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评价菜好吃时,会用“下饭”这个词?

2021-07-15 19:0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柏舟,编辑:詹茜卉,题图来自:电影《钢的琴》剧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养成了一边吃饭,一边看剧的习惯,“下饭剧”的说法也由之而来。

“下饭”,本来是中国人用来形容一道菜好吃的词汇,也可以说是最高评价。而且,这个小小的词汇背后,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缩影。

一、下饭菜的来历

对上一辈人来说,“下饭”的菜基本指重油、多盐的菜,这些在我们看来并不太健康的食物,却是那个资源匮乏时代难得的美食。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那时人们对“吃饱”的渴望和对粮食的向往,从各种文学作品中略见一斑。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来自农村的青年孙少平当时生活贫困,上学时每顿饭只能吃到三类菜以外的黑高粱面馍,有时还要像偷窃一般去喝吃剩的饭盆底下掺杂着雨水的剩菜汤。

那时,百姓餐桌上经常出现的多为主食,大部分人吃的是杂粮粗面,北方是窝窝头、玉米面馍馍,南方也是糙米粗粮。老实讲,能吃到这些就已经很不错了,而野菜和稀饭更是饭桌上的常客。聪明的巧妇会根据季节不同,拿些自然食材做个槐树花贴苞米饼子、榆树钱贴饼子、榆树面拎煎饼等“美食”调剂一下饮食结构,至于大米、白面只能在年节的时候打打牙祭了。

像玉米面、高粱面等粗粮对身体很有好处,可在那个年代,人们吃粗粮不是为了养身健体,而是为了填饱肚子。粗粮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下咽,尤其是带着麸皮的糙米饭,难吃到令人怀疑人生。

要想咽下这些粗粮,就必须要有菜来就着吃。但那时普通人家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大鱼大肉,甚至没有新鲜蔬菜。新鲜蔬菜不仅产量低,还需要用油炒。大部分农村家庭只能把新鲜蔬菜晒干了,多放粗盐做成咸菜,这样一来可以存储,二来可以让蔬菜变得有味道,通常情况下,能够增进人的胃口,刺激唾液、胃酸等分泌,一般都是相对重口味的咸、辣,或许还有“酸”。

除了咸菜,最主要的菜就是指萝卜、土豆、南瓜这些储存容易、产量较高的菜。因为没什么油,大多数菜也只能放上粗盐,如果能加上一点油,那就算顶级美味了。重油,永远都是老一辈人心中的梦想,而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别看这些菜不起眼,那也不能放开了吃。要知道普通农村人一年到头就是一大碗米饭上放一点点“下饭菜”,吃没了就只能干吃饭。

所以,“下饭”就是那个年代对菜的至高评价。

二、改革开放后下饭菜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有了明显增长。老百姓的主食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大米和面粉上。

此前,老百姓吃的大米主要是糙米,糙米只把稻谷的稻壳脱除,所以口感相当粗糙,没有“下饭菜”根本咽不下去。

这些糙米是凭票按人头供应,从粮店里买来的多半是仓库里的陈米,在做饭前常常要很仔细地淘洗和挑拣:先是用清水将糠皮漂出,再把米里面搀杂的沙石、泥块挑出来。陈米中不但有各种杂物,而且外观发黄,没有光泽,浸在水中水是浑的,看不见米。用陈米做的饭,揭开锅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味。

至于为什么米都要放在仓库里,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国内外环境都很严峻,政府需要储存粮食备战备荒。

80年代后,粳米饭逐渐普及,糙米饭逐渐下场。粳米也有人称作“蓬莱米”, 它的样子是圆圆短短的,吃起来口感软硬适中,我们一般吃饭的米大多属于这种粳米。

日子好起来后,粳米饭自然会代替糙米饭成为最重要的主食。由于不再需要备战备荒,老百姓买到的大米基本都是新米了,新米很洁净,不需要挑拣,浸在水中一粒粒都显得晶莹透亮。

此前,面粉也需要凭票供应。就像陈米和新米一样,面粉和面条也有普通和上白两种。普通面粉和面条都是陈年的,颜色灰暗,而上白面粉和面条则要光鲜得多。

当时,中国最顶级的面粉是“富强粉”,它看上去并不是纯白,而是奶白,一打开口袋就能闻到新鲜粮食天然健康的气息。富强粉是北京的面粉厂于60年代开发出来的,是北京的名牌产品,起名为富强粉,也表达了当时人们期盼富裕、强大的心态。由于当时面粉加工厂的设备老化、加工能力有限、加工工艺也比较粗糙,所以每100斤小麦只能加工出5斤富强粉。

