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研究新星专访(17)| 高茜:科幻是未发生但有可能的现实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进行主旨汇报发言。论坛同时受到了中国科技网、中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科普作家网、中国资讯网、新华访谈网、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深圳商报、大学生网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要反响。为进一步展现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风采与面貌,凸显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论坛组委会对30位参会研究者进行了专访并集中推送,号召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其中。

2021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专访

VO.17

高茜

高茜,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拥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二级笔译证书。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高茜:

说来惭愧,我关注科幻时间比较晚,是从《三体》三部曲开始的。

不同的学者、作家对于“科幻”的定义不一而足,我不敢妄下定论。对我来说,科幻就是一种未发生但有可能的现实吧。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高茜:

目前我对中国科幻作品的翻译情况比较感兴趣,会花费一定时间阅读相关作家作品和研究论文、学术著作,这是我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中,我有时会看科幻电影,暂时抽离当下的生活,偶尔还能引发关于人生的一些新思考。

 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科幻?与最初接触科幻相比,现在您对科幻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高茜:
从《三体》英译本2015年获雨果奖开始的。我最开始对于科幻的印象,就是大刘那种“硬科幻”,后来慢慢阅读了更多的作家作品,发现科幻也可以很柔软,很细腻,可以离生活很近。

 参加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高茜:

参加此次新星论坛,才感觉自己真正进入了科幻圈。可能是由于我是翻译专业的原因,以前感觉自己都是孤军奋战,现在有了一种归属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评议老师们的无私帮助。刘健老师在分论坛上为我的论文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后来我发邮件询问老师如何修改,刘老师不仅迅速回复,解答了我的疑惑,还赠送我许多研究资料,非常感谢刘老师!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高茜:

感觉挺好的,工作人员和评议老师都很热心,积极解答疑惑,中肯指出论文的问题。希望线下论坛:(1)举办地点交通便利,如果不在本地,最好安排住宿;(2)除发言外,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和与会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3)(如果当时时间不方便)希望能有线上直播。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您会不会愿意参与?

高茜:
我认为可行,也愿意参与,前提是能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结合。

 您关注同代人的科幻学术研究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高茜:

如有渠道会关注,比如这次的新星论坛。单纯通过期刊可能不太容易了解作者的具体信息。参加论坛的过程中,发现青年学者比较容易接纳新现象(如网络科幻)、新技术(如cite space)。

 感谢您对中国科幻发展研究及传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高茜:
非常感谢主办方组织此次论坛,两天之中,我收获很多。希望有机会还可以参与类似的活动。
采访  张雁楠
整理  许艺琳
校对  赵文杰
排版  王俞萱
· 科幻研究 共同成长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