做足恰恰很难。

2

那么,听课应该听什么?许多老师总会在听课笔记中记下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那样太累。我把这样的方式,转向于学生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把注重教师教什么?转向学生说什么?把课堂的重心转向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3

低年级的课,没有直接教授过,没有发言权,只是心里的感受:

首先,习惯的塑造。

一年级孩子正处于由“白”到“有”的阶段。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教师的难度确实增加。毕竟,“无中生有”就如“无米之炊”,任重而务沉。那么,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犹为重要。教师在期间是一位引路人的角色,而这个引路人却要摆着各种孩子能够接受的姿态去让孩子模仿,这就是“习惯培养”。这也表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学识习惯、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外在幻化”。

而陈老师课始之初,就让我感受到“习惯培养”的可喜之处。新授课之前,“出示要求:1)注意读书姿势;2)读文中圈字、框字。”在与孩子讲解要求时,孩子们可以不约而同地跟随教师的语言说出要求。可见平常陈老师在这方面没少下功夫。

一年级孩子自控能力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蠢蠢欲动,也属正常。陈老师授课期间,都会用一些婉转的言语或转嫁的方式来改变孩子课堂上的小动作。这种不露声色的提醒,将孩子自然地固定在学习氛围里。甚至走下来,轻轻拨正孩子的坐姿,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也对孩子在培养学习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次,语言的塑造。

注重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小,我们都惧怕他们不懂,经常越俎代疱。但是许多时候,孩子的思维与成人的思想肯定存在差异。这种被动的替代,只会约束孩子的思维,最终惧怕思维。我们会发现,低年级“手手高举”,中年级“手手骤减”,高年级“手手不在”。这样的沉默状态是在教师的影响下,“高谈阔论”不在了。

可喜的看到,陈老师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能让孩子投身到说的海洋里。学生试读,学生评说;抛出疑问,学生解疑;观察书写,学生析写。从中看到许多师生交流的画面,教师在注重学生言语的同时,也注意到孩子的语言表达上的逻辑性。

第三,能力的塑造。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塑造特别关键。低年级正是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等等,各种能力的形成关键期。课堂中应该不留余力,潜移默化的培植。而课堂中,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这些能力的发展,将各种能力渗透到课堂的交流中,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4

“户”字,学生在个别朗读中出现“三次”错误。其中两位学生将它读成“万”,就是在头脑中“千门万户”连读时,字位出错,将摆在前位的“万”误认为“户”。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户”这个字,也没有真正会识读这个字,只是从口语习惯中“千家万户”里推出这个字的读音。

当时,教师也为这个字困扰。只是直接联系“千门万户”,但孩子并没有清晰的从中“逃脱”出来。或许,可以就地取材,读音可以让孩子与“窗户”的“户”连在一起。但是意义上要与“千家万户”联系起来。

5

音节与拼读,一年级要不要随时融入课堂。与陈老师交流,陈老师其实是将“拼读”放在第二课时。

只是感觉,“熟能生巧”,随时随地,拼读学习,或许是让这抽象的“拼音及拼读理论”比较顺畅的落实到位的办法吧!

拼音与闽南话结合,较为形象地避开了抽象的难题。表面看上去,是有点“土不垃圾的”,但其实是各尽所能。我们居住地是方言区,用闽南话来学习拼音,确实是一种创新。比如:“h”,与闽南话中挨打后抚摸的动作读音一致;“i”与闽南话中“他”同音;“e”与闽南话中火上烤谐音。当然这不一定是对的,只是一种借鉴,或许孩子好接受一点。

6

学,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而许多时候,我们老师误以为学生不懂或会认为简单学生很了解,都是极端的错误。

《画鸡》中,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应该可以是放手让孩子来思索的地方。但是本课的容量过大,由于处理环节时,被老师的讲解所替代了。孩子更多的只是在聆听中一笔带过,并没有真正的领会。

这次,心理学学习后,我对上课举手发言,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感觉,就应该像李老师那样,让学生随时随地质疑。不管教师讲解到哪?学生都可以及时发问,打断教师的言语也行。我试了几节课,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挺好的。虽然有时打断了上课的整体思路,但孩子们敢说了,我甚至有时板书就用孩子说的词。并且在课后,与孩子交流,鼓励课堂上的及时质疑。希望这样的能够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当然要注意过分、过激等表现。

7

今天真得认真听课了。而且,用心记下了。自己鼓励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