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无证: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2021-7-17摘于360馆 程东心学 文章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疏解】
这段话是慧能讲解三科法门的,讲得简洁明白,直握关要,余皆不论,没有丝毫的废话,由此可见慧能知尚直简,这也是慧能讲顿悟的原因。
这段话里又将“自性”与“自心”混同了。
三科法门是佛学中的“科学”体系。佛学的这个体系是古学,今人若要理解,就需要作现代解释。慧能的讲解也过于简短,今人难以由此明白其中的要义,也需要再作解释。
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
色、受、想、行、识是心行。心行之道分为五境,色、受、想、行、识皆为心行所落之境。因为是落境,所以是阴。阴者,蔽也,落境蔽心,故以五境为五阴。若知落境则蔽心,即当明心而脱境。
五阴又称五蕴,意义相同。蕴即蕴含,心落境而成境,心在境中,为境所蕴,故称五蕴。故蕴有缚义,如同阴有蔽义。若知境中蕴含真心,即当悟心而离境,否则即受境缚。
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尘者境也,门者根也。心由门出而入境,犹如走出家门进入外界。故所谓入,即心出门而进入外在境界。
慧能解释了六门六尘,还应解释六识。敦煌本有句“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是心于十二入中所生之识。识者,识别也。识别是名。所谓六识,即心于六根对六尘所生之名。
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心由六门出,入外在尘境,并于境生识,于万有得名,万物成立,因而外在世界就成立了。心知所进入的这个因根、尘、识所建立的幻相世界,就在知见中成了一个真实的万有世界。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自性即人的本心,本心能生种种心,起种种见,见种种相,所以“能含万法”。本心虽然一无,却能含万法,所以被佛家称为“含藏识”。本心若动而生心,即是“起思量”,起思量即是生法,生法即是起种种见,见种种相;于是转内心为外心,亦称转真心为幻心,亦即转本心为相心,这就是转性为识。
故心之本具,能含万用。心之本能,能生万法。心之作用,由本转末。心之变行,由本达末。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由十八界所构成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心的作用产生的,是心出六门而见六尘,于是生六识而建立的。所以是“皆从自性起用”而造就的。这里说的“自性”即是自心。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
这里说的“自性”即是自心,因为自性是本,没有邪正。自性若分正邪,则是本有邪正,那人就无法觉悟了。一个自性本邪的人,无法变成自性纯正的人。因此邪正之分,必生于自心起用之后,所以“邪”是邪执,“正”是正见。
自心若起邪执,就执着于由十八界建立的幻相世界,以此为真实。因为以假为真,所以是邪。邪则见相不见心,执相不离,所以是“起十八邪”。
自心若起正见,便能觉见由十八界建立的世界是幻相世界。知幻所以不执,不执则见真心;真心自行,所以是“走十八正”。
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恶用”即是邪执,众生恶用于十八界,处处迷昧,处处有碍,故为界缚而失自由,所以是众生。“善用”即是正见,佛能善用十八界,处处觉脱,处处无碍,故于十八界入出自由,所以是佛。
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这里的“自性”仍是自心。心用为知变,故可正可邪。心邪则有欲有执,不见自性,落境昧蔽,故受境缚;心正则无欲无执,知见清明,当境见性,故不受境缚。