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飞谢彩雨朦
“玉渊春晓旭日彤,樱花飞谢彩雨朦。桃红柳绿媚潭水,高塔秀影也争宠。”4月4日,我到中国科技会堂列席中国科协党组会议,由于早到了一个多小时,便走进附近的玉渊潭公园散步;迷醉于清晨的湖光山色、樱花美景,遂信手写下了这首短诗。
玉渊潭公园,地处北京阜成门外,古为湖泽湿地;东汉时期曹植(192年-232年)的《艳歌》诗句,曾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带湖池纵横、桑麻郁葱的优美景象:“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枝枝自相植,叶叶自相当。”金代著名文学家王郁(约1204-1233)曾在此隐居,并自筑钓鱼高台,常约知己河边垂钓,命此地钓鱼台名。之后,元朝名相廉希宪(1231年-1280年)在此修建“万柳堂”,将此地更名为“玉渊潭”,使之成为文人雅士唱和之地。明万历年间,王嘉谟进士(1559—1606)存有《玉渊潭诗》:“玉渊潭上草萋萋,百尺泉声散远溪。垂柳满堤山气暗,桃花流水夕阳低。春来日抱清源黑,夜半云归玉乳迷。散发踟蹰天万里,漱流不惜醉如泥。”犹可见当年此地景胜。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为治理西郊水患,玉渊潭被疏浚成湖,确立了其在京城水系中防洪、抗涝、蓄水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北京西郊重要的调洪湖泊,玉渊潭曾多次被疏浚、治理,1960年定名为玉渊潭公园,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科技会堂、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塔毗邻环抱,成为“以樱为特色,以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林,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我在中国科协工作十余年,记得第一届中国科协副主席、著名林学家梁希先生与玉渊潭颇有情缘。1916年4月,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受聘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林科主任的梁希教授,带领学生与工友,选本校自育的洋槐苗8000株,种植于今玉渊潭公园西北角的两土山上;翌年,又选自育榆、槐苗1500株,再在此地造林。真可谓:“农大师生造林密,前人浚湖山堆积。花香鸟鸣春光好,游园莫忘谢梁希。”
玉渊潭公园最负盛名的是樱花园,初春,人们来这里游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赏樱花。公园西门内的石刻上,就镶刻有冰心老人的“樱花赞”短诗:“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象云海似的,在阳光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我们凌驾骀荡的东风,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
公园里最早种植的180株樱花树苗——大山樱,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9月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所赠。如今,园内共栽有2400余株樱花树,近30个品种,形成了京城著名的“樱花八景”——“早樱报春”“郦樱绯云”“在水一方”“玉树临风”“友谊樱林”“樱棠春晓”“樱缤之路”和“霓裳银树”。
樱花是蔷薇科樱属种植物的统称,樱花树属落叶小乔木,在分类学上属于樱桃亚属中的其中一部分植物。据考证,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带,被人工栽培后,秦汉时期开始在中国宫苑种植,唐朝时已遍及私家庭院。盛唐时,日本仰慕中华文化,派遣使者来华学习,将樱花及其种植技术带回东瀛,樱花遂传遍日本,深受日本人民喜爱,日本因此得“樱花之国”美名。
樱花以娇艳著称,花色多样,品种繁多,从浅粉到桃红,从单瓣到重瓣,浪漫多姿,盛开时繁花满树,凋谢时落英缤纷,花期短暂而灿烂。它是寒冬过后、早春来临之际最先开放的花朵之一,最先向人们报道新春的来临,象征着新年美好的开端、事业兴盛的瑞兆。
自1989 年始,玉渊潭公园每年都要举办以樱花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节活动,至今已举办31届。每逢“樱花节”,随着樱花花瓣空中飞舞,如潮的游人便蜂拥进公园,在各色樱花树下流连忘返,尽情观赏,吟诗作画,透过樱花光耀绚烂的一生,感悟生命的短暂,更加珍惜宝贵的光阴。
我进玉渊潭公园时,正是2019年“樱花节”盛期,观樱花飞谢,赏百卉斗艳,闻芳香四溢,感大妈劲舞,羡游人放歌,不禁再生诗意,遂献丑诗一首,以表情怀:“樱花玉兰谢春飞,榆梅红艳海棠肥。最恼丁香芬芳袭,漫醉游人不知归。”
注:本文刊载于2019年4月12日《科普时报》“青诗白话”栏目,欲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