1949年以前,中国面粉分1、2、3、4号粉,大宗的是2号粉,以各种商标行销各地。20世纪50年代初,逐步取消原有的牌号,统一改为一、二、三等粉。改革开放后,普通家庭已经能敞开肚皮吃面粉了,但是大部分普通家庭吃的面粉,是带偏灰色的“二号粉”,而富强粉这种一级的精面,也就成为老百姓梦寐以求的面粉。

直到90年代,随着面粉工厂纷纷使用进口机械设备和先进的加工工艺,每100斤小麦能加工出63斤富强粉,它已经不是面粉中最高档的产品了。富强粉虽然失去了特品的身份,但在老百姓心中,它依然是面粉中的王牌。

由于主食从难以下咽变得口感适中,“下饭菜”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人们不再需要重油、多盐的菜,咸菜成为了配角。不论天涯还是海角,食品供应变得非常丰富,“下饭菜”也开始丰富多彩。

三、见仁见智的四大下饭菜

一些外国人评价中国菜时说道:“中国菜太丰富了,以至于任何人,单独喜欢一种口味的人都能在中国菜里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中国的菜肴有多丰富?估计很难回答清楚。老话常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因此,如果要在中国菜里评选出公认的“四大下饭菜”,是不可能的事。我们还是汇总了一些网友自己认定的“四大下饭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位四川的美食博主认为“四大下饭菜”是麻婆豆腐、回锅肉、毛血旺、水煮肉。

麻婆豆腐的豆腐,在经过处理以后颜色很漂亮,红色上面还会配一些葱花,颜色鲜明,它不仅仅豆腐特别好吃,就连汤汁也可以让人配着米饭吃下两大碗;回锅肉以猪肉、青椒和蒜苗为主要食材,经过两次回锅而做成,不仅色香味俱全,肉吃起来肥而不腻;毛血旺是川菜中最经典的杂烩,食材料多量足、味道麻辣香浓;水煮肉主要是先把辣椒、花椒、豆瓣酱等调一起煮成底料,再把牛肉放进去烫熟,所以这种水煮肉吃起来非常软嫩入味,而且辣味十足!

一位东北的美食博主认定的"四大下饭菜“则是小鸡炖蘑菇、 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鲶鱼炖茄子。

小鸡炖蘑菇,小鸡和蘑菇这两种“山珍野味”在铁锅中小火炖制完美的结合,味道鲜美,嫩滑爽口,营养丰富,非常下饭;纯正的猪肉炖粉条选料应讲究,珍选喂粮食的笨猪,取其腹部的下五花肉,配上讷河土豆制成的水晶粉条儿,粉条炖制后吸收了五花肉炖出的油汁,非常美味;排骨炖豆角,油豆角与排骨两种食材相互呼应,味道咸鲜,堪称下饭神器;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是东北有名的俏皮话,两种食材的分子被打散又重组,形成一种新的味道,令人想想都流口水。

一位热爱吃各种酱料的美食博主认为“四大下饭菜”应该是香菇酱、黄豆酱、咸蛋黄酱、青椒酱。

香菇酱粒粒香菇,劲道饱满,酱香浓郁,极富肉感,拌饭、拌面很方便,炒饭、炒菜味更鲜;黄豆酱营养价值比较丰富,而且还特别入味;咸蛋黄酱咸香无比,可以就着吃下很多的米饭,而且在吃完之后会齿颊留香;青椒酱下饭最主要是它的辣味,如果能够吃蒜的人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加一点蒜末,这样吃起来会更香。说起青椒酱,云南著名下饭菜“黑三剁”也必须拥有姓名。

一位农村的博主认为农村人最喜欢的“四大下饭菜”是霉豆腐、小鱼干、香椿芽、咸鸭蛋。

农村老人腌制霉豆腐。用辣椒、花椒粉、胡椒粉、盐做成的调料,在罐子里放进姜片后,豆腐和调料一起装进去。出门打工的人一般都要带一两罐走,真的是很下饭;小鱼干一般出自农村的小河沟里,被捞上来后就腌制成辣鱼,特别好吃;香椿的做法更是既简单又有花样,把香椿剁碎,加辣椒,蒜蓉凉拌,合着它能下两碗饭。香椿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野菜,最多一周时间,所以香椿很多时候只有农村人才能享受到;咸鸭蛋有调料香味,不腥,蛋黄起沙酥油,有蟹黄的鲜香!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四大下饭菜”,它们不仅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也是我们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乡愁。

结语

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成为消费时尚,从咸菜就饭到各种菜肴就饭,下饭菜的变化背后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它是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我们也要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参考资料:

1. 于晓华《以市场促进农业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教训》

2.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 常建华《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