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六盘水

六盘水

六盘水,年少时地理书本上江南的煤都。

2016年5月的一天,经贵阳去六盘水市一家单位联系工作。在贵阳市金阳客运中心售票窗口,要购一张去六盘水的车票,未料售票员反问我一句:六盘水?你是到水市、还是盘县、或是六枝?我大感意外,一个地名如何三个地方?我只好笼统地说了一句,到市级行政单位所在地。售票员出售了一张水市的车票给我。

坐在行驶中的客运大巴上,看着车窗外乌蒙山深处高速公路边的自然景色,还在为一个地名有三个地方感到困惑。

车到水市,联系完工作后,特意相问“六盘水”这个地名。

这位淡雅靓丽的女士告诉我:六盘水是当年三线建设的一个特区,取特区范围内六枝、盘县、水市的各一个字命名而有的地名六盘水。言谈中,她告诉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投资地区,2013年在市内钟山区建立了三线博物馆。

起身告辞,在街边乘坐出租车,去三线博物馆认识、见证六盘水。

来到博物馆,收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一件件烙有历史痕迹的三线建设时期的展品,让时空倒转,走进了六盘水市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岁月中。

1964年,彼时的人民共和国成立15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一时安宁的局面,因为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因主权不能相让、同苏联的关系紧张,而使中国周边局势日趋严峻。祖国决定把沿海地区的国防科技、机械能源等工业转移。将第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内,从“解决吃穿用”转到“以战备为中心”,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三线”建设。

“三线”,是从地理位置上将祖国划为一、二、三线。而三线地区主要是指大西南地区,也就是人们今天说的国家战略后方。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1964年秋季开始,三线地区拉开了大规模的建设序幕。领袖对三线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一再强调:“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同修正主义争时间。”还说:“三线建设要抢在战争前面,即使提前一个小时也是好的。”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祖国东部大城市迁移的重要工厂和十多万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民工汇集到了六盘水地区,走进交通闭塞、工业薄弱、经济落后的乌蒙山深处。

据记载,六盘水地区三线建设时期的煤炭与钢铁企业,从东北对口支援来的工人、技术工作者与随同迁来的人员约有5万人。有人领着妻子、带着老人和孩子,乘坐火车,汽车行驶到陌生的地方,从平原来到山区,生活物质短缺,各方面的不适应,特别是雨季,创业的艰辛前所未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建设者在回忆录中写道:“开工时正值雨季,我们住的是帐蓬、草蓬和干打垒的土墙房,工人们睡二层床铺,晴天象蒸笼,雨天象泥塘,四面通风。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守山餐,伴山眠,风梳头,汗洗脸。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半,没有加班工资,没有工作界限,抬设备,卸车皮,什么都做。没一个叫苦退让,没一个计较埋怨。”彼时的祖国工业水平落后,少有施工机械,只能凭人们用肉体劳动的付出去弥补,但这火一般的劳动热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比拟的。数学家华罗庚曾来到三线,看到艰苦的环境、沸腾的工地时,为之动容。写下了“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渔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的诗句。

艰苦磨砺斗志,自强铸造坚韧。锲而不舍的人们,硬是将工厂挤进了大山的肚腹,山和厂粘连在一起,荒寂的山野里创造出了人间奇迹。给后来者留下了无限的钦佩,无尽的感慨!六盘水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水城钢铁公司、水城矿业集团、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贵昆铁路、南昆铁路等项目,在六盘水市应运而生。

祖国三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的成就:1964年到1976年,400多万三线建设者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战略后方基地,累计投资达2000亿元,建设起来了30多个工业基地。实现了祖国工业布局的纵深化,初步改变了祖国工业分布的极不平衡的格局。提高了祖国的战略支援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让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最大的底气。三线建设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的工程,凝聚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而今,莺歌燕舞,人们根本想象不到炮火连天时的残酷,但在侵略者的杀戮中走过来的先辈是清楚的,而才不得不有准备战争的“三线”建设。后来有人说,当时误判了形势,美国不是没有放马过来吗,他们也是爱好和平的?是啊,羊圈补牢了后,恶狼没有再来,但不能说狼不吃羊而去吃草了吧?看看今天美国的军舰、飞机在何处游弋?就明白领袖当年决策“三线”建设是何等的高瞻远瞩!

今天,六盘水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是乌蒙山深处的工业新城,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当你来到“凉都”六盘水,去乌蒙山领略了领袖“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品尝了大洞竹海的“全竹宴”时,再走过笔架山公园、盘县丹霞山,不要忘记来到水市钟山区的三线博物馆。

向每一位三线建设者致敬!三线建设者用双手将落后的面貌交给了历史,用双肩担来了今天的幸福!

那是一个远行的年代,然而,那是一段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

辞家酬国到乌蒙,十万儿郎慷慨同。

血映千山情胜火,丹心一片照苍穹。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方亦飞,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管理至今。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